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國際 |
210萬韓國基督徒出席抵制LGBT意識形態的懺悔聚會

210萬韓國基督徒出席抵制LGBT意識形態的懺悔聚會

2024年10月27日的韓國首爾,舉着標語牌的教會成員擠滿了市政廳廣場。 | Christian Today Korea/Song Kyung-ho

韓國首爾——在宗教改革主日的下午,約210萬基督徒聚集在一起參加聯合禮拜,為社會的悔改、復興和恢復聖潔而團結一致。

據組織者稱,儘管天氣惡劣,估計仍有110萬人參加了現場聚會,另有100萬人通過網絡參加聚會(儘管警方估計現場聚會的人數要少一些)。這場史無前例的聯合敬拜將韓國各教派的教會聚集在一起,他們確立傳統的婚姻和家庭,並為自己的國家祈禱。

韓國基督教領袖擔心,反歧視法將為同性戀婚姻鋪平道路,並最終使韓國向跨性別意識形態開放,從而傷害家庭,限制教會踐行信仰的自由。他們指出,英國和加拿大等西方國家是一個警示信號,表明除非信徒們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否則可能會發生什麼。

據韓國《Christian Daily》報道,沙朗教會主任牧師吳正賢(Jung-Hyun Oh)牧師對與會者說:「通過今天心靈和真理的敬拜,我希望家庭和教會都能活起來,韓國教會和世界教會都能經歷新的復興。」

下午的三場證道強調了教會不要保持沉默,起來保護家庭和兒童。一位牧師向上帝禱告說:「請接納我們的悔改,保護我們的家庭。」

活動還邀請了來自英國和德國的演講者。他們敦促韓國基督徒不要走他們在自己國家所看到的老路,而是要成為全世界教會的燈塔,照亮上帝真理的光芒。

「誰會想到英國會忘記上帝」?英國威爾伯福斯學院(Wilberforce Academy)的律師安德烈婭·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說:「他們把耶穌基督從公共生活中抹去了。人們不知道耶穌是誰。他們立法規定殺死未出生嬰兒的權利和同性戀婚姻。街頭傳教士被關進監獄,在工作場所散發《聖經》或祈禱的人受到懲罰。在這一切發生的同時,英國的教會卻在沉睡。」

(《國際基督日報》曾報道過一些事例,如本月初一名英國基督徒因在墮胎診所附近禱告而被判有罪,或一名街頭傳道人被非法逮捕和監禁)。

為了表達他們的合一和承諾,參加活動的教會發表了一份「更新大韓民國」的聯合聲明。

宣言強調了價值觀的危機,並對教會迄今為止未能履行其職責表示悔改。除其他外,宣言還確認了對家庭的保護、每個人「宗教、言論、思想和表達自由」的權利,以及教會在社會中作為光和鹽的角色。宣言最後呼籲政府、憲法法院、國民議會和教育部不要頒布允許同性戀婚姻或通過學校教科書宣傳同性戀和性別意識形態的法律。

活動結束時,組委會表示:「與會人員承諾履行教會的社會職責,並重申他們作為信仰團體的合一。這次聚會將繼續成為韓國教會反思其社會責任和信仰本質的重要時刻。這也將成為里程碑,提示教會應採取的方向和角色。」

喚醒社會意識、團結韓國教會的日子

在活動前接受《國際基督日報》的獨家採訪時,組委會主席、釜山塞蓋羅教會主任牧師蘇賢博(Hyun-bo So)牧師解釋了他們動員教會參與此次活動的動機。

「我們並不憎恨同性戀者。我們不是要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他當時強調說。「但是,如果這些有關同性戀婚姻的法律在韓國獲得通過,那麼基督教會就無法堅持他們的信仰,他們也無法說出他們想說的話」。

他指出,在加拿大和其他國家,有未成年人被引導相信自己是變性人,並接受實驗性的身體整形手術,而父母卻不被允許參與決定的過程。

「有時,13歲的孩子想改變自己的性別,但父母對此卻無話可說。學生將通過學校注射激素,家長不會參與這個過程」。他補充說,韓國教會反對將家長排除在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之外。

他還感嘆未成年人年幼無知,很容易被誤導,不了解此類治療的風險和終身後果。他特別指出了一個案例,「一個13歲的孩子經歷了變性手術,她以為自己的乳房會長回來」。

正是面對這樣的前景,他動員韓國教會反對最近對同性戀伴侶相關法律的修改,以防止國家走上這條道路。

在被問及法律的發展時,蘇牧師解釋說:「7月18日是韓國法院的一個大日子,因為他們接受了同性戀伴侶可以享受醫療保險福利。從國際角度來看,在通過這樣的法律或在法院看到這樣的認可之後,通常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才能使同性戀婚姻合法化」。

他說,他認為這次活動是教會的一個機會,提高廣大社會對通過這些法律將給韓國帶來危害的意識。他說,他相信90%以上的人都會反對9歲或10歲的幼童接受注射異性荷爾蒙以轉換性別。但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普通人並不曉得法律對情勢干涉有多深」。

他希望這次活動能夠「為教會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大家聚集在一起,一起禱告,一起討論如何幫助同性戀者,包括教會中那些在同性吸引中掙扎的人」。

蘇牧師還指出了韓國教會內部存在的挑戰。他說:「我相信這次活動將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讓大家走到一起,團結起來。」

 

原文發表於《國際基督日報》(Christian Daily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