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Page: 观点与评论 | about 56 years ago
就人类而言:悲伤不是一种精神疾病

就人类而言:悲伤不是一种精神疾病

去年,玛西娅·安吉尔博士(Dr. Marcia Angell )在《纽约书评》上开始写了一个由两部分组成的系列文章。“看起来美国人正处在一种流行性精神疾病的肆虐中,至少可以通过正在接受治疗的人的数目看得出来。”她用了“看来”这个词是要告诉读者,安吉尔,在哈佛医学院任教的教授对此持怀疑态度。

这样的形容让此种情况变得不那么让人觉得恐惧。很明显,安吉尔没有怀疑精神疾病的现实或者人们因此而付出的代价。她关注的是这种情况“越来越难变得正常”。

案例分析: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一份对成人的抽样调查显示,46%的人在他们的人生的某个时期是满足美国心理学会(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对于精神疾病的标准的。安吉尔称这个发现是“令人惊讶的”并且问了最明显的问题:“为什么?”

一个答案是不断扩大的“精神疾病”定义。就像安吉尔指出的那样,当我们追溯到1968年,在大多数美国人寿命、诊断和统计手册里,即所谓的“精神病学的圣经”中只记载了185种诊断。

到1980年,已经增加到265种。2000年的版本中已经有365种,在下一个计划2013年出版的版本中,毫无疑问肯定会更多。在很多可能新出现的条目中,有一种被称为“悲伤障碍”。

想想看,悲伤作为精神疾病的想法是很荒谬的。正如英国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所说的那样,“悲伤不是一种疾病,作为人的一部分那是有益的一种思考,而且是对于爱的人死去所表现出的正常反应。”

悲伤是我们对失去的一种反应,也是对我们有限性的一种提醒。我们悲伤因为我们处在好的东西不能永远存在的这一边,既不悲伤也不失去是好的,但是经历他们的好处是你会有一些收获:它能帮助你拥有一种视角并且让我们更加有韧性。我并不否认其中有真实的痛苦,即使我们只是蒙混过关也能变得很强壮。我给很多正处在悲伤中的朋友推荐一本由C. S. Lewis写的书《悲伤观察》(A Grief Observed)。

当然很多悲伤的人最后变成了恶性循环。他们需要得到专业的帮助。很多人可能需要药物,但是《柳叶刀》说的很对,在多数情况下,如果医生肯花时间,并且同情他们,对他们投入感情的话,那这比药丸更有效。

这个杂志对于将悲伤分类为一种精神疾病是每天经历的一种更大的”医疗化”模式的一部分的说法也是正确的。不是害羞和“社交恐惧症”,而是一度被人们称为“坏蛋”的人现在被人称为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正如安吉尔告诉我们的,有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对药物的迷恋而造成的。精神病学的标签意味着这粒药丸可能会让一切变得好一点,电视广告也经常进行宣传这些。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越来越把自己看成是有大脑的生化机,而不是一个灵魂。我们所想的所感觉到的东西是大脑的化学产物,并且调整我们得病的事情就是用一件化学品修修补补的事情。

Loading ...

这种世界观没有同情、没有感情投入,最终没有给人类预留空间,特别是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