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培理中心將展示布滿灰塵的耶穌雕像
一座5英尺高的、身上滿是塵土的受難耶穌的塑像,將於4月22日在伊利諾斯州惠頓學院葛培理中心(Billy Graham Center)的聖經與神學研究部門首次亮相。
這次展覽包括由惠頓學院工作人員所創作的27件基督教藝術品,但沒有一件像藝術教授戴維·胡克(David J.P. Hooker)的這件更具有爭議性了。
乍一看,耶穌被大量灰塵、皮屑、頭髮和地毯灰塵所覆蓋,令人非常吃驚。但胡克解釋說,這件藝術品並不是在褻瀆神聖,而是代表着耶穌犧牲自己,來救贖人類脫離罪。
胡克將雕像命名為《Corpus》,他告訴基督郵報,創作一件關於耶穌受死和復活的作品的想法,讓他感到恐懼和牴觸。
「(惠頓學院聖經與神學研究部門的副院長)傑弗里·格林曼(Jeffrey Greenman)問我,是否可以考慮為該部門的新空間創作一件藝術品,」胡克說,「所以我開始考慮,並和傑弗里一起想適合他們部門的、以聖經為主題的作品。」
「這是我一直都不想面對的一個主題,」他解釋說,「對我來說,它太巨大了。我的意思是,它是我所相信的一切的中心。你怎麼能創作一件關於這個的作品呢?」
在幾天的沉思之後,胡克說,他開始思考如何將思緒組織到一起。「我的興趣在泥土上,我的興趣在歷史事件上,我對聖徒的團契和愛很入迷。」
胡克認為,對這個部門來說,他的想法可能太有爭議了,他不得不「擺脫困境」。然而相反,格林曼很支持他的點子,所以他開始創作這尊雕像,開始應對這一艱難的主題。
「一直以來都有很多小的啟示,」胡克指他的作品說。創作當中,他使用那些卑微、通常被忽視或丟棄的材料,同時他也不斷思索着神聖與世俗之間的複雜關係。
「對我來說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在創作過程中,我感受到了道成肉身的耶穌的謙卑,」胡克說,「在做腳和軀幹兩側時,我深受感動。身體的這些地方是很脆弱的,怎麼能被展示出來呢。」
胡克從保管人員那裡拿到了11袋灰塵,他說這是用來支撐他的作品的。到目前為止,他用了4袋碎屑,並計劃再用一兩袋。
胡克說,「比起使用材料來解釋我可能有的想法,我創作的積極性跟材料的探索更相關。這些探索逐漸進入一種儀式化的過程,讓我有時間沉思,並與這些材料、以及作品的形式和空間形成一種個人性的關係。」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我期待完成後的作品可以邀請他人來思索或分享發現的旅程,」他補充說,「這意味着,我在邀請大量的觀眾過來。」
儘管這一作品還沒有完成,而胡克認為它可以傳達出希望的信息。
「在創作中有充滿盼望的信息,我們都是奇蹟般地嫁接到基督的身體上,」胡克說,「當人們聽說這個作品時,我認為,他們首先把它看成是關於耶穌的死的,是一件耶穌受難的作品。而我越來越多地看到他的復活,它也就是有關復活節的作品。我希望它完成後,可以獲得成功。」
格林曼認為,這幅作品明確地展現出了人類的罪,「覆蓋在耶穌身體上的灰塵,在藝術上代表着罪。神聖潔的兒子因着對人類的愛,代替我們這些罪人受難、受死,變得『骯髒』,這樣我們可以被洗淨,被饒恕,得到自由,活在對神的順服當中。通過他在十字架上流出的寶血,耶穌洗淨了我們的骯髒。他的死給我們帶來了生命。」
「耶穌的身體上覆蓋着灰塵的事實,是為我們指明方向的一種方式,每一天都進入到十字架當中,」格林曼談到這件即將誕生的作品,「我們確信,我們是一個信心的團體,我們是需要被洗淨的罪人,我們也確信耶穌代替我們擔負了這些骯髒,所以我們可以變得潔淨。」
格林曼補充說,胡克的作品為觀眾提供了回應神的真理的機會。「它讓我們停下來,反思,並帶着禱告的心默想聖經上的信息:耶穌為我們的罪、為我的罪付上了永恆的代價。」
對於胡克來說,這件作品展示出悲傷和希望的雙重情感。「兩者之間有張力,也有神秘;我經常想起哥林多後書5章21節的經文:『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當我想到這件作品時,這節經文更切合表達它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