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教會&事工 |
新冠疫情如何影響海外傳教?四專家探討

新冠疫情如何影響海外傳教?四專家探討

(圖片: YouTube/ABWE International)2020年4月27日,多位專家、前傳教士在傳教播客中討論多個話題,由ABWE國際上傳至YouTube。
(圖片: YouTube/ABWE International)2020年4月27日,多位專家、前傳教士在傳教播客中討論多個話題,由ABWE國際上傳至YouTube。

基督教傳教領域的專家和前傳教士們討論新冠疫情及相伴而來的關門大潮將如何影響海外傳教。

星期一,ABWE國際(Association of Baptists for World Evangelism,浸信會世界傳教協會)主辦了一期時長兩小時的傳教播客節目(Missions Podcast),多位傳教領域的專家以流媒體形式在社交媒體上參與其中。

在被問及新冠疫情帶來的關門倒閉浪潮正如何影響傳教工作時,ABWE總裁保羅·戴維斯(Paul Davis)認為,「短期的傳教」或者說持續一個或幾個星期之久的傳教之旅受疫情波及最嚴重。

「那些依然參與其中的傳道人是誰呢?他們的事工在哪裡繼續開展下去呢?是那些長期的傳教士們,是他們奉獻了幾十年的人生以在文化和語言上融合成功的那群人。」戴維斯表示。

「那些人依然在那裡,他們依然投入到事工中去,依然很活躍,他們是教會正在看到而且能夠與之交流的人。」

阿萊克斯·科克曼(Alex Kocman)是ABWE推廣與動員部(advancement and mobilization for ABWE)負責人,他回答說,自己「正看見許多人對某些路徑的興趣已經觸底了,」然而,他對他們的未來很樂觀。

「短期的傳教之旅……在每年所有時候都很容易招募,所以依然有人在諮詢我們相關的事情,他們對此很感興趣。」他說。

科克曼提到,他的機構在「中期」傳教領域的興趣發生了「暴跌」,而中期一般意味着為期1到4年的傳教之旅。

「我覺得一些人離開的理由是因為那些在你奔赴傳教田野之時不知道的情況,獻身於此的時間長度也會有影響。」他解釋說。

「就中期的長度而言,潛在的要求就是你離開現在的生活幾年,但你並不肯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科克曼也報告說,在醫學傳教士和醫務工作者方面的興趣發生了「顯著下滑」,但強調「還沒到達危機的程度,」稱此為「依然在正常的市場波動範圍內。」

達倫·卡爾森(Darren Carlson)是培訓領袖國際機構(Training Leaders International)的總裁,他相信傳教機構所得捐獻金額可能下降了20%到30%,但直到「明年早些時候」,影響並不會波及他們。

「如果人們沒工作,那麼他們就不會捐獻,」卡爾森說,「如果你所在的傳教機構里,主要由高技能工人、高技術員工組成,那你也許會倖存下來。但如果你是純粹依靠勞動力、服務業員工的捐獻,那你的傳教機構就有麻煩了。」

卡爾森注意到,短期傳教之旅停止了,他還表示自己將此視為「這是否會影響動員能力的案例研究。」

「每個人都說,短期傳教之旅是動員長期傳教的關鍵。無論實際情況如何,都可以討論,但以後就不是了。」他補充到。

「在美國,短期的傳教是一個16億美元的產業,而現在是1分錢都沒有了。我們會在年末的捐獻完成後,也就是1月、2月的時候看到影響到底如何。」

贊恩·普拉特(Zane Pratt)是美南浸信會國際傳教部(International Mission Board of th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環球培訓部門的副出席,他回答了短期傳教之旅暫停影響的相關問題。

普拉特提到,來自巴納集團(Barna Group)的研究表明,那些進行短期傳教之旅的人數是以後會成為長期傳教人的兩倍左右。

「所以,當然了,短期傳教的暫停最終都會對我們所有人產生影響,」他還提到,那些進行短期傳教的人也捐獻更多。

普拉特確實注意到國際傳教部在傳教申請人數方面「保持相當穩定,」而且中期傳教申請人對他們而言實際是在增長的,如此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許多暫時關閉的工廠將很快倒閉。

關注於「未曾接觸過福音的人群」是否會傷害教會?

在印度培訓一周之後,當地農民投身於在農村、未接觸過福音的村莊裡植堂。因着對聖經學習和傳福音的強烈熱忱,這些未經訓練非神職人員相信自己學到的新農業技術會打開大門。
在印度培訓一周之後,當地農民投身於在農村、未接觸過福音的村莊裡植堂。因着對聖經學習和傳福音的強烈熱忱,這些未經訓練非神職人員相信自己學到的新農業技術會打開大門。

播客節目開始時關注一篇卡爾森所寫有爭議的文章,他去年9月和埃里克·克拉克(Elliot Clark)一起為福音聯盟(Gospel Coalition)撰寫了題為「改變傳教戰略的3個詞——以及我們為什麼可能錯了」(The 3 Words That Changed Missions Strategy—and Why We Might Be Wrong)的文章。

卡爾森和克拉克認為對海外傳教而言,「未曾接觸過的人群」這個術語可能有問題,部分原因就在於讓人們不再支持給已經接觸過的人群傳教。

「物資和人力資源都從不再被認為有戰略意義的地區撤出。『已接觸過』的國家,連同他們的神學院,都被拋棄了。」他們寫到。

「毫無疑問,這些做法的動機都是好的,想要去『接觸那些未曾接觸過的人』。但是,可悲之處就在於,我們對特定一些傳教領域的無視造成了這樣一個漏洞,就是有一個人群,曾經已經屬於接觸過福音的,結果回到了未接觸之前的狀態。」

在播客節目中,卡爾森重申了他的觀點,還提到新約聖經里希臘語術語「panta ta ethne」的論據,一般來說,這個詞被翻譯成「萬民,」主要是說非猶太人群,而不必是指全世界所有族群。

「所以,似乎這個詞是很寬泛的,不是特指什麼,在第一世紀時候的意義上而言是很寬泛的用法,」卡爾森說,「新約作者是在想那些非猶太人群。」

布魯克斯·布瑟(Brooks Buser)是國際門徒訓練學院(Radius International)的總裁,他與查得·維加斯(Chad Vegas)合作撰文回應卡爾森的文章,已由福音聯盟在1月是發表,題為「為何未得人群依然在傳教中很重要(Why Unreached People Groups Still Matter in Missions)。」

回應中,他們認為向未接觸過福音人群的傳教並不是從已接觸過人群那裡奪走什麼資源,強調基督教捐獻金額中只有不到1%是用於這樣的傳教事工。

「……如果這些數字能帶來『戰略重要性』,那去想想再被去掉重要性之後到底會如何,就很可怕了,」布瑟和維加斯寫到。

「保羅不會因為將戰略重要性的資源放在福音從未到達過的地方而被抨擊(羅馬書15章20節)。他的傳教授權是不斷行動,直到『在這裡再沒有可傳的地方。』」

在播客節目中,布瑟回應說,他覺得聖經里「萬民」這個詞實際可能是指稱那些擁有特定民族語言的人群,而不是說非猶太人的一個寬泛術語。

「我想達倫與我有許多共識,」布瑟說,他提到對「panta ta ethne」一詞一般意義上解釋的分歧源自海外傳教的問題。

人人都是傳教士?

在考量誰受召進行傳教時,科克曼列舉了聖經里基督徒肢體的比喻,也就是哥林多前書12章12-31節所解釋的內容。

「這是手,這是腳,這是膝蓋,這是眼,這是肢體的每個組成部分,但你不會用同樣的方式對肢體的每個成員說話。」科克曼解釋到。

「絕大多數人,神通常呼召他們留在自己的環境中,在自己的工作、家庭並社區對神虔誠。」

布瑟也認同基督肢體的比喻,指出在聖經里,提多和提摩太去大數的保羅曾經去過的教會。

然後他說保羅「看到自己角色和他們角色的不同,」並且表示自己在意,有許多美國教會呼召自己教會中的每個人都成為傳教士。

「我想,這就是美國教會陷入困境的原因,他們稱每個人為傳教士,當每個人都是傳教士的時候,沒有人是傳教士。」他說。

「在我們熱衷於保護膝蓋和小腿以及身體其他有所需要的部位時,也不要為了給他們虛假的拔高感而誤認他們。」

參與播客節目的其他專家還有接觸並教育機構(Reaching and Teaching)總裁約翰·克拉森(John Klaasen),以及塞達維爾大學(Cedarville University)傳教與神學教授馬特·本奈特(Matt Benn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