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政治 |
科學家:沒有科學證據表明有人是天生同性戀

科學家:沒有科學證據表明有人是天生同性戀

2016?6?17 (Ashdod)

隨着美國學校里跨性別學生自由問題愈演愈烈,位於爾灣市(Irvine)的加州大學設置了性別中性的廁所。

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傑出科學家們在星期一發布的一份長達143頁的新報告中指出:沒有足夠的決定性科學證據能夠表明男女同性戀、跨性別人天生就擁有一個確定的性取向或性別認同。

這部報告共分三個部分,刊載在期刊《新大西洲》(The New Atlantis)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精神病學科系的駐校訪問學者(scholar-in-residence)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統計與生物學教授勞倫斯·梅爾(Lawrence Mayer)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精神病與行為科學教授保羅·麥克休(Paul McHugh)推翻了認為性取向和性別錯亂由自然因素引起的流行見解。

除此之外,學者們還挑戰了那些宣稱歧視和社交侮辱導致同性吸引、跨性別認同者罹患精神健康問題幾率更高的觀點。

在第一部分里,該研究報告認為沒有足夠證據能夠證明異性戀、同性戀和雙性戀是先天固有、與生俱來。

報告深入研究了現有的流行病學調查材料,那些調查都發現基因因素與性取向、行為之間或存在可能的聯繫。然而該報告指出,這類研究都不能夠提供足以證明「指向特定基因」證據。

該報告同時考察了其他可能性的生物學原因,比如胎兒期發育、激素等,但發現證據依然有限。

「對同性戀和異性戀大腦進行研究,確實可以找出一些不同,但這並不表明這些不同是與生俱來的,更大程度是環境因素的結果,既受心理因素影響,也有神經生物學方面的關係。」報告還說,「與非異性戀似乎有關的一個環境因素是童年時候的性虐待遭遇,這會導致幾率上升。」

但確實有一些證據表明,性取向是可以變更的。

2016?6?25

一項全美從青少年到成年人健康狀況的長期研究(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to Adult Health)追蹤了1994-1995年間7-12歲孩子的性取向,並在這些孩子成年後的2007-2008年再調查了一次。

該研究發現,在童年時候被報告為同性戀、雙性戀性取向的男性被調查者中有80%在後來被認為是徹底的異性戀。與此同時,超過一半在兒童時被認為有雙性戀的女性被調查者在成年後完全只受男性吸引。

「這說明性取向是可以變化的,人們會隨着成長而改變,」梅爾在上周五接受採訪時告訴基督郵報,「也有可能一些被認為是異性戀的人後來變成同性戀,這是雙向的。重要的因素是可變化、可調整的,這些事情會隨時間而改變。」

該報告同樣分析了以雙胞胎一致性為關注焦點的相關研究。在他們所關注的研究中,有一份是精神疾病專家尼克拉斯·朗斯托姆(Niklas Långström)和他的同事們所調查的3826例同卵與異卵雙胞胎。

在被調查的同性戀雙胞胎中,至少其中有一位是受同性吸引,報告發現,被研究案例中只有一小部分是雙胞胎雙方都受同性吸引。男性中,同卵雙胞胎同為同性戀的幾率為18%,異卵為11%,女性中,同卵雙胞胎同為同性戀的幾率為22%,異卵為17%。

(Irvine)

「從雙胞胎研究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沒有可靠的科學證據足以表明性取向由人的基因決定。但確實有證據表明基因會影響性取向,」該報告解釋到,「所以『同性戀是天生如此的嗎』這個問題本身需要澄清。實際上沒有證據表明任何人,無論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是『天生』的,如果這裡天生的意思是說由基因決定的話。但有一些從雙胞胎研究而來的證據表明,某些基因片段確實可能讓人增加以後成為同性戀、參與同性戀行為的可能性。」

在報告的第三部分,學者們研究了多份試圖找出跨性別自我認同和神經病學差異間關聯的研究。

儘管一些研究發現有些擁有與自己生理性徵不同認知的人的大腦活動模式不同,學者們還是認為「這些研究沒有提供充分的證據以清楚證明大腦活動與性別自我認同、性意識覺醒有關。那些結論相互衝突、非常混亂。」

「問題並不是簡單的跨性別認同之人的大腦與性別認同與自身生物性徵一致之人大腦之間的區別,而在於性別認同是否固定不變、與生俱來,在與生物學性別無關的情況下依然具有生物學特性,還是環境、心理因素會在這情況下對培養性別認知有作用,」該報告說,「跨性別認同的成年人在神經病學上的不同之處可能是生物因素,比如基因、胎兒期接觸激素的後果,也可能是童年虐待之類心理和環境因素的後果,還可能是這兩者結合的後果。」

「沒有連續的、長期的或者可預期的研究來探索大腦和成年後成為跨性別認同成年人的跨性別認同兒童之間的關係,」報告繼續說,「這項研究的缺位嚴重限制了我們理解大腦形態或者功能活動區與性別認同不同與生物學性別後續發展之間的因果性關聯。」

除此之外,報告也反對那種認為有這種情況的兒童需要遏制其青春發育期或進行變性手術以避免心理健康問題的見解。

報告引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出版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說明,兒童階段持續的性別認同錯位並不總會延續到成人階段。

「出生時為[生物學意義上]男性,持續性的[性別認同錯位]發生率從2.2%-30%不等,」該報告說,「出生時女性,這種持續性在12%到50%之間。性別認同錯位持續時間的科研數據非常少,因為在總人口中,這種錯亂的出現比例非常少,但在文獻中找到的許多東西可以表明在兒童性別認同錯亂的持續與消失這方面,我們還有許多盲區。」

基督郵報向梅爾提問了他對來自左派和保守派對這份報告中某些特定內容的異議會有何種回應。

由於梅爾的合作者保羅·麥克休在過去曾發表過在性別認同、換性手術方面被認為具有煽動性的言論,梅爾懷疑說,這些批評會宣稱這份報告發布的目的就是去支持麥克休的偏見。

「並非如此,」梅爾說,「報告裡的每一行內容都是我寫下或者是我贊同的。這裡沒有任何偏見。所謂偏見只是在反對科學。」

「我覺得,我們陷入了戰火密集地帶,在當下環境中尤其如此,」梅爾說,「當科學支持我們的立場時,有時最好還是低調一些。換言之,保守派對這份報告已經有了太多的批判之辭,因為報告沒有支持這個或者沒有支持那個。關鍵是讓科學自己發聲,然後看看他們將如何回應。」

(翻譯: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