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当前页面: 观点与评论 |
教宗方济和约尔·欧斯汀在个人转变问题上的偏颇

教宗方济和约尔·欧斯汀在个人转变问题上的偏颇

Wallace Henley

教宗方济和约尔·欧斯汀(Joel Osteen)最近的言论让我想起了1974年时与查克·寇尔森(Chuck Colson)的谈话,我与他在尼克松主政的白宫里当同事时相识。

先说方济和欧斯汀:

教宗在4月8日发布的主题为爱的喜乐(Amoris Laetitia ,The Joy of Love)的宗座劝谕,为罗马天主教会在性行为、婚姻方面的众多教导设定了新方向。“论离婚和再婚,教宗呼求更多恩典、少些教条,”这是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报道的标题。“教宗方济坚信,不仅仅是规矩,良知更会带来虔诚,”这是华盛顿时报(Washington Times)的标题。

这些标题表明,舆论所感受到的乃是方济削弱了教义在引导性道德和婚姻方面的重要性,更加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

与此同时,约尔·欧斯汀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采访中被问到:“你没有告诉人们地狱和悔改的内容,有没有觉得自己是在骗人?”

不,欧斯汀回答,因为问题不在于“地狱火湖和硫磺”之类,而在于“大多数人已经被生活打击得够多了。”芸芸众生所需要希望的乃是他们“能够升得更高”。

确实,芸芸众生已经被罪和罪的后果“打击得够多了”,我们所有人都需要真正的恩典与确实的宽恕,这只能通过真正的悔改而来。这就是查克·寇尔森在信靠基督为自己的救主时所明白的事情。

我与寇尔森的这次谈话发生在1974年,当时他刚成为福音派基督徒不久。

寇尔森向我提出一个难题:尽管美国看上去是一个非常坚定而虔诚的国度,为什么我们还遭遇那么多社会、道德和属灵上的困境?如果这个国家有充满大能的教会讲坛,那么依据圣经原则而生活的热忱、整个社会的转变又在哪里呢?

这又把我们的话题引回到方济教宗和欧斯汀牧师这里。他们似乎相信,真正的转变并不如追随个人自己的良心(教宗)以及让自己感觉良好(约尔·欧斯汀)那么重要。

我感谢神,教宗把以道德为主题的谈话引导到了恩典上。我也感谢约尔·欧斯汀热心于帮助他人找到希望。这些都是重要的主题,也为圣经所肯定。然而,教宗和欧斯汀都因为缺乏对圣经整体认知的智慧而很容易有所偏颇。

论及恩典:“却不可藉著自由遮盖恶毒……”(彼得前书2章16节)。论及希望,使徒彼得要求耶稣的信徒们“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前书3章15节)

这几段经文表明,“恩典”和“希望”并不基于随心所欲的主观判断。神所展示的真理乃是客观的,并不取决于个人偏好或感受。如果个人良心在塑造的时候就有缺陷,那追随良心就可能把人带往灾难——这也是教宗承认的。

论及希望,任何主观信息、否认罪的客观后果都能不能归类为“福音”——好消息。如果不能直视真理中坏消息——审判和地狱这部分内容,那“好消息”又有什么意义呢?

要理解欧斯汀教义中主观主义的本质,不妨设想一个醉汉在摩天大楼的边缘上跳舞的情形。最确凿无疑的欺骗也莫过于所有可能对醉汉施以援手的人都鼓励他自己感觉良好、获得希望、开发“爬得更高”的潜能。事实上,如果这个迷醉的楼顶舞者发生不测,那些主观主义的“救援者”也会因为违背了万有引力定律而难辞其咎。

以西结书33章8-9节不禁映入脑海:“我对恶人说:‘恶人哪,你必要死!’你以西结若不开口警戒恶人,使他离开所行的道,这恶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却要向你讨他丧命的罪;倘若你警戒恶人转离所行的道,他仍不转离,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却救自己脱离了罪。”

我们要超越外部规条而成熟、服从于基督的心思,并接受因此而改变的心思意念所引发的道德行为,教宗方济和约尔·欧斯汀在这里是对的。(参考罗马书12章1-2节,腓立比书2章5-11节)

按照埃蒙德·伯克(Edmund Burke)的说法,人们所获得自由正比于他们为自己的冲动本能戴上枷锁的意愿。这种意愿来自于一颗渴望顺服圣经真理的心。

耶稣对他教会最根本的命令出现在了“大使命”中(马太福音28章18-20节)。许多基督教教派都更为看重传播福音——为信徒施洗,比让万民作门徒更为看重。事实上,宣扬福音、造就门徒,施洗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同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

有许多消息来源都披露,很多人未能看到造就门徒对福音整体至关重要,民意调查专家乔治·巴纳(George Barna)得出令人忧心的统计数据表明,大多数认定自己是基督徒的人常常与那些非基督徒拥有差不多的世界观。

教宗方济说的很对,“良心”一定是有所来自。这应该来源于内心的转变,而这是外部操练的结果(学习耶稣基督徒和圣经真理,成为其门徒)。

我们一直为美国的行将沦落、亟待改变而呼求。这不是政客、法院能解决的问题。当政府试图发动道德革命的时候,结果只能是神权形式下的严厉律法主义。

如果我们想要国家发生改变,那么国家里的教会必须改变。教会必须成为一个门徒造就者,而不仅仅是给信的人施洗。一个改变了的教会将会带来改变了的人,他们会带来社会和文化的改变。

(翻译: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