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教會&事工 |
聖經學者解讀:聖經中最常誤用的故事?

聖經學者解讀:聖經中最常誤用的故事?

·J·

一些最受歡迎的聖經故事經常在牧師的講道中被誤用,據一位神學教授說,他寫了一本新書,來探索那些年被錯誤解讀的故事。

埃里克·J·巴格哈弗(Eric J. Bargerhuff),佛羅里達三一學院聖經與神學系教授,撰寫了《最常誤用的聖經故事:廣為流傳的聖經故事被誤讀的驚人方式》(The Most Misused Stories in The Bible: Surprising Ways Popular Bible Stories Are Misunderstood)一書,談到經常沒有被完全理解的14個故事,例如創世記中該隱和亞伯的故事,約拿和大魚,為什麼耶穌在家鄉行不出神跡等等。他強調,有太多好心的基督教牧師錯誤地使用這些故事,來教導另外的高尚人生課。

巴格哈弗上周二接受基督郵報採訪時解釋說:「我在努力恢復一種按照字面意義、符合語法規則、基於史實、與文化相關的釋經學,追求經文的樸素意義,遵循語法規則,並注意到我們尋求解釋的體裁和文本。」

例如,正如他在這本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大衛和歌利亞的聖經記錄經常被用作鼓舞人心的故事,來幫助人們克服生活中的恐懼和巨大障礙。大衛比非利士巨人瘦小得多,所有的武器也不過是幾塊石子和機弦,考慮到這一點,這似乎不無道理。

然而,在仔細看一下整個故事,會發現他根本不懼怕歌利亞,這個故事與克服障礙和恐懼無關。大衛在撒母耳記上17章45-47節中大膽地斥責巨人,因為大衛與上帝建立了長時間的關係,上帝過去給他力量殺掉獅子與熊,來保護父親的羊,因此他能夠毫無懼怕地面對巨人,因為他相信上帝。

「所以這個故事的焦點不在於克服恐懼來面對巨人,而是信靠上帝的力量和品性,」作者在書中解釋說。

他寫道:「當神的榮耀受到威脅時,信心的男女竭力捍衛他的榮耀,你可以放心,神一定會在那裡。」

福音派中,巴格哈弗告訴基督郵報,很多人「成為當下文化中許多突發奇想的獵物,這讓我們更以符合感性需求的方式解讀聖經」。

「因此,我們來讀經文,試圖掌控這些經文,而不是讓這些經文掌控我們。」

他強調,神的話語的本質,是為聖靈所使用,旨在教訓、督責,使人歸正,基督徒必須以極其謙卑的方式解讀聖經,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過程是讓這些古老的文字在自己的時候以自己的語言對我們說話,我們要儘可能地尋求進入那時候的文本當中,來確定作者的原意。

「就這樣,我們可以獲得那些永恆的原則,然後在我們的文化適用。巨大的挑戰是獲得永恆的原則,並將這些忠實地適用在今天的我們身上。」

「即使在我們的講道中,教會有時也未能採用解釋性注釋的方法來處理經文,這種方法有助於聽者學會如何在當前背景下解釋聖經,」他補充說。

·J·

巴格哈弗在該書第11章中探索了使徒行傳中撒瑪利亞的五旬節,以闡明當談及「聖靈的洗禮」時教會中某些教派所採用的說法,他們稱聖靈的洗禮是接受水洗禮後必要的第二次經歷。

作者認為,一些五旬節派和靈恩派讓這種「洗禮」成為第二次必要的經歷,第一次就是他們改信時的洗禮。然而,所有信徒在基督里接受聖靈的洗禮,他認為,談到水洗禮後的經歷時仍使用洗禮這種說法,可能會不當地創造出兩種不同的基督徒,並帶來神學上的混亂。

巴格哈弗,獲三一福音派神學院博士學位,他在這本書中談到知名神學家韋恩·格魯登(Wayne Grudem)的《系統神學》,格魯登在書中提到「聖靈的洗禮」這個詞直接與聖經歷史中獨特的過渡事件五旬節有關,這發生在耶穌復活50天後。

「根據聖經,我們所有在基督里的信徒都領受了聖靈的洗禮,」巴格哈弗說,並談到哥林多前書12章13節中使徒保羅的話。

不過,他很快補充說:「特定的事工中有着更多獨特的領受大能的時刻。但是,我們不一定會把這稱為『第二次洗禮』,因為歸信時整個的聖靈的洗禮已經發生了。」

巴格勒夫解釋說,但是聖靈這些明顯的釋放大能的時刻,這些「新鮮的充滿」,並不意味着基督徒之前沒有領受聖靈。

他強調,「我只是說,他對你有特別的方式,為了特別的呼召或特別的事工,這是神的靈分派給你的。」

他進一步指出,基督徒過去經常互相交談,因為他們並沒有以同樣的方式使用同樣的專有名詞,實際上他們有比意識到的多得多的神學一致性。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挑戰人們更仔細地研讀這些故事,並從符合聖經的神學基礎上解讀這些故事。只是從更務實的態度來看待這些故事,如果這是我們看待故事的唯一方式,那麼我們就有可能會錯過深刻的真理,而這是神想在生活中教導我們關於他自己和他的旨意的真理,」他說。

這很像他2012年出版的《最常誤用的聖經經文》(The Most Misused Verses in the Bible),巴格哈弗說這本新書有相似的目的。

他說:「我試圖讓人們研究這些文本,讓神自己說話,而不是我們試圖操控文本,讓文本說出我們希望說的,來滿足我們個人感覺的需要。」

一些基督徒拿出聖經故事來滿足這種感覺需要的方式之一是他們從士師記中拿出基甸的故事,「求問神的旨意」。

巴格哈弗說:「我們通常做的是拿出這故事,強行控制那種想法。我們以這種方式誤用這個故事,我們實際上認為這是今天分辨神的旨意的方式。」

巴格哈弗解釋說,仔細研究基甸及其經歷的真實故事之後,神以天使的形式向他顯現,並指示他要去做什麼,向他顯明他的計劃和旨意。然而,基甸的信心軟弱,希望更深入地理解這一點,神就顯明了自己。

「所以,上帝以他的慈愛和恩典,允許基甸試驗,但這是因為他的軟弱,而不是因為神命令他求問,」他繼續說。

「當我們把追求神當作我們的要務,他就會塑造我們心中的渴望。如果他塑造我們心中的渴望,那麼我們的渴望就會走在正確的路上。」

這樣生活的基督徒不需要偶爾外面的試驗和「求問」,不用試圖發現周圍的記號來認識神對他們的旨意。

「對我們來說,這成為猜謎遊戲,我們開始試圖操縱結果,可以這麼說,利用這些外面的試驗,以及求問時候會帶來的猜謎遊戲。我認為,神並不希望我們今天以這種方式辨別他的旨意。他希望我們尋求祂,尋求他的榮耀,」巴格哈弗說。

「我們這樣做,他會塑造我們心中的渴望和決心,帶領我們沿着應該走的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