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教會&事工 |
葛尼斯專訪:無論世道多黑暗,福音都能革新文化

葛尼斯專訪:無論世道多黑暗,福音都能革新文化

· (Os Guinness) (Trinity Forum)?「 」 2012?9?18

當耶穌基督的福音通過個人被活出來的時候,這福音就會產生變革的效力,不過,當教會試圖以屬世界的方式來完成神的工的時候,效力就變軟弱了。這是歐斯·葛尼斯(Os Guinness)在他的新書《復興:福音的大能,無論世道多黑暗》(Renaissance: The Power of the Gospel However Dark the Times)所闡釋的見解。

葛尼斯在9月12日接受基督郵報專訪時表示,美國的基督徒太過屬世了,如果他們學着跟從福音,在世界之中但並不屬於世界,那就會擁有改變世俗文化的力量。

葛尼斯是廣受歡迎的福音派作家、演說家,他寫了超過30本著作。他是三一論壇(The Trinity Forum)的創始人,2008年的「福音派宣言(Evangelical Manifesto)」編委會的主筆。基督郵報曾就他2012年的著作《自由人之自殺》(A Free People's Suicide)與2013年的著作《環球公共廣場》(The Global Public Square)對其進行過專訪。

「神的工必須總是按照神的方式來完成,這樣的結果就能配得上神的真實與偉大,」葛尼斯寫道。這是他貫穿全書的主題。論及形成文化或者改變文化,葛尼斯說,基督徒不能按照屬世界的方式來做神的工。

· · (Woodrow Wilso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Brooking's Institution) 25

在第三章,葛尼斯指出耶穌就是一個實例。耶穌改變了世界,但他是以世界從來沒有想到的方式做成此事。

「看上去太奇怪了,」葛尼斯寫到,「一個羅馬帝國邊緣地區鄉下木匠的兒子,怎麼會讓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最強悍的戰士都黯然失色?一個貌似卑賤、被處決的囚犯的生日,怎麼會變成世界大部分地區用以劃分歷史紀元的標誌?」

在接受基督郵報專訪時,葛尼斯拿「基督教右派」作為例證,表明基督徒按照屬世方式做神的工將會以失敗收場。他也談到了他於明年出版以說服為主題的著作,還論及為何以此為下一個寫作主題。

採訪內容如下,文字經過編輯以便於閱讀。

基督郵報:在許多信徒所認為的這個黑暗時代,你對未來很樂觀,不過在樂觀的同時也呼籲要現實一些。為什麼呢?

葛尼斯:我一直在懷疑是不是有所謂的樂觀、悲觀這類東西,因為這既不是心理的,也不是像市場行情那樣,熊市牛市。當然,從心理上說,有些人就是天生的樂觀派,對他們來說,看到的總是半杯水而非半個空杯。

我想,作為基督徒我們應該面對現實,就此意義而言,我們要的乃是所面臨局面的真相。不過,無論世道多黑暗,基督的福音都以希望為終結。所以,我當然會努力追隨福音。

我對此的理解之一是,許多對我們所在世界、所處文化的一般理解是正確的,確實很令人沮喪,不過,還有許多例外,有新事正在發生,非常鼓舞人心。

對未來如何發展,我沒有想法。從環球角度來看,我們是否正邁向一個人性的黑暗時代呢,其典型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中東伊斯蘭國,或者,我們是否走向一個更為樂觀的未來,或者,我們接下來將要面對的將是這兩者之間的某個情形?我不知道。神知道。不過我們相信福音,那就是這本書的主旨。

基督郵報:在聖經里,「神的國」既是現在時,也是將來時。這意味着什麼呢?

葛尼斯:我一直明白,神的國度已經來臨,而當耶穌再來的時候,神的國度將要完全來臨。不過那可不是讓我們無所事事的藉口。絕非如此。

我想說,在這個國家,美國,基督徒從數量上來說仍然是相當大的。我們是多數派。不過在文化上,我們很弱勢。

有些小團體,舉例來說,比如男女同性戀者、猶太人等,他們數量小——美國猶太人數量還不到2%,也許同性戀人口有3%。不過,儘管我們人數占優,但他們在文化上的影響力比我們要大。原因就在於,因為我們太屬世了,我們就軟弱了。我們更多是被美國文化塑造,而非被福音塑造,這是我們問題所在。

基督郵報:你在書中說,我們更需要按照福音而非世界的方式來塑造自己。

葛尼斯:是的。不過然後我繼續談論的內容是為什麼說福音能改變文化。這才是關鍵,我們有信心,福音能夠做工,神的國能被傳揚開。

我們可以確信,如果我們虔誠、順服,並在我們的時代中活出福音來,那就會產生變革的效果,這效果福音一直都有,不僅僅改變個人的生命,也改變文化、社會,也許甚至會改變文明的根基。我們不知道到底會改變多少。不過,如果我們活出福音來,福音總有這樣的大能。

基督郵報:天國就在這裡,天國將要到來。當你回顧教會的歷史,教會自身也經歷過好的時代與壞的時代。為什麼那不是一條筆直的上升軌道,而是起伏不斷呢?你從中得到哪些信息?

葛尼斯:很簡單,因為罪。或者說得全面一些,因為罪的存在,因為時間的流逝,你能從聖經里看到,人心居於重要地位。

當人心背離的時候,一切都會變壞。所以,有老句話叫「凡事皆有盡」,一切不都是不可逆的熵,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僅僅教會,國家民族同樣也有興有衰。我想,從很多方面看,我們正處在一個奧古斯丁那樣的時刻。你可以平行地把福音派的膚淺與宗教改革,也就是文藝復興之前教會的腐敗等量齊觀。

我們需要更新、改革、重生,也就是我所說的復興。但我們現在的狀況很差。

基督郵報:這就是你覺得我們可能處在教會的新黃金時代邊緣的理由嗎?因為你看到了我們正在經歷的與宗教改革之前黑暗時代有許多相同點?

葛尼斯:好吧,說黎明前的時刻乃是最黑暗的這話總是不錯的。對每一個復興來說也確實如此。在神說話前5分鐘,一切看上去都毫無希望。神說話後5分鐘,一切都改變了。對每個復興來說確實沒錯。

不過,我的觀點是,如果回顧聖經與歷史,我們將如何從福音里獲得信心,這就是這本書的主題。

我們的神呼召我們要身處世界之中,但不要屬於世界。當我們在世界中並屬於世界,我們就軟弱。當我們不在其中,我也軟弱。如果我們在其中,但不屬於世界,那就和世界有了文化上創造性的張力,那就能塑造文化。

當然這需要一些基本的東西。需要參與,這無可替代,每個耶穌的信徒都要參與進來。不過這也需要洞察力。在世界卻不屬於世界。我們要知道,當世界是有利可圖的時候,那就是有害的,當它在某種程度上是中立的時候,那是真需要仔細辨別的。

許多美國的基督徒並不能看清文化。他們能在100碼之外就看清一個相對主義者或者世俗論者,但當消費主義侵襲我們的時候,他們就對那些事情所知不多了,然後美國的教會就相當屬世。這是被文化所束縛。所以我們需要改革、重生。

基督郵報:你說,基督徒應該參與到文化中,但目標不應該是創造出一種「基督教文化」。為什麼?

葛尼斯:不,我沒說不要基督教文化。在書里,我說的是,沒有單獨的基督教文化。換言之,在聖經沒有教導我們該幹什麼的領域,那就沒有絕對的法則——就像沒有聖經式的退休計劃、聖經式的經濟體系、或者聖經式的貴族制度與民主制度等等。聖經談論的並不是那些事情。聖經談論的是原則。

那就意味着有些體系並不屬於基督教,因為那違反了基督教的原則。你也不可能說某個單獨東西是基督教,因為總是有許多東西是屬於基督教的。所以說,沒有單獨的基督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