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教會&事工 |
大型教會牧師博納德:事工要處境化 需教窮人神的繁榮

大型教會牧師博納德:事工要處境化 需教窮人神的繁榮

(Christian Cultural Center) · (A.R. Bernard) 10?27 (Movement Day Global Cities)

紐約——紐約最大的福音派教會基督文化中心(Christian Cultural Center)的艾爾·博納德(A.R. Bernard)牧師稱,教導窮人關於神的豐盛「非常有意義」。

「根據38年的事工經驗,我相信事工需要處境化。事工取決於你所處的文化背景。所以,如果我是在生活艱辛的環境中侍奉,我要教導他們神的豐盛,我會教導他們神想給他們的豐盛,我要教他們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並且相信神希望他們的生活質量更高。這是應許的一部分,」伯納德上周四在賈維茨會議中心舉行的全球城市運動日(Movement Day Global Cities)會議上說。

伯納德的神學觀點不同於備受爭議的成功福音,幾個月前他曾表示並不贊成繁榮福音。

「我不同意這個概念,不知為何將財富和屬靈狀況綁在一起。因為如果那是真的話,那麼像唐納德·特朗普這樣的人會被認為非常屬靈,」伯納德在五月告訴紐約晨間電台節目《Power 105.1》。「這是謊言,然而有很多我在事工中的同事,尤其是過去45年來…… 推廣這個概念——富裕就是屬靈,兩者是同義詞。這不屬實,因為它向人出售白日夢,大多數人掙扎着想到達傳講者所說的水平。」

在全球城市運動日閉幕式上向代表95個國家觀眾的發言中,伯納德對教會事工需處境化,要教導窮人關於神的豐盛的言論並不愧疚。

「如果我在的是一個富裕和有權利的社區,我要教導他們對兄弟的責任,要成為兄弟的守護者,成為那些沒有那麼幸運之人的守護者,這非常有意義。」他補充說。

伯納德稱文化是教會開展事工面臨的「最大和最強的影響力及挑戰」。過去40年來,他解釋說,教會已經目睹文化中最迅速的變化「在我們眼前發生,這是可預見的。」他解釋說,這種快速變化在城市中最為明顯。

「無論我們在世界哪裡,環境的變化非常迅速,不再有一個或另一個的獨立經驗,而是混合的經驗,」伯納德提到現代人生活的各種環境,「多元文化、混合家庭、多種族背景,多族裔現在正在發生。」

這位教會會眾人數已經達到3.7萬的牧師,根據耶穌在馬太福音中的山上寶訓分享信息,他提醒會眾教會在社會中的角色—— 成為鹽和光。

(Christian Cultural Center) · (A.R. Bernard) 10?27 (Movement Day Global Cities)

「他(耶穌)以非常簡單的形式和語言出現在地上。那時,他對猶太人講說,但他也是在說未來的教會和基督教在社會中的角色。簡單的詞——鹽和光,」伯納德說,「他說你是世上的鹽,與地土有關;他說你是世界、宇宙的光,這與社會秩序相關 —— 社會、政治、經濟,教育,社會制度的各個方面。」

伯納德指說,為了有成效和相關,教會需要知道其所處的環境文化。

「聖靈使得我們能辨別那一天,在我們活着的時候,我們看到在眼前發生的文化運動和快速變化,因為這一切都影響我們受呼召要去觸及的人和社會。帶着對我們眼前所發生的一切的先知式意識展開事工非常重要,」伯納德說。

接着他用「未來衝擊」一詞描述社會和教會對急速文化變遷的反應,這是未來學家托夫勒 (Alvin Toffler) 創造的一個術語。托夫勒今年夏天在睡夢中去世,享年87歲。

「1970年,一名叫托夫勒的未來學家研究當社會開始經歷快速變化時是什麼意思。他談到我們從農業社會轉向後工業社會的運動,他稱之為超級工業社會。從製造業轉到信息世界的運動,信息推動和塑造我們的所行所思,」伯納德說。

「托夫勒在他的分析中預言美國社會將來的情形,人們對在他們眼前發生的一切感到迷失和焦慮,他把它稱為'未來衝擊『,這是一個他創造並寫了同名書籍且今天仍在使用的術語。它本質上是對未來的恐懼,」他解釋說。

(Christian Cultural Center) · (A.R. Bernard) 10?27 (Movement Day Global Cities)

「耶穌這樣說,無論你在哪裡適用這個詞,如果你是個時代論者,他說,『人想起那將要臨到世界的事,就都嚇得魂不附體,』」伯納德說。

同時,文化轉變會在教會中引發身份危機,甚至達到世俗主義者宣稱教會已無關緊要的程度,但伯納德指出由於人『天生的宗教性』,他們會一直渴望神。

「在後工業社會,現代性、後現代性以及後基督教時代這些術語充斥我們的時代,世俗者會說人們在離開教會,千禧一代在離開教會,宗教在社會中變得無足輕重,但他們犯了蘇聯犯的同樣錯誤,因為他們沒有理解與任何社會發展都相關的一項基本點——人的天性,」他說。

「不管它看起來像什麼——我們聽到那些想把神從廣場和教育中移除者的說辭——事實是,有着神的形象的人天生具有宗教性。」

「我們思考和反省這些問題,例如意義、生命的價值和目的,世俗主義無法有效或充足地回答這個問題。他們可以假定,但聽者還是覺得空虛、沒有滿足,想了解這些問題。所以不管社會變化多急劇,對意義、價值的的渴求,這種對人生目的的渴求在每個人的心中,只有通過神在地上的代理——教會和事工——才能得到滿足,」伯納德繼續說。

他說,教會必須承擔其作為鹽和光的角色。

「作為鹽,在社會面臨自然衰退的過程中,我們有責任保持社會的道德和精神的正直。作為鹽,我們引發公眾對精神和道德趨勢,以及導致社會衰退的問題模式的興趣。作為鹽,我們激發起對現行價值觀和流行文化背後理念的思考和對話,以及如果我們允許這些理念來影響我們下一代會出現的問題。作為鹽,我們挑戰關於正義和憐憫問題的現狀。如果我們不做這些事,我們就變得陳舊,與這個我們受呼召要去侍奉的世界毫不相關,」他警告說。

「城市,一個人群聚集的地方,在那裡理念和價值觀被塑造,並且通過媒體和營銷以有力的方式強加給我們。我們是否停止了我們的工作。我們要超越這些現實,要看人性的本質。作為人,情況越糟,人就會越焦慮,越無歸屬感,越迷失方向,也越需要神。只要他們需要神。我們就有很多工要做,」伯納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