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教會&事工 |
基督徒哲學家:福音派的兩種可能性走向

基督徒哲學家:福音派的兩種可能性走向

2016?3?15 · ·

邁阿密海灘——在我們新的世俗時代,福音教會面臨兩種可能的軌跡,基督徒哲學家詹姆斯·史密斯(James K.A. Smith)在信仰角度論壇(Faith Angle Forum)上表示。

3月14日,史密斯在邁阿密海灘試圖向參加「世俗時代重想宗教」(Re-Imagining Religion in a Secular Age)的20名記者及與會者解釋思考世俗主義的不同方式,以及這些區別將如何幫助我們在公眾場合理解宗教。

史密斯解釋說,可以有不同的方式理解「世俗」。它可以指世俗的事物,與神聖、靈性或宗教相對立。這種觀點會引發另一中觀點,在某些圈子裡,認為世俗是中性的或客觀的,而宗教思想則不客觀或是含有某些價值觀。

史密斯更喜歡另外一種對世俗主義的看法。

根據哲學家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的著作,史密斯說,在我們的「世俗時代」,宗教信仰是諸多有競爭選擇中的一個選項。因此,世俗時代不涉及宗教信仰的缺失或弱化,並非「世俗化理論」所認為的那樣。相反,有多種不同的信仰,宗教性的和非宗教的,所有都持有爭論的觀點,這些觀點在公眾中間都存有爭議。

世俗時代給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既帶來獎勵,也帶來挑戰,史密斯說。我們現在都生活在一個「壓力交叉的空間」,其中信徒遇到疑惑,非信徒遇到信仰。

「在世俗時代,懷疑是信仰的自然產物,」史密斯說。

疑問總是伴隨着信仰,正如聖經證明的,但這在世俗時代愈演愈烈。

「不幸的是,太多的宗教團體仍然覺得懷疑是信仰的敵人,而並非同伴,」史密斯說。 「但是請注意交叉壓力作用於每一個人。所以,如果信徒受試探去懷疑,不信的人有可能受牽引去相信。仍然存在一種不易忘懷的感受和壓力,就是那種牽引力和誘惑......永恆和超越。無人能將自己置身於這種交叉壓力之外。」

引用泰勒的話,史密斯說世俗時代不會帶來宗教信仰的終止,而是爆炸,或不同類型信仰的「新星效應」。

「因此,一個世俗的時代不是不信的時代,實際上是凌亂、複雜的和瘋狂的世界,在其中人們正在經歷這些多重交叉壓力,就像這些壓力積聚並且爆炸,演變出現在各類各樣的信仰方式。有幾分向《美食,祈禱和愛》的信仰方式……或類似奧普拉式的。現在有各類不同的方式追求精神生活,」他說。

隨着對世俗主義的理解,史密斯在其公眾生活分析宗教及政治現狀中發現了一些目標。

宗教人士和非宗教人士都在抵擋這種世俗時代的交叉壓力,史密斯說,這導致了各種宗教原教旨主義,以及一種世俗原教旨主義,史密斯也稱其為「世俗教條主義」和「空談世俗主義」。

世俗教條主義認為,非宗教思想應該在公眾中有超越宗教思想的主導地位。像原教旨主義者,教條世俗主義者並不接受他們的觀點,這像宗教觀點一樣都是存有爭議的。他們「使自己與這種交叉壓力隔絕」。

不是表達「偏見」,就像宗教原教旨主義和教條世俗主義者所做的那樣,史密斯和泰勒更喜歡每個人都可以向世界呈現他們「信仰」的空間。

史密斯引用泰勒的話說,「偏見是某種關閉。偏見是我們所知的,是我們試圖保護自己,將頭埋在沙中,遠離這種交叉壓力。」

「吸收」比「偏見」更可取,史密斯說,因為它是開放的,坦誠自己的競爭性。

史密斯提出,在美國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用宗教原教旨主義和教條世俗主義的思想保守來解釋,這也有地理學原因 ——人們在封閉的社區生活工作,沒有遇到不同信仰的人,因此他們自己的信仰永遠不會遇到競爭。

「一些宗教報告看上去有點像,『我們去了火星,我們發現了這些在科羅拉多斯普林斯的人,你不會相信他們想什麼……』這部分是因為,而且這部分是因為...... [來自記者的]這種緊密的看似有理結構(Plausibility Structure),他們沒有碰到想法與他們不一樣的人,」他說。

批判教條主世俗主義者後,史密斯把注意力轉向了他的同胞新教徒,特別是福音派。

福音派存在的一個問題,史密斯認為,是將信仰變得過於智能化,成為一名福音派信徒意味着只是贊同某類特定信念,而不是活出來的生命。

「泰勒稱之為『動態去肉身』……『去肉身』就是基督教變得越來越抽象和空洞,」史密斯說。

史密斯引用泰勒的話說,預計未來,世俗時代「將加大隨後幾代人去未開墾之地生活的意識,很多年輕人將開始探索界限之外的地方。」

這是福音派教會的挑戰也是機遇,史密斯認為福音派教會可能走向兩種軌跡。

第一種軌跡是福音派基督徒變得更像傳統的新教徒:「他們會說的是,'我們想要一種我們認為在現代道德秩序內合理的方針。』

第二種軌跡是採用一些天主教的習慣,恢復天主教式的聖禮。「換句話說,這是基督徒社區和福音派組織對世界去肉身的回應。因此更多接近化身、顯現、聖禮等的信仰表達。」

史密斯稱已看見這一趨勢,不只是福音派年輕人加入聖公會、天主教或東正教教會,而是發生在福音派教會內。史密斯不僅預測,也支持第二軌跡。

「在未開墾之地的另一邊,正如泰勒所說的,自己動手式的『宗教性靈性』 ——當它失敗,如果失敗了,它往往敗在危機面前, 」史密斯解釋說。

「而在我看來,只有當宗教團體有一個真正強大的替代方案,而不僅僅是那種『合理的卻沒有宗教性的精神版本」,所以我現在在觀察,這些古代信仰的恢復再次成為生活的選擇,即使我們生活在世俗社會之中。」

在問答環節,史密斯更多談到第二軌跡 ——福音派教會恢復古時作為基督徒的方式。

史密斯承認,他所觀察的教會存在個人選擇偏差——因為跟隨第二軌跡的教會更有可能邀請他演講 ——所以他不確定這一趨勢的程度。

作為一名福音派,史密斯認為他的使命是「提醒福音派,他們是天主教...但不一定是羅馬天主教……在我看來,[世俗時代]信仰組織的活力,直接與他們能夠從古代,而不是從現代中汲取的能力相關。」

史密斯說在一些「你不會想到的地方」,對他的觀點持有「令人吃驚的開放」。他提到了愛荷華州得梅因的基督社區教會(Christ Community Church),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旅程教會(Sojourn Community Church)和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當被問及這些教會如何改變禮拜儀式,他提到了一個指標,一間福音派教會每一場禮拜都有聖餐,就像在天主教,聖公會或主教制教會那樣。

「基本上,基於我稱之為『頭腦上談話的單一模式』,你進去,唱30分鐘非常感性的歌曲,然後坐下來聽45分鐘的講道,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感覺是一種天主教的節奏。他們視禮拜從開始到結束都是敘事過程,他們草率處理懺悔、赦免,」史密斯描述稱。

信仰角度論壇結束後,基督郵報提出後續問題,詢問史密斯福音派教會是否存在第三種軌軌,既不像傳統基督徒,也不像天主教會:「為什麼你不認為一個非主流、不嚴格遵守教會規條的教會可能是另外的軌跡呢?

他承認那也可能是一個走向,但對其迎合世俗時代挑戰的能力存有懷疑。

「我只是覺得那種引發情感加上消息的『做教會』的方式,與世俗的替代品太相似,而沒有什麼超然的吸引力,」他寫道。 「但只要它是作為亞文化的功能,亞文化將繼續推動它,我猜。」

史密斯是加爾文學院(Calvin College)實踐歸正神學和及世界觀的Byker Chair。他著有數本著作,包括How (Not) to be Secular: Reading Charles Taylor(暫譯為:如何(不)世俗:讀查爾斯·泰勒),這個月出版的You Are What You Love: The Spiritual Power of Habit(暫譯為:你是你所愛:習慣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