Recommended

当前页面: 观点与评论 |
南希·佩尔斯:青年基督徒在现实世界灵命失败(一)

南希·佩尔斯:青年基督徒在现实世界灵命失败(一)

在接受基督邮报采访时,哲学家南希·佩尔斯(Nancy Pearcey)表示:人们放弃基督教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不能解答知识方面的问题,然而,许多教会却把信仰主要当成了情感体验。她的新书Finding Truth: 5 Principles for Unmasking Atheism, Secularism, and Other God Substitutes(暂译为“寻找真理:揭露无神论、世俗主义和神其他替代品的五个原则”),给出了5个实用的策略,帮助基督徒们思考那些挑战他们信仰的问题。

· (Nancy Pearcey)2015 Finding Truth: 5 Principles for Unmasking Atheism, Secularism, and Other God Substitutes

佩尔斯是畅销书作家,她曾著有《完全真理:将基督教从文化樊笼中释放出来》(Total Truth: Liberating Christianity from Its Cultural Captivity)以及与查尔斯·科尔森(Charles Colson)和哈罗德·菲克特( Harold Fickett)合著的《我们现在当如何而活?》(How Now Shall We Live?)。

效法在罗马书第一章里使徒保罗的榜样,《寻找真理》向读者提供了一套共5个原则,帮他们发现不符合圣经的观念,并对这些观念给出回应。这些原则在与向非基督徒们交流以及寻找渗透进教会里的非圣经观念时都有帮助,书后还附有学习指导。

这些原则是:(1)认出偶像。(2)认出偶像的简化版。(3)测试偶像:它是否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相矛盾?(4)测试偶像:它是否自相矛盾?(5)替换偶像:为基督教申辩。

在接受基督邮报采访时,佩尔斯说这本书的写作动机尤其在于关注青年基督徒。教会的青年组织通常很善于建立一些情感上的关联,但在知识方面则未能带领青年基督。佩尔斯说:父母和教会领袖需要鼓励他们的青年去抓住那些困难的问题,帮他们学会思考那些问题,否则的话,当青年们的观念受到挑战时,他们就处在未经准备的状态了。

以下是电子邮件采访的第一部分。在第二部分,佩尔斯将罗马书1章的5个原则应用到了同性婚姻领域。

基督邮报:你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

佩尔斯:《寻找真理》是要挑战 “别思考,只要信”的思维模式,无论这是教会里、教室中、媒体上或政治相关的内容。研究表明,人们放弃从小到大培养基督教信仰,这些知识方面未曾被回答的问题是主要原因。研究者很吃惊,他们预期听到的回答是那些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比如有人说他们很受伤或者情感受挫之类。不过那些转变信仰之人给出最多的理由是他们对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无法找到解答。

这也是我自己的经历。我是在路德宗家庭长大的,高中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基督教是真的呢?还是说基督教只是情感受伤之后的辅助品?我生活中,没有哪个成年人给出了回答。我问一个大学教授,为什么他是基督徒呢,不过他说的只是:“那对我有用。”一个系主任则说:“别担心,我们都会有疑惑的时候”——就好像我正经历某个精神异常波动一样。

最终我得出的结论是,基督教一定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回答。当时我就决定将其抛在一边,着手寻找真理。在当了几年不可知论者之后,我最终遇见了瑞士的弗朗西斯·谢弗和伊迪丝·谢弗(Francis and Edith Schaeffer)的杰作:L'Abri(避难所)。这是我第一次遇见用理性和论证的方式来支持基督教真理的人。

我自己的经历让我确信,重要的是要严肃认真地对待人们提出的问题。我写作《寻找真理》就是帮助那些有问题的人来找到可靠的答案。

基督邮报:你心里是不是有一个特定的目标读者?

佩尔斯:我特别关注于一代青年人,他们在一个世俗化的文化中长大,却没有为挑战做好准备。

最近有一位母亲向我哭诉,她的儿子在读州立大学的时候丢弃了信仰。这青年人读的是心理学专业,而自从弗洛伊德(Freud)开始,大多数心理学理论就把基督教当成了神经机能症、婴儿期焦虑、想象出来天上父亲的心理投射之类东西。这个学生来自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坚强的教会,但他并没有为自己在教室里学到那些批判理论的攻击做好准备。仅仅一个学期不到,他就抛弃了自己的基督教背景。

这就是《寻找真理》能有所裨益的地方。从罗马书1章里,本书总结出了5个策略,让人有能力对任何领域的世俗理论进行批判性思考。保罗宣称,有一系列的知识能把神的证据向现实世界显明,这对所有历史时期里任何文化中人都是可以接受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普世性启示——这提供了一个测试世界观的办法。

举例来说,我们都对人类的天性有着直接的意识。因为人有能力思考,所以创造我们的第一因也必须有一个心思意念。因为人能够选择,所以创造我们的第一因也必须有一个意志。正如一位哲学家所总结那样,因为人是人,而不是东西,所以人类生命的来源也必须是某个人——而不是自然那盲目、自动的力量,这些力量是自然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家们的说法。

基督邮报:你写到了教会在帮助青年人寻求那些困难问题答案时遭遇的失败。你打算给美国教会的护教学打几分?

佩尔斯:好消息是,近几年护教资源变得更容易获得了。坏消息是许多教会一直忽视这些资源,他们看待基督教的方式就仿佛基督教主要跟情感有关。

青年组织很少鼓励青年人去努力应对那些艰难的问题。相反,目标似乎是把那些事情转移到情感问题上。不过,就算情感再强烈,也不足以阻挡住问题。如果有什么事情会让青少年把基督教归结在纯粹情感领域之内的话——这就会让他们最终在面对自己问题的时候变得很脆弱。

《寻找真理》开篇是我受邀在华盛顿市国会山发表讲演的一段经历。讲演后一个议会党团的领袖站了起来,向在座的人说:“我是在一个福音派大学里丢失自己的信仰的。”这怎么可能呢?这人解释说,他的教授教导他们专业的主流理论,但那些理论通常都是世俗化的,有时是相当反基督教的。教授们很少或者从不给出有学理且符合圣经的相反解释。这青年人甚至在私下约见过教授,问他:“你怎么把你在神学上的信仰和你在教室里讲的这些东西联系起来呢?”没有谁能给出回答。

2007年,基督教高校联盟(the Coalition of Christ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进行过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半数教职员工说,他们在自己教学的领域给出符合圣经的观点。

《寻找真理》一大特色就是给出了一个能够应用到每个领域、每个专业的策略——也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的一个学生写到:“你教导的这种批评方法对我来说有极大的帮助,不仅仅是对课堂而言,在我的生活、读书和看电影时也如此。”

基督邮报:在我们的文化中有时是这样的情况,人们长大、自认是基督徒原因只在于他们父母是基督徒,他们生活的社区里大部分人是基督徒。在1月举行的南方福音神学院年度全国护教会议 (Southern Evangelical Seminary's National Apologetics Conference)上,麦道卫(Josh McDowell)说,基督徒父母能够通过不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而是用更多的问题来回应问题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孩子们归信基督教。你觉得这建议怎样?

佩尔斯:绝大部分家长确实需要学会问更多、听更多。不过,那不应该成为逃避仔细工作以寻找答案的办法。当我作为不可知论者来到L'Abri(避难所)时,印象深刻的就是那里的工作人员用我的疑问来向我展示了一个观念更广博的世界。能够发现基督教并不只局限于“宗教”领域太让人兴奋不已——那确实让每个人都会面对的根本性问题有了极赞的回答。

《寻找真理》引用了一些世俗思想家的内容,他们都承认在自己世界观的力所不逮之处,基督教早就提供了答案。已故哲学家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被尊称为“民主哲学家”,但他还是承认他的世界观并没有为民主提供了一个基础。他是个忠实的无神论者、达尔文主义者,但在达尔文式适者生存斗争中,强者存活,弱者被淘汰。所以很明显,进化并非普世人权的来源。相反,罗蒂承认,民主这概念来自基督教所宣称的“人是按着神的形象所创造”。所以他很轻易就从基督教这里借来了普世人权的概念。他自称是“不劳而获”无神论者。

这也难怪生活在罗马帝国强权治下的保罗宣称,他“不以福音为耻”(罗马书1章16节)。基督教是如此有魅力、吸引人,其他世界观的拥趸们一直在“不劳而获”地从中汲取他们最喜欢的部分。

(翻译: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