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南希·佩爾斯:青年基督徒在現實世界靈命失敗(一)

南希·佩爾斯:青年基督徒在現實世界靈命失敗(一)

在接受基督郵報採訪時,哲學家南希·佩爾斯(Nancy Pearcey)表示:人們放棄基督教的最主要原因在於不能解答知識方面的問題,然而,許多教會卻把信仰主要當成了情感體驗。她的新書Finding Truth: 5 Principles for Unmasking Atheism, Secularism, and Other God Substitutes(暫譯為「尋找真理:揭露無神論、世俗主義和神其他替代品的五個原則」),給出了5個實用的策略,幫助基督徒們思考那些挑戰他們信仰的問題。

· (Nancy Pearcey)2015 Finding Truth: 5 Principles for Unmasking Atheism, Secularism, and Other God Substitutes

佩爾斯是暢銷書作家,她曾著有《完全真理:將基督教從文化樊籠中釋放出來》(Total Truth: Liberating Christianity from Its Cultural Captivity)以及與查爾斯·科爾森(Charles Colson)和哈羅德·菲克特( Harold Fickett)合著的《我們現在當如何而活?》(How Now Shall We Live?)。

效法在羅馬書第一章里使徒保羅的榜樣,《尋找真理》向讀者提供了一套共5個原則,幫他們發現不符合聖經的觀念,並對這些觀念給出回應。這些原則在與向非基督徒們交流以及尋找滲透進教會裡的非聖經觀念時都有幫助,書後還附有學習指導。

這些原則是:(1)認出偶像。(2)認出偶像的簡化版。(3)測試偶像:它是否與我們對世界的認識相矛盾?(4)測試偶像:它是否自相矛盾?(5)替換偶像:為基督教申辯。

在接受基督郵報採訪時,佩爾斯說這本書的寫作動機尤其在於關注青年基督徒。教會的青年組織通常很善於建立一些情感上的關聯,但在知識方面則未能帶領青年基督。佩爾斯說:父母和教會領袖需要鼓勵他們的青年去抓住那些困難的問題,幫他們學會思考那些問題,否則的話,當青年們的觀念受到挑戰時,他們就處在未經準備的狀態了。

以下是電子郵件採訪的第一部分。在第二部分,佩爾斯將羅馬書1章的5個原則應用到了同性婚姻領域。

基督郵報:你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

佩爾斯:《尋找真理》是要挑戰 「別思考,只要信」的思維模式,無論這是教會裡、教室中、媒體上或政治相關的內容。研究表明,人們放棄從小到大培養基督教信仰,這些知識方面未曾被回答的問題是主要原因。研究者很吃驚,他們預期聽到的回答是那些人際關係方面的原因——比如有人說他們很受傷或者情感受挫之類。不過那些轉變信仰之人給出最多的理由是他們對自己的疑惑和問題無法找到解答。

這也是我自己的經歷。我是在路德宗家庭長大的,高中時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怎麼才能知道基督教是真的呢?還是說基督教只是情感受傷之後的輔助品?我生活中,沒有哪個成年人給出了回答。我問一個大學教授,為什麼他是基督徒呢,不過他說的只是:「那對我有用。」一個系主任則說:「別擔心,我們都會有疑惑的時候」——就好像我正經歷某個精神異常波動一樣。

最終我得出的結論是,基督教一定沒有什麼實質意義的回答。當時我就決定將其拋在一邊,着手尋找真理。在當了幾年不可知論者之後,我最終遇見了瑞士的弗朗西斯·謝弗和伊迪絲·謝弗(Francis and Edith Schaeffer)的傑作:L'Abri(避難所)。這是我第一次遇見用理性和論證的方式來支持基督教真理的人。

我自己的經歷讓我確信,重要的是要嚴肅認真地對待人們提出的問題。我寫作《尋找真理》就是幫助那些有問題的人來找到可靠的答案。

基督郵報:你心裡是不是有一個特定的目標讀者?

佩爾斯:我特別關注於一代青年人,他們在一個世俗化的文化中長大,卻沒有為挑戰做好準備。

最近有一位母親向我哭訴,她的兒子在讀州立大學的時候丟棄了信仰。這青年人讀的是心理學專業,而自從弗洛伊德(Freud)開始,大多數心理學理論就把基督教當成了神經機能症、嬰兒期焦慮、想象出來天上父親的心理投射之類東西。這個學生來自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堅強的教會,但他並沒有為自己在教室里學到那些批判理論的攻擊做好準備。僅僅一個學期不到,他就拋棄了自己的基督教背景。

這就是《尋找真理》能有所裨益的地方。從羅馬書1章里,本書總結出了5個策略,讓人有能力對任何領域的世俗理論進行批判性思考。保羅宣稱,有一系列的知識能把神的證據向現實世界顯明,這對所有歷史時期里任何文化中人都是可以接受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普世性啟示——這提供了一個測試世界觀的辦法。

舉例來說,我們都對人類的天性有着直接的意識。因為人有能力思考,所以創造我們的第一因也必須有一個心思意念。因為人能夠選擇,所以創造我們的第一因也必須有一個意志。正如一位哲學家所總結那樣,因為人是人,而不是東西,所以人類生命的來源也必須是某個人——而不是自然那盲目、自動的力量,這些力量是自然主義、唯物主義哲學家們的說法。

基督郵報:你寫到了教會在幫助青年人尋求那些困難問題答案時遭遇的失敗。你打算給美國教會的護教學打幾分?

佩爾斯:好消息是,近幾年護教資源變得更容易獲得了。壞消息是許多教會一直忽視這些資源,他們看待基督教的方式就仿佛基督教主要跟情感有關。

青年組織很少鼓勵青年人去努力應對那些艱難的問題。相反,目標似乎是把那些事情轉移到情感問題上。不過,就算情感再強烈,也不足以阻擋住問題。如果有什麼事情會讓青少年把基督教歸結在純粹情感領域之內的話——這就會讓他們最終在面對自己問題的時候變得很脆弱。

《尋找真理》開篇是我受邀在華盛頓市國會山發表講演的一段經歷。講演後一個議會黨團的領袖站了起來,向在座的人說:「我是在一個福音派大學裡丟失自己的信仰的。」這怎麼可能呢?這人解釋說,他的教授教導他們專業的主流理論,但那些理論通常都是世俗化的,有時是相當反基督教的。教授們很少或者從不給出有學理且符合聖經的相反解釋。這青年人甚至在私下約見過教授,問他:「你怎麼把你在神學上的信仰和你在教室里講的這些東西聯繫起來呢?」沒有誰能給出回答。

2007年,基督教高校聯盟(the Coalition of Christ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進行過的一項調查發現,只有半數教職員工說,他們在自己教學的領域給出符合聖經的觀點。

《尋找真理》一大特色就是給出了一個能夠應用到每個領域、每個專業的策略——也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我的一個學生寫到:「你教導的這種批評方法對我來說有極大的幫助,不僅僅是對課堂而言,在我的生活、讀書和看電影時也如此。」

基督郵報:在我們的文化中有時是這樣的情況,人們長大、自認是基督徒原因只在於他們父母是基督徒,他們生活的社區里大部分人是基督徒。在1月舉行的南方福音神學院年度全國護教會議 (Southern Evangelical Seminary's National Apologetics Conference)上,麥道衛(Josh McDowell)說,基督徒父母能夠通過不回答孩子們的問題、而是用更多的問題來回應問題的方法來幫助自己孩子們歸信基督教。你覺得這建議怎樣?

佩爾斯:絕大部分家長確實需要學會問更多、聽更多。不過,那不應該成為逃避仔細工作以尋找答案的辦法。當我作為不可知論者來到L'Abri(避難所)時,印象深刻的就是那裡的工作人員用我的疑問來向我展示了一個觀念更廣博的世界。能夠發現基督教並不只局限於「宗教」領域太讓人興奮不已——那確實讓每個人都會面對的根本性問題有了極贊的回答。

《尋找真理》引用了一些世俗思想家的內容,他們都承認在自己世界觀的力所不逮之處,基督教早就提供了答案。已故哲學家理查德·羅蒂(Richard Rorty)被尊稱為「民主哲學家」,但他還是承認他的世界觀並沒有為民主提供了一個基礎。他是個忠實的無神論者、達爾文主義者,但在達爾文式適者生存鬥爭中,強者存活,弱者被淘汰。所以很明顯,進化並非普世人權的來源。相反,羅蒂承認,民主這概念來自基督教所宣稱的「人是按着神的形象所創造」。所以他很輕易就從基督教這裡借來了普世人權的概念。他自稱是「不勞而獲」無神論者。

這也難怪生活在羅馬帝國強權治下的保羅宣稱,他「不以福音為恥」(羅馬書1章16節)。基督教是如此有魅力、吸引人,其他世界觀的擁躉們一直在「不勞而獲」地從中汲取他們最喜歡的部分。

(翻譯: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