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國際 |
海地地震五年後:基督教事工實現承諾 重建海地

海地地震五年後:基督教事工實現承諾 重建海地

7.0級地震襲擊海地5年後,基督教事工國際憐憫組織(Compassion International)透露,30所學校的建設步上正軌,今年春天竣工,儘管其中挫折重重。悲劇發生後,國際憐憫事工從世界各地的贊助商和捐贈者那裡籌集了3120萬美元建造學校,幫助超過2.5萬國際憐憫資助的受災兒童,讓他們重返學校,並為其鋪設脫貧之路。

國際憐憫從薩爾瓦多聘用工程師,甚至還創建了自己的建築公司,以便在1月前建設30所能夠承受未來災難的學校。國際憐憫的美國公共關係總監蒂姆·格倫(Tim Glenn)說,一些結構性問題將竣工日期延長至4月。不過,該組織為所做的一切深感自豪。

2010年1月12日,海底發生7.0級地震,將人口稠密的首都太子港變為廢墟—— 包括許多教會開辦的學校。海底幾乎沒有公立學校系統,這個國家的許多孩子都是接受教會開辦的私立學校的教育。

在過去的48年裡,國際憐憫和當地的270所海地教會和學校合作,推行全面的兒童發展計劃,透過耶穌基督的愛,為學生們提供一條脫貧之路。

緊隨而來的地震大破壞後,國際憐憫事工的海地管理支持總監馬修·摩爾(Matthew Moore)解釋說,「我們的許多教會合作夥伴的建築被毀。他們沒有教堂可以去,他們也沒有地方可以提供給孩子們。」

該事工立即採取行動,在災難發生的當天就聯繫到受災的教會。

最初的9個月,憐憫事工運送了600多噸的救災物資,如為那些背井離家的人們帶去食品,衣物和臨時避難所。在災難後幾個月內,其移動健康診所為近1.5萬兒童接種疫苗,並派發了4000多個衛生用品包。憐憫事工還為災區兒童提供了災後輔導。

除了為近150萬因地震而流離失所的難民解決緊急需要外,憐憫事工還幫助學生的家庭重建家園,並為他們的生意提供小額信貸貸款。

然而,該事工最大的目標就是重建被毀的學校。如果沒有學校,摩爾說:「我們就不得不從我們的項目中除去超過2.5萬的兒童。」

所以憐憫事工投資學校建設,引進薩爾瓦重建工程希爾達·伯約奎茲(Hilda Bojorquez)教工人如何照國際抗震建築規範,建造防災建築物。

「問題是,海地的工程師在學校沒有教如何做抗震計劃,所以為了解決這個挑戰,我們在薩爾瓦多聘請了一批技術人員來設計藍圖,」伯約奎茲透過翻譯如是說。

格倫認為,憐憫事工提供了大部分的捐款。「我們解決了緊急的需要,這是最有意義的,」格倫告訴基督郵報說。

2011年,非營利慈善機構評估者葛武威爾(GiveWell)估計,2010年間,大小的慈善機構工捐贈50多億美元以幫助這個貧困的半島。然而,對海地人繼續奮鬥的報道引發了審查,調查究竟多少家慈善機構真正發放海底救災基金。

災難發生幾天後,紐約時報報道了流離失所的居民口袋空空,仍在等候食物和水。葛武威爾在2011年指出,儘管捐贈了數十億美元,但「形勢依然嚴峻」。2014年1月,經濟與政策中心的傑克·約翰遜(Jake Johnson)反覆告訴美國國際開發署(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SAID)說,成千上萬的新家和產業承諾要建造,但是兌現極低。

本月初,約翰遜還告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新聞說,「如果預期是建設得更好,改造海地的公共部門,那麼,是的,從任何角度來看,這都是失敗。」

如燃料短缺,國家糟糕的道路和機場跑道的問題,妨礙了許多慈善團體實現他們最初的目標。

格倫告訴基督郵報說,憐憫事工利用現在的基礎設施在海底和鄰國多明尼加共和國,來克服其中的一些困難。

基督教事工將物資庫存在一些多明尼加共和國教會夥伴那裡,然後用卡車將物資運送給受災的海地合作夥伴。一旦物資到達海地,國際憐憫事工就讓海地教會領袖和志願者帶頭分發食物包和其他救濟。

格倫解釋說,「我們在這些地區興起教會,成為真正的教會。」

憐憫事工再次利用網絡,為當地小企業的創建提供小額貸款計劃。這隻對憐憫事工資助兒童的家人開放。該項目提供了800多項貸款,催生了452家當地企業。

儘管學校建設挫折重重,摩爾說,「我們實質上完成了五年前設立的所有目標。那麼多慷慨的捐贈者和贊助商支持海地救災資金,我們說花在哪裡就花在那裡,我們影響了成千上萬的生命。」

他總結說:「我想,我們這裡所有的員工,所有的捐贈者和熱愛憐憫事工的人們都會為我們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