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当前页面: 观点与评论 |
圣经故事的大能:教导公正无私的工具

圣经故事的大能:教导公正无私的工具

在有助于人们改善行为和信仰的同时,伟大的故事也能以深远的意义让人们学会公正无私。谁不愿认同所罗门的智慧、参孙的力量和约伯的忍耐呢?我们都从圣经对这些榜样——尤其是虔诚典范的叙述中获得益处。圣经故事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引导我们的意志——无论我们是个人深入阅读这样的故事,还仅仅是看看这些故事被重新演绎出来,比如像电视剧《公元:圣经续》(A.D. The Bible Continues)那样。

我们都会喜欢上圣经里的一些角色,他们的故事是激励我们的模型。我们能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将圣经中所教导的原则实际运用起来,我们也能用类比的逻辑从中得到引导,还可以受圣经故事里这些榜样、典范的鼓舞。推理和类比的逻辑都具有启发性,也都给人以力量——但从圣经叙述内容而来的类比则会让我们进入更深的层次。75%的圣经都是故事,那确实是意味深长的。

当然,大家也应该常常去关注圣经的这些伟大原则,以推导的方式来运用。那些珍贵的原则非常重要。许多基督徒作家关注于圣经的原则。在我自己的写作中,我常常聚焦于原则。知道这些原则是一回事,而每天运用它们则是另一回事,对这些原则,既知之而又行之是相当重要的。

教导好、宣教好一段圣经文本,那就意味着至少要在文本里找到一个伟大的原则,然后帮助人们将其运用。这就是我教导和宣教的模式,以及我教导他人进行教导、宣教的模式。在一段好的布道文结束之前,会众中的所有人在心里就应该有一些运用了这些原则的行动,由此能帮助他们因着神的恩典而通过自己的人生去彰显神的荣耀、取悦神。

除此之外,在耶稣最后的命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伟大的宣教使命”中,耶稣命令我们教导他人去遵循他所有的命令。在这里,我们并不仅仅有一个原则需要遵守,我们还收到一个命令,就是要去教导他的命令。我们有一个原则,就是去教导他的原则。从逻辑的角度来说,耶稣最后的命令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命令”。我们教导他的命令是因为在他的一个命令中,他命令我们去教导他的命令!应用于对人生和教导的圣经原则中,没有比这更清晰的态度了。

要为圣经原则欢呼!别忘随身带着它们。

尽管如此,叙述的内容也和那些原则一样不可或缺。圣经故事介绍了原则运用的例子——以及原则运用失败的例子,但他们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比如最近我写过一篇文章的内容就是“将多项属神的价值观融合到一段叙述之中”。圣经故事除了这类出色的整合之外,还有许多宝贵之处,比如促成我们在道德上的公正无私。

我们在圣经里所看到这些榜样、精心讲述的故事都是公正无私的有力工具。有充分理由可以认为,作为最好的道德学习材料、研讨会和教科书,圣经充分利用了案例分析与掌故趣谈的内容。利用来自另一个领域的案例进行研究会让人们放下戒备,而非心存芥蒂,坦诚地探索他人杰出的决策制定,此后就能将其类比运用到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局面和决策之中。

耶稣有力地充分利用这种不偏不倚的好处,由此创造了他的那些寓言。父亲与浪子的故事(路加福音15章)让我们心平气和地去看待我们自己在天上的父与我们自己所扮演的父母角色。许多城里的听众并不会将自己和牧人与迷失的羊、丢失钱的妇人和切求的寡妇这样的比喻联系起来,不过每个主要角色所代表的坚持不懈都很容易理解、容易被接受。不仅如此,通过选择那些对观众来说并不排斥的角色——比如不义的管家(路加福音16章)以及好撒玛利亚人(路加福音10章)——耶稣更有效也更公平地首先教导了机智的重要性,其次也教导了勇气、同情和要做好预备。

因为一开始我们认为那故事并不是在讲我们——然后我们就发现,通过类比,我们就是耶稣那些奇妙寓言里的角色。耶稣在不偏不倚上真是个天才。

20世纪颇具影响力的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曾想过,我们能够躲在一个假想的“无知之幕”后面,就可以不偏不倚、不受个人偏好影响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这个主意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我们怎么可能一边记住那些人类正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而又忘记我们知道的东西呢?我们如何切断人类重大的关注,不给相关个人和团体以能量——同时而又理解并解决问题呢?

很明白,无私的决策需要道德想象力的协助,而非罗尔斯式的无知!精心讲述的故事培育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超越自己个体生命的真实缺陷。这就是榜样促进无私道德决策的重要之处。故事将问题和抉择具象化,以此独一无二的方式来培育、引导我们的道德想象力。对一个精心讲述的故事进行研究能帮让我们彻底检验他人的决定,就好像由我们自己做决定一样——由此,我们变得更为公正无私。案例研究、掌故漫谈和比喻寓言能巧妙地将让我们“放松戒备”,让我们进入公正无私的状态之中。

理解这些历经时间锤炼的圣经故事,能将我们从可能存在的个人偏好盲目和我们自身角色所限的预设中解放出来。这种由榜样指导下的道德想象力具有强大的解放作用,其结果就是我们能够发现并确认我们所渴望的能在道德决定上保持不偏不倚与逻辑一致性。

自古而来,聪明的领袖就明白故事的这种作用。好的领袖以及给人印象深刻的批判思索者会经常使用这种充满活力的工具,以求得公平的道德一致性。对圣经故事这种“情节发展式的奇迹”的探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力量,因为故事里变化的情节很能将我们变得公正无私。

撒母耳后记12章里那个伟大的圣经故事提供了一个不偏不倚态度的有力榜样。这段内容讲的是先知拿单利用羊主人的比喻让大卫王重获道德感的故事。以色列的国王大卫当时恋慕自己麾下士兵的妻子、美貌的拔示巴。在与她同寝后,拔示巴怀孕了。大卫很担心东窗事发,就打算掩盖问题。但当其他一切都不奏效时,他以军令将拔示巴的丈夫派到了危险之中。最后成功了:拔示巴的丈夫被杀。大卫迎娶了寡妇拔示巴。

拿单去找大卫,与他对质所犯罪行。不仅如此,拿单很聪明:他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一个范例,同时暗示他是在寻求建议。这故事里,一个人只有一只羊,而他的羊被一个拥有很多羊的富人夺走、吃掉。大卫对这行为怒不可遏,判令拿单这故事里的富人该死。然后,他很快改变了对这富人的惩罚,要那人为自己偷盗的行为付出四倍代价。

拿单的回应直白明了:你就是那个人!大卫在寓言中做出了不偏不倚的道德判决,然后他发现这故事完全是自己恶行的一个类比。

毋庸赘言,作为权势显赫的国王,要不是拿单仔细地从推理角度将圣经原则进行运用并与大卫寻求共识,那大卫也许并不会那么快就发现自己道德上的错误。这个寓言让大卫变得公正,然后他才看到这寓言能用在自己身上。如果使用其他办法,大卫王的权力和他“公义”的自我认知可能会让他变得盲目,而拿单也就将以身犯险。

先知拿单真是明智过人,将一个精心讲述的故事通过类比的方式变成一种令人惊叹的力量。大卫王和我们从中获益至今。

这个圣经故事真堪称是类比力量的典范,我们也可以从其他类比中得到公正无私的丰盛果子,将其融入我们的直觉、行为和品性之中。

(翻译: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