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当前页面: 观点与评论 |
《耶稣受难记》为人们提供“灵魂清洁剂”

《耶稣受难记》为人们提供“灵魂清洁剂”

4月13日棕枝主日是复活节周的开始,基督徒在这一周里纪念耶稣的受难、埋葬和复活。当天晚上,《耶稣受难记》作为商业片首次在UP电视网络(UP Television Network)上映。

收视情况非常好,平均有110万观众,在同时段有线电视收视中排名第8。本周,亲基督教的该电视网将重播该片,并限制插播广告的数量,播出时间是4月17日星期四美东时间晚上10点,以此作为该电视网为期两周的复活节特别节目的一部分。

在电视网络上的放映标志着梅尔·吉布森这部史诗影片的十周年纪念,这部以近2000年前耶稣在受难前最后12小时的经历和被钉十字架为题材的电影曾风靡全球,创造了票房记录。

近期,媒体报道了许多以宗教为主题的娱乐片和好莱坞制作的圣经史诗电影,比如达伦·阿罗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的电影《挪亚方舟》(Noah),马克·伯内特(Mark Burnett)与罗吗·唐尼(Roma Downey)的电影《上帝之子》(Son of God)和《圣经》(The Bible)系列剧。今年还有一些要上映的片子,比如兰道尔·华莱士(Randall Wallace)的《天堂真存在》(Heaven is for Real)及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出埃及记》(Exodus)。

不过,梅尔·吉布森和Icon电影公司也许才是这类影片的先驱者,他们发现了愿意接受与信仰相关影片的观众群体,并为该类电影设定了制作精致的高门槛。他们所引领的这种市场模式的时尚,并不仅仅是追求扣人心弦,而是开创一股让人追随的潮流--基于属灵信仰或者经济利益--由此开拓了一个之前未被认可的市场。

当时我有幸与梅尔·吉布森和他的制片公司共事,一起推广该片,首先向教会领袖展示该片,并从信教人群的角度为影片定位。我觉得梅尔·吉布森是有着很深属灵感动的人,对他来说,这电影是出自爱的作品,体现了他个人的真诚崇信和信仰体验。这故事深深感动着他,他觉得自己深切受召,要尽己所能把这故事讲出来,无论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机遇有多大。

该片以福音书为权威,如实再现了耶稣的神性,表现了耶稣作为人所受的折磨,描绘了基督的激情,在历史、教会教义及语言研究方面力求准确。梅尔·吉布森尽可能展示当时的真实情况,随之而来的则是众多学者、神学家的无数讨论。

《耶稣受难记》的剧组成员和演员们就像联合国一样,来自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信仰,包括基督徒、犹太人和穆斯林,甚至有不可知论者;其中许多人受此经历感动并被改变。

该片需要得到全国有影响力的基督徒、教派及教区领袖、草根牧师神父们的支持,预见到了这些因素重要性,吉布森还试图以此来修复基督教会和好莱坞之间长期不和的关系。

最终,《耶稣受难记》成为一场完美的媒体风暴,带来了无数基督徒观众,以一个复杂的市场运营方案、足够多的争议吸引非信徒、一般观影人的兴趣。

基督徒观众是影片票房佳绩的主要动力,该片在美国收获3亿7000万美元、在海外收获6亿1100万美元票房,是史上票房最高的宗教题材电影。

梅尔·吉布森制作《耶稣受难记》的初衷是创作一个能流传后世的艺术作品,引发不同信仰(或无信仰)观众的严肃思考。他希望,这部以献身故事为题材的电影能够在人的内心深处发生影响,甚至是改变。确实,该片以信、望、爱、宽恕为主题,这些美德在艰难时代中不可或缺。

尽管影片力求有所启发也不想冒犯任何人,但在上映前几个月,该片就已经被各种争议、谣言和风言风语所包围。当探究宗教和政治题材时,这种强烈反弹是可以预期的,毕竟这是大部分人都有着坚定个人信仰的领域。

那些不看这电影但也对其内容好奇、打算看看这部普通级(PG 13)影片的人也大可放心,该片内容和任何旅馆里放着的圣经中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四部福音书没什么不同。

在《耶稣受难记》上映后,梅尔·吉布森彻底与好莱坞绝缘。吉布森私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能会有影响,不过更多则是受对他人身攻击的驱动,似乎要让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彻底销声匿迹。

“(梅尔·吉布森)就像一个当下环境中的殉道者,一个替其他拓荒者挡枪的先驱,在他身后,其他受信仰指引的编剧、制片人们可以幸存,”信仰与家庭联盟(Allied Faith and Family)的汤姆·阿伦(Tom Allen)说,“他是个专注的人,受困扰,但有灵感,非常慷慨。他也是个天才,其独有的才能应被有创意的人群所接受,而不是被拒斥。”

就个人而言,我相信梅尔·吉布森迟早能赢回他好莱坞同事的尊敬,找回通往观影人内心的道路,也许本周末《耶稣受难记》电视版上映就是这么一个开始。拿影片打个比方:受难日来了,复活节还远吗?神也是给人第二次机会的神。

现在,距离《耶稣受难记》上映已有10年,阿罗诺夫斯基对《挪亚方舟》精彩诠释收获了如下赞誉:“一种真诚、个人化的追求,顺从那些常受挑战的道德准则”,被认为是“心理上非常可信”,并传递“在恩典与公正的界线间更为平和的观念”。不过在烂番茄网站(RottenTomatoes.com)上,76%的人认为《挪亚方舟》还行,只有47%人喜欢该片。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耶稣受难记》只有49%的人能接受,但看过的比例却超过80%。

当然,产生如此鲜明的不同的原因在于,《耶稣受难记》是梅尔·吉布森个人独立筹资、制片的电影,而《挪亚方舟》是投资12500万美元的大制作。不过派拉蒙公司对《挪亚方舟》一篇所采用的公关、营销策略,毫无疑问都是以《耶稣受难记》为样本的。

所有这些都直指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引发极大批评,而阿罗诺夫斯基的《挪亚方舟》却广受欢迎?

在多次采访中,梅尔·吉布森说,他不是打算让犹太人为耶稣的死负责,并就此指责犹太人;实际上,我们都有责任。在《挪亚方舟》里,人性也是有罪的:除了挪亚一家,人都被描绘成暴力、贪婪,肆意掠夺地球资源。阿罗诺夫斯基花大力气描绘了一幅复杂的神学图景,不过他也把神描绘成了一个反派的形象,几乎和他那些无法无天的受造物一样。

在《耶稣受难记》的结尾,反派们都逍遥法外,因为耶稣乃是所有人的赎价。梅尔·吉布森解释说,他拍摄该片是因为他无法用现有的艺术手段,为自己对耶稣的信仰找一个让人满意的版本。那些信息并不让人觉得舒服,不过,用梅尔·吉布森话说,是“灵魂清洁剂”。考虑到好莱坞当下正在大肆歌颂一部以清洁环球的洪水为主题的电影,我不能不觉得这词太讽刺了。

(翻译: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