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美國 |
基督徒企業與組織如何在21世紀展開事工?

基督徒企業與組織如何在21世紀展開事工?

在2010年,聯邦上訴法院裁決人道救援組織世界宣明會(world vision)可維持其僅聘請基督徒的人事部政策。這項判決的緣由,是基於該組織的3名前職員於2007年入稟法庭,挑戰有關政策。

在2012年,一家美國公司「好必來」的業主,向俄克拉荷馬州地方法庭起訴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以維護其宗教權益,拒絕遵行「奧巴馬醫改」(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的避孕命令。這家由基督徒經營的手工藝術公司的代表律師將會在三月底把案件提呈最高法院審訊。

在這日益多元的國家裡,基督徒組織又應該如何忠於他們的使命呢?

彼得•格里爾(Peter Greer)是基督教非盈利微型貸款組織「希望國際」(Hope International)的主席兼首席執行員,也是《偏航使命》(Mission Drift)一書的共同作者。他指出,要找出這個答案,就要看有關組織是否清晰明白自己的信念、為何相信,以及其信念標榜些什麼。

「我想那些信念模糊的組織,將無法找到有效的溝通方式。這是因為如果你有清晰的目的,你才能了解該聘請些什麼人,特別當你非常了解組織的目的時,」格里爾接受基督郵報採訪時指出。

「你的目的越模糊,也就越難在發展過程中自我定位,這將導致許多的公司、組織甚至是生意,在未來面對更嚴峻的挑戰,」他補充說。

格里爾預料,那些價值觀鮮明的組織將更容易找出合適的辦法,及建立起自己的公信力。一旦受到挑戰,它們更能夠在司法體系或公共場所中,維護自身的權益。

「好必來對員工們照顧周到,給員工們的酬勞也比最低薪金制高出了許多,」他說。「這是因為該公司向來貫通一樣的目的,這要歸功於其創辦人的信仰,這點對他而言十分重要。」

格里爾也讚揚基督教團體「世界救援會」(World Relief)擁有立場鮮明的基督徒政策,其首席執行員向格里爾透露,若該組織的信仰身份沒那麼鮮明,它將很難堅持其聘請基督徒的政策。

「這些組織擁有公開的使命,並且只招聘支持其使命的員工,這樣的做法對嗎?如果你對自己的目標不清不楚,那我覺得這樣的做法並不恰當,」他說。「相對的,如果你明白有關組織存在的意義,比方說教會的存在是為了讓耶穌基督的門徒相聚及傳揚福音,倘若聘請非信徒或無法活出基督樣式的人來執行教會的職務,這將會與教會的使命背道而馳。」

此外,組織目標透明的另一項優勢,是能夠解除人們的疑慮,讓他們不必擔心信奉基督教的夥伴們暗藏宣教的意圖。

「我真的認為擁有明確的身份與目標,會讓事情變得更簡單。在某種程度上,它將消除人們心中關於『是不是有什麼隱議程?還有一些什麼是我不知道的嗎?』等問題的顧慮,並讓人們看清楚『我們究竟是誰,我們為什麼存在,我們是做些什麼的,我們也有許多美好的共通點可以與大家交流分享,』」他指出。

格里爾提到,路易•包樂協會(Luis Palau Association)與波特蘭市公共系統之間的合作(由該市的同性戀市長啟動),讓基督徒學習到了,一旦有了明確的目標,基督徒與政府之間也有着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

"然而,在雙方的合作中,該協會從未並淡化組織的定位、目標及意圖,」格里爾說。

他認為,除非基督教組織對其使命及目標展現出絕不讓步的精神,否則使命偏航的情況將持續出現。

「我想許多沒有想盡辦法來明確定位的非盈利組織,偏航的機率將相對提高,」他指出。

身為「希望國際」的領袖,格里爾想抗衡這股潮流,因此他不願將視野限制於眼前的5年或10年,更讓他感興趣的是組織的「50年大計」或「100年宏願」。

「當我走了之後,當現任領導層都離開以後,『希望國際』還剩下些什麼?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今天又能做些什麼決定,來確保50年,甚至是100年以後,讓這個組織依然堅持最初的使命來執行它的任務,」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