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教會&事工 |
為何沒有父親不正常?父親需擁抱他們的孩子(採訪)

為何沒有父親不正常?父親需擁抱他們的孩子(採訪)

一部新書和電影講述一位父親能給他的孩子帶來不能磨滅的影響,來自德州的一位男士從孤兒的角度分享痛苦的心路歷程。

49歲的約翰·芬奇(John Finch)在達拉斯郊區長大,有兩個哥哥,11歲時失去自殺身亡的父親。在青年期和成年初期,他曾透過一些世俗途徑,為了尋找父親般的肯定,做了一個假面具來癒合傷口。

· (John Finch)

這個父親傷口,他這樣叫它,已操控他近30年。從未得到父愛,令他渴望藉着事業追求名利和賺大錢來替代父親的祝福,結果,在社交生活中成為酗酒者。凡此種種令他心靈空虛。

可是在2009年2月20日,芬奇把一切交給上帝時,他經歷到 「來到耶穌跟前「 的體驗。

在基督郵報電話訪談中,芬奇提及與布萊克·伍德(Blake Atwood)合著的新書The Father Effect: Hope and Healing From a Dad's Absence(暫譯為「父親的影響: 從父親缺席中得到盼望和醫治」)內容,他說,「我只是一直在掙扎。」

「我的生活曾經真的崩潰。我說上帝把我帶到一個破碎的地方。事實上,祂帶領我屈膝於祂的跟前。」

從2月那天起,他進入了一個追思父親和學習寬恕的痛苦旅程。一次極為苦惱的心理輔導過程,他說那是他人生中最艱難的三個月,他需要面對父親的愛,在這次經歷和作為上帝兒子的啟示中,他開始踏上從來沒有想過的冒險之旅,他拍了一部電影講述他的故事,為的是釋放父親正能量。《父親的影響》(The Father Effect )就此誕生了。

所有社會問題源於沒有父親,芬奇在他與電影一同發布的新書中有詳細解釋。他指出,每個人都有被父親傷害的傷口,幾乎所有他遇見的人至少都有一個。在第七章,芬奇正面處理失去父親的 「世代詛咒」。

他寫道,根據全國兒童委員會的調查,沒有父親的孩子的自殺幾率比有父親的孩子高出5倍,進入國家管理機構的可能性高6倍,而輟學的幾率高7倍。沒有父親的孩子犯下強姦罪的幾率高11倍,患上行為障礙的可能性高15 倍,入獄的幾率高15倍,若是十來歲的青少年,離家出走的幾率可能高24倍。

「我很高興可以跟這麼多人交談,」 芬奇說。

「我要處理一個可能酗酒多年的年青人個案。他竟然看不到自己父親是個酒鬼,爺爺也是,因這對他來說是很平常的事,」芬奇說。另一位與他交談的男子,父母離異,父親流浪街頭,然而,他仍形容自己的成長為 「正常生活」。

但作者說,這是不正常。

「這是一個世代的詛咒,因為它是 『正常』,因為很多人沒有真正察覺它,這是源於我們的觀點,我們的實際情況。直到我們在男人和父親的角色中,願意說,'這情況不會再發生在我家,我會採取必要的行動,否則世代的詛咒將持續數百代。』」

作者明確表示父親並非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沒有什麼能取代他說話和關懷的決定性力量。不管一個人的母親有多好,她沒有父親的恩賜。儘管這應該看似清晰,反過來又是另一真理: 父親不能替代母親。

「一位父親走進孩子的生活,能夠改變世界,因為這給他們穩定感,令他們保持穩定、有安全感、受到保護,這些事情母親不能做到。總之母親不能做到,」芬奇補充說,父親同樣沒有母親的恩賜。

「我認識很多單身母親,雖然已盡了最大的努力,仍不能做好父親的角色,有時我這樣批評時,她們會生我的氣,」 他繼續說,他非常了解跟隨單身母親成長的情況,「但是沒有什麼能取代那力量,和對兒女帶來的終生影響。」

今天,芬奇與結婚23年的妻子蜜雪兒,和他們三名女兒居住在德克薩斯州的丹頓市。他創辦了完美父親事工(The Perfect Father Ministries Inc),一個501 (c) 非營利組織,及EncouragingDads.com,一個讓世界各地的人藉着分享故事鼓勵父親的網上社交平台。

《父親的影響》的主要嘉賓是牧師和作者,他們的著作都是有關男士的問題,如暢銷書 Healing the Masculine Soul(暫譯為「治癒男性靈魂」)的作家戈登(Gordon Dalbey)和同為暢銷書《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的作者艾傑奇 (John Eldredge) 。梅格·米克博士(Dr. Meg Meeker)也在電影中出現,強調父親對兒女藉着身體語言關愛的重要性,指出橫行霸道的人往往以他們與父親的互動來衡量自己。

芬奇告訴基督郵報: 「若父親沒有擁抱他的兒子,毫無疑問,每個兒子都渴望被愛和擁抱。這存在基因里,當父親不擁抱他的兒子,問題就出現了。那男生的腦海會開始浮現一些想法。」

男生會想 「我不可愛嗎?父親不是很愛我,所以不擁抱我?」他解釋。此外, 「為了打倒那[疑惑],就藉着這愛的身體語言,父親的愛,若您願意,讓你的兒子看見,擁抱他吧!」

「擁抱」 不是女人的事,芬奇強調,在體育領域和日常生活中,他對美國男生被灌輸「把痛苦吞下去」、「男人要堅強」、「不要哭」 的觀念非常反感。

「基本上,我們一直告訴他們 『不要真實, 』」 他說。

「這男生在整個人生過程中都有人這樣告訴他,他長大後結婚。稍後,我們又會好奇地問,為何他與妻子溝通有問題?因為我們在過去40年告訴這男生不要真實。「

他鼓勵男士一起參與社區工作,努力超越這些觀念。

芬奇告訴基督郵報,這部電影和新書的中心思想是藉上帝寬恕的力量來改變生命。

「你知道嗎,」 他繼續說,「作為父親我們不必知道所有答案。」

「我希望所有男士明白,我們並不孤單。他們不是唯一經歷過被父親傷害或現在正面對任何困難的人。我們可以共同面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