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Page: 观点与评论 | about 56 years ago
真有魔鬼吗?

真有魔鬼吗?

非洲有句谚语:“大象打架,小草遭殃。”

在属灵战争中,基督徒就是这样的“小草。”

“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以弗所书6章12节)

战场这边站着我们的天父,他是宇宙的创造者、主宰者,是一切存在的主——天父如此爱我们,甚至差遣他的独生子赐予我们与他同在天国的永生。

在另一边的是撒但。他名字的意思是“敌人”或控诉者。他的行为一直是悖逆神的话语与意志。他引诱耶稣也引诱我们。我们是他对抗神战场上的“小草。”所以神警示我们:“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书5章8节)。他的走卒就是他的魔鬼们。

我们必须了解他们,因为他们在追逐我们。

魔鬼是什么?

按照圣经说法,魔鬼是被创造的属灵存在,是一种天使。

魔鬼们和撒但一起犯罪,所以一般也被称为“堕落的天使”或者“不洁的灵。”撒但是他们的统治者(马太福音12章24节),将他们组织成自己的邪恶大军(以弗所书6章11-12节)。神为他们创造了地狱,他们将在那里和撒但永远在一起:“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马太福音25章41节)。

圣经讲述关于魔鬼们的5个重要事实。

首先,魔鬼真实存在。

绝大多数美国人不相信它们存在。绝大多数美国人都被骗了。

对耶稣而言,魔鬼真实存在。福音书里我们可以找到6次耶稣将魔鬼从遭遇痛苦、被鬼附着的人身上赶出。马可福音1章34节说耶稣“赶出许多鬼”。对早期基督徒而言,魔鬼也真实存在。使徒行传5章16节记录了使徒们早期传教的场景:“还有许多人带著病人和被污鬼缠磨的,从耶路撒冷四围的城邑来,全都得了医治。”彼得和保罗都曾亲自赶鬼。

第二,魔鬼邪恶而又不洁。

圣经常常称魔鬼为“邪恶”或“不洁”的灵。魔鬼在肉体并道德都很肮脏。当你看到魔鬼信仰,你就发现肮脏、龌龊并罪。撒但崇拜和邪魔巫术在美国的兴起并非偶然,我们也看到伴随而兴的药品滥用、色情、儿童虐待、变态和淫秽之事大行其道。

第三,魔鬼比我们强大。

在马可福音5章,我们看到一个被鬼附着的人强大到让人无法用锁链束缚他(马可福音5章3-4节)。人努力过后残余的碎片散落在他所住坟茔的周围,这是人面在黑暗力量面前无可奈何的沉重提醒。我们无法靠自己的能力击败他们的诱惑。但我们也不必靠自己这么做。

第四,魔鬼总是寻求毁灭。

我们在马可福音5章里读到过这样的魔鬼作为:“他昼夜常在坟茔里和山中喊叫,又用石头砍自己”(5节)。想想他全身的伤疤、血在肮脏的衣服上结痂,还有他结在一起的头发、狂暴的目光、吐出泡沫的嘴并颤抖的手吧。这就是魔鬼对他所做的。之后,魔鬼又杀死了许多自己所附着的猪。他们毁灭、败坏自己所接触到的一切。魔鬼是灵魂之癌。

最后,魔鬼追逐我们。

如果你还没让耶稣称为你的救主,那你就不属于神而属于撒但。它并不想要你知道这点,但这是真的。如果你属于耶稣,那撒但就会尽他所能让你无法为另一方在属灵战争赢得灵魂。他会竭力将你的事工最小化,削弱你的见证,毒害你的属灵生命。

有一个这样的比喻,一个基督徒和一个非信徒一同走在路上,突然撒但出现在他们面前。

非基督徒躲在信徒后面,说:“保护我吧!他在追赶我!”

但基督徒微笑着说:“不,他追的是我。他已经得到你了。”

魔鬼想要引诱我们犯罪、毁掉我们的见证、败坏我们的人生。

如何击败魔鬼

好消息来了:我们能在圣灵的大能中击败魔鬼并他的走卒。我们每一天能拒绝他们的引诱、击败他们的战略。

首先,接纳耶稣。

让耶稣成为你的救主、主。正如马可福音5章所记载耶稣击败魔鬼那样,耶稣也总有能力战胜撒但和他的诱惑。要让耶稣成为你的主,而且他会帮助你每天都赢得战胜诱惑和罪的战斗。

第二,意识到诱惑所在。

当罪敲门,魔鬼就隐藏在后面。罪总归会带你走比你想要的更远,让你停留的时间比你愿意的更久,让你付出的代价比你想付的更大。要知道,每一宗罪都是魔鬼毁灭你见证并人生那恶魔战略的一部分。

现在,奔向圣灵。

每次当你被诱惑,要立刻向圣灵寻求帮助。别指望靠自己赢得这场战斗,因为你是做不到的。

雅各书4章7-8节是神针对引诱的解毒剂:“故此,你们要顺服神。务要抵挡魔鬼,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顺服神的灵——每天都被圣灵充满并赋予力量——然后用圣灵的力量和帮助来对抗魔鬼。

最后,拯救别人——拯救一切属于仇敌的人。

当耶稣治愈马可福音5章里的那个被鬼附体的人,他然后就差遣这人去治愈别人:向他家人、向加利利海东岸和约旦河边的十座外邦城市。这人成为这些城市的第一个传道人,宣扬神对他们生命并灵魂那爱和能力的福音。

在战争中,每个士兵都很重要。

你被部署在哪里了?

此文源自吉姆·丹尼逊(Jim Denison)博士的每日文化评论(www.denisonforum.org)。吉姆·丹尼逊,哲学博士、文化型护教学家。

Lo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