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聖經故事的大能:教導公正無私的工具

聖經故事的大能:教導公正無私的工具

在有助於人們改善行為和信仰的同時,偉大的故事也能以深遠的意義讓人們學會公正無私。誰不願認同所羅門的智慧、參孫的力量和約伯的忍耐呢?我們都從聖經對這些榜樣——尤其是虔誠典範的敘述中獲得益處。聖經故事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激發我們的想象,引導我們的意志——無論我們是個人深入閱讀這樣的故事,還僅僅是看看這些故事被重新演繹出來,比如像電視劇《公元:聖經續》(A.D. The Bible Continues)那樣。

我們都會喜歡上聖經里的一些角色,他們的故事是激勵我們的模型。我們能用邏輯推理的方式將聖經中所教導的原則實際運用起來,我們也能用類比的邏輯從中得到引導,還可以受聖經故事裡這些榜樣、典範的鼓舞。推理和類比的邏輯都具有啟發性,也都給人以力量——但從聖經敘述內容而來的類比則會讓我們進入更深的層次。75%的聖經都是故事,那確實是意味深長的。

當然,大家也應該常常去關注聖經的這些偉大原則,以推導的方式來運用。那些珍貴的原則非常重要。許多基督徒作家關注於聖經的原則。在我自己的寫作中,我常常聚焦於原則。知道這些原則是一回事,而每天運用它們則是另一回事,對這些原則,既知之而又行之是相當重要的。

教導好、宣教好一段聖經文本,那就意味着至少要在文本里找到一個偉大的原則,然後幫助人們將其運用。這就是我教導和宣教的模式,以及我教導他人進行教導、宣教的模式。在一段好的布道文結束之前,會眾中的所有人在心裡就應該有一些運用了這些原則的行動,由此能幫助他們因着神的恩典而通過自己的人生去彰顯神的榮耀、取悅神。

除此之外,在耶穌最後的命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偉大的宣教使命」中,耶穌命令我們教導他人去遵循他所有的命令。在這裡,我們並不僅僅有一個原則需要遵守,我們還收到一個命令,就是要去教導他的命令。我們有一個原則,就是去教導他的原則。從邏輯的角度來說,耶穌最後的命令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循環命令」。我們教導他的命令是因為在他的一個命令中,他命令我們去教導他的命令!應用於對人生和教導的聖經原則中,沒有比這更清晰的態度了。

要為聖經原則歡呼!別忘隨身帶着它們。

儘管如此,敘述的內容也和那些原則一樣不可或缺。聖經故事介紹了原則運用的例子——以及原則運用失敗的例子,但他們的意義遠不止於此。比如最近我寫過一篇文章的內容就是「將多項屬神的價值觀融合到一段敘述之中」。聖經故事除了這類出色的整合之外,還有許多寶貴之處,比如促成我們在道德上的公正無私。

我們在聖經里所看到這些榜樣、精心講述的故事都是公正無私的有力工具。有充分理由可以認為,作為最好的道德學習材料、研討會和教科書,聖經充分利用了案例分析與掌故趣談的內容。利用來自另一個領域的案例進行研究會讓人們放下戒備,而非心存芥蒂,坦誠地探索他人傑出的決策制定,此後就能將其類比運用到自己所面臨的挑戰局面和決策之中。

耶穌有力地充分利用這種不偏不倚的好處,由此創造了他的那些寓言。父親與浪子的故事(路加福音15章)讓我們心平氣和地去看待我們自己在天上的父與我們自己所扮演的父母角色。許多城裡的聽眾並不會將自己和牧人與迷失的羊、丟失錢的婦人和切求的寡婦這樣的比喻聯繫起來,不過每個主要角色所代表的堅持不懈都很容易理解、容易被接受。不僅如此,通過選擇那些對觀眾來說並不排斥的角色——比如不義的管家(路加福音16章)以及好撒瑪利亞人(路加福音10章)——耶穌更有效也更公平地首先教導了機智的重要性,其次也教導了勇氣、同情和要做好預備。

因為一開始我們認為那故事並不是在講我們——然後我們就發現,通過類比,我們就是耶穌那些奇妙寓言裡的角色。耶穌在不偏不倚上真是個天才。

20世紀頗具影響力的倫理學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曾想過,我們能夠躲在一個假想的「無知之幕」後面,就可以不偏不倚、不受個人偏好影響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問題。這個主意其實並沒有什麼用!我們怎麼可能一邊記住那些人類正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而又忘記我們知道的東西呢?我們如何切斷人類重大的關注,不給相關個人和團體以能量——同時而又理解並解決問題呢?

很明白,無私的決策需要道德想象力的協助,而非羅爾斯式的無知!精心講述的故事培育我們的想象力,讓我們超越自己個體生命的真實缺陷。這就是榜樣促進無私道德決策的重要之處。故事將問題和抉擇具象化,以此獨一無二的方式來培育、引導我們的道德想象力。對一個精心講述的故事進行研究能幫讓我們徹底檢驗他人的決定,就好像由我們自己做決定一樣——由此,我們變得更為公正無私。案例研究、掌故漫談和比喻寓言能巧妙地將讓我們「放鬆戒備」,讓我們進入公正無私的狀態之中。

理解這些歷經時間錘鍊的聖經故事,能將我們從可能存在的個人偏好盲目和我們自身角色所限的預設中解放出來。這種由榜樣指導下的道德想象力具有強大的解放作用,其結果就是我們能夠發現並確認我們所渴望的能在道德決定上保持不偏不倚與邏輯一致性。

自古而來,聰明的領袖就明白故事的這種作用。好的領袖以及給人印象深刻的批判思索者會經常使用這種充滿活力的工具,以求得公平的道德一致性。對聖經故事這種「情節發展式的奇蹟」的探究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力量,因為故事裡變化的情節很能將我們變得公正無私。

撒母耳後記12章里那個偉大的聖經故事提供了一個不偏不倚態度的有力榜樣。這段內容講的是先知拿單利用羊主人的比喻讓大衛王重獲道德感的故事。以色列的國王大衛當時戀慕自己麾下士兵的妻子、美貌的拔示巴。在與她同寢後,拔示巴懷孕了。大衛很擔心東窗事發,就打算掩蓋問題。但當其他一切都不奏效時,他以軍令將拔示巴的丈夫派到了危險之中。最後成功了:拔示巴的丈夫被殺。大衛迎娶了寡婦拔示巴。

拿單去找大衛,與他對質所犯罪行。不僅如此,拿單很聰明:他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一個範例,同時暗示他是在尋求建議。這故事裡,一個人只有一隻羊,而他的羊被一個擁有很多羊的富人奪走、吃掉。大衛對這行為怒不可遏,判令拿單這故事裡的富人該死。然後,他很快改變了對這富人的懲罰,要那人為自己偷盜的行為付出四倍代價。

拿單的回應直白明了:你就是那個人!大衛在寓言中做出了不偏不倚的道德判決,然後他發現這故事完全是自己惡行的一個類比。

毋庸贅言,作為權勢顯赫的國王,要不是拿單仔細地從推理角度將聖經原則進行運用並與大衛尋求共識,那大衛也許並不會那麼快就發現自己道德上的錯誤。這個寓言讓大衛變得公正,然後他才看到這寓言能用在自己身上。如果使用其他辦法,大衛王的權力和他「公義」的自我認知可能會讓他變得盲目,而拿單也就將以身犯險。

先知拿單真是明智過人,將一個精心講述的故事通過類比的方式變成一種令人驚嘆的力量。大衛王和我們從中獲益至今。

這個聖經故事真堪稱是類比力量的典範,我們也可以從其他類比中得到公正無私的豐盛果子,將其融入我們的直覺、行為和品性之中。

(翻譯: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