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觀點:因死得生

觀點:因死得生

我們基督徒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傾向:幾乎完全聚焦於問題的結果。作為父母我們這樣對待孩子,作為牧師我們這樣對待教友,作為丈夫我們這樣對待妻子,作為妻子我們也這樣對待丈夫。我們這樣對待自己。其他人這樣對待我們。就好像約伯的「朋友」以利法(Eliaphaz),我們常常只是根據我們看到的,為生活、自我和其他東西下過於簡單化的結論。(約伯記4:8)

另一方面,福音總是講到問題的根源。問題的根源並不是不好的行為。不好的行為是某些更深的東西的果實。我們的主要問題,就如耶穌所澄清的,不是「從外面進去的東西」,而是污穢的心--或者說根。(馬可福音7:15)

Harold Senkbeil正確地確定了我們真正的敵人:死亡。罪是一個更深的問題的果實,那是一個只有神可以解決的問題。死是問題的根源。

「這看起來很好」,她(夏娃)自己心裡想。這麼有光澤的果實;它是多麼迫切地需要被吃掉,被享受。並且這種享受會帶來的更加寬闊的體驗是--善和惡的知識,至高者已經說了。他(神)怎麼會要對自己不太好的東西呢?

「我的丈夫和我會像神那樣,」她想到。「現在,那樣做會那麼壞嗎?」

蛇(撒旦)是有道理的:知道善和惡會比只知道善更好。

「這裡有,吃一些吧。」她把那多汁的果肉給她的丈夫。

「這是很好的東西。順便,亞當,你知道神所說的『死』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嗎?」

所有罪的行為可以追溯到發生在伊甸園當中的死亡。講述行為時如果不講到死亡,會讓死亡長存。法利賽人精通這點,耶穌把他們叫做「粉飾的墳墓」。很多我們的基督徒們在犯同樣的錯誤。我們傾向於把福音想成神把壞人變好的計劃,而非把死人救活。事實是,耶穌起初來到是要發起一場不朽的復活,而非一場道德上的革新--就如他的死而復活所展現的。

大多數人認為人的困境是因為我們的生活失調了;我們沒有滿足神的期望。拯救於是成為一件這樣的事情:我們重新安排自己的優先順序,調節我們的生活方式來符合神的旨意。最極端的形式是,這種結果讓人們覺得我們自己掙得了拯救。在當今福音世界更多發生的是,這個錯誤有了一個更加微妙的偽裝:裝備上通過耶穌而來的寬恕,人們被激勵去操練基督給我們的技術和原則,從而把他們的生活方式拉回正軌。

罪的生活是失調的結果,這當然是正確的。我們都需要聖靈淨化的力量。但是這是在我們真正的問題解決之後。罪只是症狀,我們真正的困境是死。

神警告亞當和夏娃,惡的知識有一個更高的代價:「……你吃(善惡樹上的果子)的日子必定死」(創世紀2:17)。我們最原始的父母想要和神一樣,他們甘願付上了那個代價。並且我還在付這個代價:「罪的工價乃是死……」(羅馬書6:23);「……在亞當里眾人都死了」(哥林多前書15:22);「……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以弗所書2:1)。

我們所有人面對的真正的問題是死亡。肉體的死亡,當然。但是根本上,最恐怖的是,屬靈上的死亡--永遠與神分離。並且每一個人必須死。你可以自己死或者在耶穌里死。

耶穌基督在他的死里吞沒了我們的死,並且重新得勝而復活,讓所有一切脫離墳墓。在復活的應許裡面,死亡失去了它的力量。當我們和耶穌一起死去,我們真正活過來了!(Senkbeil)

聖化是我們每天領悟到在基督里我已經死了,在基督里我又活了。當心每天被死和生命抓住的時候,生活會改變。死亡是讓我們在基督里得到自由的手術設備--當我們死的時候,我真正地活過來。因此,每天的改善,是每天的復活的果實(羅馬書6:1-11)。反過來(就像我們常常默認去做的),我們就會錯過力量和福音的本質。C·S·路易斯在他的書《God in the Dock》中明確指出「如果你把次要的東西放在首位,你永遠得不到它;只有當你把首要的事情放在首位時,你才能得到次要的東西。」行為(好或壞)是次要的事情。

「生活是考驗和試探的網絡」,Robert Capon說,「但只有其中一個試探是最致命的--認為通過更遠、更好或者更加攻擊性地去生活,你可以有生命。」真理是,你不能用自己的方式生活來得到生命--你只能「死掉你的方式,捨棄你的方式……因為耶穌來是為了讓死人復活。他不是來獎勵那應該得到獎勵的,改善那可改善的,或者糾正那可糾正的;他來到只是為了給那些站在『死亡』基礎上的人復活和生命,他可以使用那個『死亡』卻不能使用『生命』。

道德改善,用另外的話來說,是重新把目光從我們自己轉移到他的順從,他的十字架,他的血--他的死而復活!

每天都學習愛這神聖的交換(用我們的罪換取他的義),倚靠它而完成,在它的旌旗下生活,這就是所謂的道德改革。

William Graham Tullian Tchividjian是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珊瑚脊長老會(Coral Ridge Presbyterian Church)的主任牧師。作為佛羅里達的本地人,他也是葛培理的孫子、改革宗神學院的神學客座教授和《教牧領導》(Leadership Journal)雜誌的特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