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当前页面: 文化 |
影评:《上帝之子》挑战重重 以真理震撼并启发观众

影评:《上帝之子》挑战重重 以真理震撼并启发观众

1972年,护教士麦道卫(Josh McDowell)在《铁证待判》(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中指出,人常常对基督的一生做出三种结论:耶稣是一个撒谎者、疯子或者神。

在最新的影片《上帝之子》(Son of God)中,制片人马克·伯内特(Mark Burnett)与罗马·唐尼(Roma Downey)向观众展示了耶稣是神这一真相。这部影片将去年历史频道播出的《圣经》剧与先前未公映的镜头重新剪辑编排,已于上周末公映。

《上帝之子》中,迪奥戈·莫加多(Diogo Morgado)饰演耶稣,塞巴斯蒂安·克纳普(Sebastian Knapp)饰演约翰,达尔文·肖(Darwin Shaw)扮演彼得,艾波·罗丝·雷瓦(Amber Rose Revah)饰演抹大拉的马利亚,由克里斯托弗·斯宾塞(Christopher Spencer)导演。

这部影片的巨大魅力在于同时挖掘耶稣基督的人性与神性,透过荧屏,耶稣的人性比文字更为鲜明。影片中,耶稣笨拙地跌入彼得的渔船,为死去的朋友拉撒路哀哭,在背起十字架往各各他时屡次瘫倒在地,这些小小的细节强化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耶稣拥有毫无瑕疵的神性,他仍然是有血有肉、承受肉体之痛的人。

影片塑造了一位怜悯的基督,他同情人类的苦难,而不是高高在上。在与试图将犯奸淫的女人杀害的法利赛人辩论后,耶稣温柔地触摸了她的脸,并赦免了她的罪。他不仅让瘸腿的行走,也医治和修复了他的灵魂。在属灵的教训之前,耶稣也满足人的肉体需求,使成千上万聚集在山上等待教导的人得饱足。

影片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在塑造慈爱的耶稣的同时,也要呈现出耶稣深处颠覆及超越人性的一面,及他是道成肉身的神。

第一世纪,大部分犹太人对预言的弥赛亚持有两种典型的期待。宗教领袖们普遍认为,上帝的弥赛亚将抚摸他们的后背,赞扬他们何等忠诚又敬虔地遵行神的律法和教导,尽管新约距离预言时代已经有400年。而犹太教狂热分子厌倦了腐败残酷的政权压迫,他们满脑构想的救世主弥赛亚,不可能不是一位将他们从帝国政权手中拯救出来的神。

三年的事工,耶稣令这两类人的希望都破灭了。他冷眼斥责法利赛人的假冒伪善、没有怜悯;而耶稣的非暴力教导又令那些期待一位手持刀剑带领并号召革命起义的犹太人怨恼忿恨。

但耶稣不仅仅停留在评头论足上,相反,他长时间与那些同宗教和政治毫无关联的个人相处:妇女、文化低下的、有精神疾病的、以及传染病患者。似乎耶稣的这一面在影片《上帝之子》中没有得到太多的画面呈现。

大部分时间,耶稣与社会阶层中卑微的、被厌弃的、患麻风病的人相处,这使人几乎完全遗漏了接下来的事实:耶稣对成为犹太人的王、对建立自身权威的宗教并不感兴趣。耶稣来是要使人得生命,并且将生命的意义和永生赐给社会中那些被遗弃和毫不被爱的人。

作曲家汉斯·季默(Hans Zimmer)因激动人心的创作而闻名,影片《上帝之子》中的背景音乐时常令人惊叹得窒息。然而,我略微挑剔的一点是,在被钉十字架时,音乐强度频繁渐增,对我而言,最终只能勉强渲染出紧张和叙述的氛围。

还有一些其他细节令我印象深刻,比如耶稣的头发飞扬,似乎与门徒和人群蓬乱邋遢的发型不搭。耶稣基督的灵魂纯洁无瑕疵,但他的头发应该不太可能也和他的心灵一样丝丝不乱吧。

影片的挑战在于,仅电影上半部围绕讲述耶稣的三年事工,而后大篇幅出现彼拉多与该亚法,不分是非将耶稣牵强定罪,并且影片有一段关于耶稣的政治背景的叙述,整体上影片下半部着力于展现一位革命性的“上帝之子”。

最开始,影片就清楚地呈现出,犹太人将罗马人视为威胁和敌对势力,这是可以理解的。片中有一处罗马人残酷无情地杀害了一个小男孩,仅仅因为他的父亲的破马车翻车堵塞了马路。另一处,彼拉多的士兵埋伏设陷阱,屠杀了近50个犹太人。影片开始时呈现出一座山,遍满了埋葬着许多犹太人的坟墓和十字架。

这些镜头铺垫并指明,耶稣钉十字架并不是特例,这与罗马人当时如何处置最极端的盅惑民众的罪犯相符--该亚法向彼拉多控告的,正是耶稣叛国、蛊惑民心和异端。

此外,评论指出,耶稣的道成肉身再次吻合了人们对神的期待。上帝之子放弃荣耀和权力,过着简朴、贫穷和孤独的世人生活,之后在阴谋诡诈、残酷狂妄的宗教和政治领袖的手中惨烈、卑微而又平凡的死去。

《上帝之子》将再次以这一真理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