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教會引起千禧一代注意的五種方式

教會引起千禧一代注意的五種方式

(One Church LA) ·

 不久前,一個年輕人發推訊感謝我,稱讚我是一個21世紀的牧師。在片刻的受激勵,自我感覺良好後,一個令人警醒的問題出現在我腦海。我應該將他的評論視為一種褒獎,還是對今天教會整體狀態的消極參考呢?再三考慮了他的評論後,我推斷應該是後者。

對於美國人(尤其是千禧一代)到教會禮拜頻率的持續下降,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對其原因起着重大的作用。這個下降不局限於千禧一代,而是跨越種族、性別、教育程度,以及地理範圍。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新調查顯示,自2007年以來,美國的基督徒人數已經下降了近8%,並且在天主教會和主要的新教教會裡體現得尤為明顯。如果不是另一個矛盾的趨勢發生在今天的教會,這些數據對虔誠的人來說是一個警鐘,而且也顯示了在當今時代幾乎沒有信仰復興的希望。然而,有一個當代信仰的表達正在出現,而且我個人也對其了如指掌。

每個禮拜天和禮拜三,我的妻子撒拉(Sarah)和我帶領各種各樣的教會服侍,這些服侍每個禮拜都會吸引好幾千人,也會在網上吸引3萬名觀眾。比數字更讓人感到有趣的是組成這些人的類型——Y一代。基於我作為牧師的個人調查,以及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調查顯示,大家都認為這一代人出現在教會是很罕見的。因為由於關聯的破裂,這個特殊的群體早就從教會消失了。

隨着千禧一代在年齡群體中占據了最大一部分人,迄今為止,我們教會的中間年齡是27歲。而與此相反的是:有些廣泛的研究顯示千禧一代組成了離開教堂長椅人群的絕大部分,他們正瘋狂地沖向好萊塢影院的座椅,擠到門廳,湧向人行道,收聽來自世界各地的節目。這的確是我們當今宗教氛圍下的一個現象。

在這個研究所顯示的所有地區,在一般的教會萎縮的同時,我們的教會在增長。在這個研究持續的同一時期,我們的會眾和網絡聽眾在數目上有兩位數百分比的增長。

這是一個反常現象?還是洛杉磯一個教會(One Church LA)被稱為「21世紀」教會與我們所經歷的驚人增長之間有關聯?毫無疑問,後者才是答案。尤其是當你考慮到我們的教會經歷這種增長是在好萊塢的中心,一個不是因聖潔的特徵而出名的地方。

我們對待信仰的現代化途徑不僅吸引了千禧一代,而且也吸引了很多其他人。我們教會由這樣一些群體組成:從那些跟傳統信仰模式沒有任何關聯的,到那些曾經常做禮拜,後來由於會眾無法與現實保持聯繫而開始疏遠教會的,這兩種人都有。甚至還有那些過去視自己為無信仰者,而現在有些就成了我們教會最忠實的出席者和志願者。

人們經常問我們是如何做到不可能完成的事,並且吸引了那些無視教會之人的注意力,我們決定對我們的群體進行民意調查來聽聽他們總體的想法。我們詢問了成員為什麼他們感覺我們對信仰的表達和他們的生活不僅是相關的,而且是必要的。

下面就是我們收到的居最高的五項反映,以及使我們與今天的一代有關聯的主要特徵:

1. 真實性

人們參加我們教會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認為我們教會是一個「真實的」環境。真實是當今信仰世界的一個必需品。領袖們不僅要可觸及,而且公眾能夠在領袖身上看到他們自己。信仰,在他們的眼裡,必須是可獲得的。教會領袖被擺在一個如此高的位置以至於無法觸及,沒料到他們的醜聞卻被揭露出來,或者,根據一些人所宣稱的,即使是最傑出的人也有隱私,但這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事實證明這個趨勢不僅局限於我們的教會,這也是千禧一代接受來自梵蒂岡教宗方濟的統治方式。方濟被稱為是「人民的教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堅持讓羅馬教皇去神秘化,而且每次一有機會他就展現自己的人道。在當今的信仰世界,真實就是一切。一個領袖不需要完美,但是,如果他們想要贏得當今尋求信仰者的支持,他/她必須透明。

2. 相關性

當提及信仰時必須有相關性,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問題,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麼做的。今天,有一些教堂,當你走進去時,你感覺自己仿佛進入了17世紀。有一些牧師甚至用莎士比亞體的古英語講道。然而,形式多樣化並沒有錯,而且如果要能夠使現代意識覺醒,我認為需要創新;否則,只會培養出精通古老的故事而對21世紀的生活一無所知的人。

我相信古老的故事和現代生活能共存,但是這需要在相關性方面有投入,而且要學會將兩者結合起來。21世紀的信仰必須在21世紀有意義。如果聖經寫在今天,那可能讀起來會有所不同。儘管原則是永恆的——故事,語境,甚至格言都會被現代化。為了關聯性,聖經中的一個比喻被廣泛定義為用現代語境來講述的屬天的故事。與成書的時代相比,聖經會更加致力於吸引所要激勵的人。

3. 個人經驗的空間

千禧一代被稱為Y一代,但是我想要稱這一代為「為什麼」一代,因為他們提問題,而且他們的問題很多。他們不會僅僅因為上一輩致力於什麼事情,他們自己就也去做。他們是思想者,他們深入處理信息,並且他們把要從事的事情都建立在自己理解和經歷的基礎上。

與一些人認為的恰恰相反,這並不是對信仰的一個威脅。實際上,這能保證信仰的持久性。沒有哪種相信會比一個人自己親身經歷的神聖的相遇更重大,而且21世紀的教會應該讓信仰成為對話而不是獨裁。在聖經里,上帝經常說,「來,讓我們一起思考。」如果上帝自己相信人類接近真理時的推理和對話的過程,那麼今天的教會也應該相信。現代信仰是一個對話,應該拒絕獨裁主義。

4. 同情

根據Achieve(一家創新的籌款機構)2012年發布的報道稱,83%的千禧一代向慈善機構捐贈。與一些人的觀點恰恰相反,這是一個標誌能證明:這代人富有同情心,並且在努力支持受壓迫者。

他們的上帝不是充滿恨的上帝,而是對所有人都充滿愛,同情和服侍。任何表達信仰的方式若缺乏愛,並且體現出排斥,都會把Y一代推向另一個方向。越來越多的人提到耶穌,因為根據他們對聖經的理解:耶穌塑造愛,同情,抵抗不公義並且堅持包容被排斥的人。這些特徵,也都是21世紀的教會為了繁榮必須要擁有的。

5. 網絡見識

人們反覆提及網絡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遺憾的是,宏大的教會以前對此反應比較遲鈍,而且現在在追趕人們生活所用的方式。

21世紀的信仰正在從大型教會(mega-church)的思維模式向更加方便的「千兆教堂」(giga-church)(譯註:通常指每周崇拜聚會平均有10,000或更多人參加的教會)的模式轉變。人們對信仰接受和反應的方式,像其他所有事情一樣,已經數字化了。今天的很多人在網絡上搜尋他們的靈感信息,甚至能在網上給出奉獻。

根據巴納集團的研究,30%的人不想去教會因為他們覺得教會不是他們經歷上帝的唯一地方。他們說的沒錯。信仰可以通過蘋果或者三星來發現,認識上帝可以通過電腦屏幕和便簽簿來促進。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成為聖所。這正在成為新的常態。當你某一刻想與上帝安靜獨處時,或者不能等到禮拜天早晨時,網絡信仰是即時靈感的完美選擇。

雖然網絡信仰永遠不會代替社區和人類互動的力量,但是,這也是一個切實可行的選擇——尤其是對那些旅行的人或者感覺去教會太遠的人來說。

最後,21世紀的教會不僅僅要網絡化,還必須使用社會媒體策略與其他許多實體競爭,以此來吸引這個時代的人的注意力。今天的教會必須對社會媒體有所了解並在技術上革新。儘管有一些人可能擔心遠離信仰的趨勢,而我更願相信真正的信仰沒有離開。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不是演變就是消散。信仰的表達也不例外。信仰將會一直是人類經歷中的一個必要的部分。關鍵是學會與我們所處世界的文化和氛圍相聯繫,這樣信仰能夠以向我們身邊的一代傳達的方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