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当前页面: 国际 |
基督教援助组织帮助罗兴亚人 服侍打开福音大门

基督教援助组织帮助罗兴亚人 服侍打开福音大门

撒玛利亚救援会(Samaritan's Purse)的一位工作人员详述该机构正在加大对罗兴亚穆斯林难民的援助,表示他们在孟加拉国与罗兴亚人有积极的互动,看到他们对福音开放。

撒玛利亚救援会目前在孟加拉国为罗兴亚人提供药物和其他援助,其项目和政府关系副主席肯·以撒(Ken Isaacs)刚从那里返回,上周五接受了基督邮报的采访,他说基督徒援助人员的目标是成为耶稣基督的手和脚。

“我认为他们非常感恩,他们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营地气氛平静,没有敌意。”以撒说到穆斯林难民对受到基督教人道主义组织援助的反应。

“我认为那里有对福音的敞开。我认为,在封闭的群体中,你需要尊重,你不想要不友好。但人们回应爱,他们感受到爱,如果这种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种由基督驱动的爱,他们会看到,并且会好奇。这些东西打开了大门,无人能关上,”他补充说。

以撒解释说,他有机会与那里的难民分享福音的部份信息。他还告诉他们有关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耶稣基督和撒玛利亚救援会的使命。

“我认为现在重要的是要在场,成为耶稣的手脚,我觉得上帝给了机会和平台,”他说,即使“对今天、明天、下周或下个月而言还不是一个平台。”

以撒拥有29余年的国际救援经验,他透露孟加拉国境内的一些基督徒“为罗兴亚人祈祷已经快50年了”。

“这是一件长期的事,现在罗兴亚人已经进入孟加拉国,上帝有一个计划。这就是我所知道的,”他说。

过去三个月来,因为遭到酷刑、杀戮和强暴,62,000多名罗兴亚人从缅甸逃到孟加拉国。联合国和世界各国政府认为,罗兴亚人正在遭受的似乎是种族清洗。

受害者包括男性、女性和儿童,人权组织说,缅甸军队烧毁了该少数族群的家园,将他们赶出国门。

教宗方济等信仰领袖也反对暴力,把穆斯林难民称为“我们的罗兴亚兄弟姐妹”。

但正如《卫报》所报道的,教宗方济在缅甸的访问,面临着困难的局面。

该佛教国家否认罗兴亚人遭到种族清洗,政府甚至反对使用“罗兴亚”一词。

但该穆斯林少数群体在缅甸没有公民权,几十年来受到歧视。

8月以来双方的紧张局势加剧,当时武装组织若开罗兴亚救世军(Arakan Rohingya Salvation Army,ARSA)袭击了警方和一个军事基地,引发缅甸安全部队报复性的镇压。

以撒说,该救援组织从难民口中听到悲惨的故事,他们说军队烧毁了他们的市场和村庄。

他还听到亲人遭杀害或被烧死的故事,以及十二三四岁儿童被掳走。

“我不知道他们是被贩卖还是遭奴役,”或者发生了其他遭遇,他说到这些孩子。

撒玛利亚救援会与其他人道团体包括基督教组织世界救援会(World Relief)在该地区展开工作,帮助罗兴亚人。

以撒告诉基督邮报,撒玛利亚救援会正在一家医院为逃至邻国孟加拉国的罗兴亚难民提供重要的医疗帮助,并准备开设一个外科病房,以治疗更多需要紧急帮助的人。

“我们正在做几件事。Malumghat区有一家基督教医院,具有做复杂手术的能力。”

他补充说:“营地里的人有各种外伤,”并指出许多人受到车撞击,或者有骨感染等疾病。

当地医院无法处理的复杂病例被转移到基督徒纪念医院(Memorial Christian Hospital)。

“我们为罗兴亚人建造了有24张病床的病房,现在我们正在建造第二个病房,我们正在派遣外科医生、医生和护士以增加做手术的能力,”以撒解释说。

最近的项目在12个星期前开始,他指出,自从8月25日难民涌入以来,他们接受的许多患者有枪伤和地雷造成的伤口。

“现在病人已经减少了,但是仍然有很多复杂的骨科病例,他们髋部骨折,或者膝盖、手臂骨折,所以医院是唯一真正能够提供帮助的地方。”

以撒指出,撒玛利亚救援会正在与国际移民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和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协谈,以接管难民营的两个区域,这些难民营总共容纳4万到6万人。

撒玛利亚救援会将能够提供许多难民急需的医疗和营养护理。

孟加拉国政府在收容难民方面做得“非常好”,以撒评论道,军队一直在那里修建道路并提供其他帮助。

上周五有消息称孟加拉国与缅甸签署协议,在未来两个月开始遣返数十万难民回缅甸,此举加剧了人权组织对罗兴亚人命运的担心。

国际特赦组织质疑能否保证难民安全返回。联合国难民署表示,希望任何协议“将尊重难民安全、有尊严、自愿和可持续的方式回缅甸”。

以撒说,“我很难相信这些人会这样回去,因为他们受到了很大的创伤。”

他不相信这些难民会被强行遣返回缅甸,但会受到压力。

他坚持认为,安全和其他重大问题需要解决,因为罗兴亚人几十年来一直受到歧视,不仅面临军事暴力,也有来自佛教徒平民的暴力。

他谈到联合国和其他有关各方时说:“我不知道他们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但这将会变得很复杂。他们需要创造出一种使人愿意回去的环境,而不是强迫他们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