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教會&事工 |
牧師夫婦談喪女之痛和神的信實:「他不浪費痛苦」

牧師夫婦談喪女之痛和神的信實:「他不浪費痛苦」

埃德和麗莎·楊

作為德克薩斯州團契教會的長期領袖,埃德和麗莎·楊在引導他人度過失落、成癮和痛苦的挑戰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幾十年來,他們始終與他人分享一個明確的信息: 上帝存在於苦難之中,即使在痛苦中也有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且治癒總是可能的。

但在2021年1月,這對夫婦在經歷了每個父母的噩夢:他們的大女兒李貝斯(LeeBeth)的死亡後,不得不反思自己是否真正相信了他們多年來所宣揚的信息。

在接受《基督郵報》採訪時,楊氏夫婦回憶說,李貝斯是一個盡心盡力的女兒、姐妹和朋友,她積極參加教會的同工活動。然而,她卻在酒精和阿德拉(Adderall)的依賴中掙扎,以此來控制與焦慮和抑鬱的鬥爭。

麗莎說:「她是一個很好的人,一個偉大的基督徒;她熱愛教會。她開始自我治療焦慮和抑鬱的痛苦,並做出了一些錯誤的選擇。」

李貝斯去世的那天晚上,她正在楊家醒酒,此前她曾有過一段特別嚴重的酗酒期。

李貝斯

「她狂喝阿德拉(Adderall),我去把她接回來,」艾德回憶道。「我們帶她去看了一位很棒的基督教治療師,治療師建議她當晚住在我們家,讓她清醒一下,從亢奮中走出來」。

埃德講述了他讓李貝斯躺在他們遊戲室的床上,對她說「我愛你」並親吻她額頭的那一刻,然後就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悲劇發生時,他正在寫一篇關於亞伯拉罕和以撒的文章。

「我正在寫草書,寫到《創世記》22章9節。上面寫道:『亞伯拉罕把以撒放在祭壇上。』我剛寫完祭壇,放下句號,就聽到了聲音。我跑進遊戲室,大喊她的名字。實際上,她已經死了,」他說。

在痛苦中,亞伯拉罕在祭壇上獻上以撒這一巨大的信仰之舉,讓楊氏夫婦將自己的故事隱喻地放在祭壇上,說:「神啊,無論你想如何使用它,我們都會做你想讓我們做的事。」

在他們的新書《穿越痛苦的道路:如何在你永遠不會選擇的事中,深化信仰並經歷喜樂》中,楊氏夫婦坦率地討論了他們的家庭在李貝斯去世後從悲傷和憤怒到希望和治癒的歷程。他們說,分享他們的故事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宣洩,同時也是紀念他們的女兒和幫助他人在痛苦中找到治癒的一種方式。

「作為一個年輕的父親,我會做噩夢,會有可怕的、一閃而過的想法: 『如果我的家人出了什麼事怎麼辦?』我還能繼續下去嗎?如果麗莎或孩子們出了事怎麼辦?我會放棄一切嗎?當這一切發生時,我無法向你描述上帝的恩典、愛慈愛和憐憫,」艾德說。

麗莎補充說,在他們的服事過程中,他們總是坦誠地講述自己的生活,無論是美好的還是充滿挑戰的時刻。他們希望紀念李貝斯,公開討論她與毒癮的鬥爭,強調毒癮是一種疾病。

她說:「這是一場混亂的死亡,是一場失序的死亡。你的孩子比你早死,這看起來太不真實了。作為牧師,我們有一個與毒癮作鬥爭的女兒。對任何人來說,這都是一件混亂的事情,更何況是一個正在教導和宣講上帝的美德、為人父母者和所有這些不同事情的人。但在她去世的那天,我們得出了一個並不難得出的結論:上帝不會浪費痛苦。我們不想粉飾它。」

麗莎在書中寫道:「如果我沒有錨定在我的救主身上,我的船早就翻了。」她強調了靈性成長的重要性,以及通過每天與上帝的接觸打下堅實基礎的重要性——這是一個「信仰的銀行賬戶」,可以在苦難不可避免地來臨的時候使用。

「人們會說,『你永遠不會為這樣的事情做好準備』,」艾德說。「麗莎一開始說『是的』,後來她想,『不,你們可以為此做好準備』。『我們準備好了』,因為每次我們與上帝在一起的時候,我們讀他的話語,我們在禱告中與他交談,不管是什麼事情。我們只是在建立那個銀行賬戶」。

李貝斯去世後,楊氏夫婦送給其他孩子一件錨形飾品,以提醒他們希伯來書6章19節中的真理:「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內。」

楊氏夫婦在書中概述了四個符合聖經的治癒步驟: 承認你無法獨自處理痛苦;相信耶穌是愛你的上帝和錨;通過每日靈修、禱告和研讀聖經來選擇祂,並在社區中發現希望和醫治,依靠基督肢體的支持。

麗莎說:「你不能與世隔絕;你必須向社區靠攏,這就是基督的身體,當地的教會。我和埃德一直在接受祈禱、短信、電子郵件和電話,所有這些都是我們給予他人的。基督的身體是治療的培養皿。」

這對夫婦還強調了在面對痛苦時從問「為什麼是我?」轉變為「現在怎麼辦?」的重要性,他們認識到上帝可以使用他們的痛苦達到一個更大的目的。

「說『為什麼』是很自然的,『為什麼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為什麼會這樣?』李貝斯很美。她一方面對自己充滿信心,另一方面卻沒有信心。為什麼是我們?如果你不小心,你就會停留在『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是我』。這就是我的焦點。最終,你必須走到這樣一個地步:『好吧,上帝,現在怎麼辦?你想用這種痛苦做什麼?』因為你不會讓它白白浪費。這種從『為什麼是我』到『上帝,現在怎麼辦』的轉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這位《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說,他們祈禱自己的故事能夠幫助他人度過各種痛苦,從毒癮、離婚到經濟困難和疾病。他們強調了苦難神學的必要性,以及上帝在困難時期的良善。埃德說:「任何健康的神學都必須有關於苦難和痛苦的神學。很多很多時候,人們並沒有真正談到這一點......苦難是上帝旨意的一部分。」

楊氏夫婦說,他們已經能夠在痛苦中看到目的。他們的悲痛之旅「激發並穩固」了他們的家庭,使他們更加接近主、敬拜和彼此。他們分享了這一歷程如何改變了團契教會的面貌並擴展了他們的康復計劃。

艾德說:「這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永遠也走不進的大門。在此之前,當人們經歷痛苦時,我肯定會感同身受,但隨後我就會繼續前進。而現在,在面對痛苦時,我的態度完全不同了。」

雖然他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帝在他們的故事中做工,但楊氏夫婦承認,他們「每天」都在悲傷,他們願意付出一切讓李貝斯回到身邊。然而,他們並不像那些沒有希望的人那樣悲傷。

麗莎說:「我們真的相信(上帝),相信永恆。李貝斯六個月大的時候,我們在岳父教堂的舞台上把她獻給了上帝。我們說:『感謝上帝賜予我們這個孩子,我們會好好照顧她。』當她不再屬我們管理時,她去和她的天父在一起了,雖然很難說,但那就是她的家。」

「我們在團契教會傳道32年,分享32年;現在人們在看在說:『他們說的真的是真的嗎?他們真的相信即使在你受苦的時候,上帝也在那裡嗎?』《新約聖經》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使徒保羅就是這樣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