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当前页面: 观点与评论 |
耶稣彰显的三个似非而是真理

耶稣彰显的三个似非而是真理

(图片:LIGHTWORKERS MEDIA)
(图片:LIGHTWORKERS MEDIA)

圣经中经常会有一些看似奇怪,反直觉的(要不然就是看似自相矛盾)真理。

其实,众多怀疑论者恰恰是因此而不认可圣经里的主张。

他们认为,人不应该追寻似乎自相矛盾的说法,难以解决的冲突和不太可能实现的悖论。

但是在圣经这本上帝的话语中,确实有些有趣的地方。诚如这句话所说:圣经是一本超自然的书——远远超出白纸黑字所传达的内容。

恰克·密司勒(Chuck Missler)是一位倍受爱戴的圣经老师,前不久前刚刚辞世。他曾说,在圣经中这些“矛盾说法”之上的其实是上帝的伟大祝福。他认为这些表明上帝在准备好教导人深刻的真理。

在阅读耶稣的话语时,我已经发现了最少三条有重要意义的这类真理。事实上,这几条真理非常重要,一旦领会了这些真理,我们的整个世界都将彻底改变。

1. 凡自卑的必升为高

我们的文化常让人倾向于自我陶醉。即便我们常常会帮助他人,但那也只是我们为了获得自我认同。

人们自高自傲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当然,这种情况其实在伊甸园里就已经第一次出现了。原罪的教义告诉我们,罪和死是从亚当进入了世界(罗马书5章12节)。从此以后,骄傲和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就潜藏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但是,耶稣树立了仆人式领袖的榜样。

根据耶稣的教导,只有当一个人舍弃私欲——甚至生命时,他才会真正地升为高(路加福音14章11节,约翰福音15章13节)。救世主的非凡之处在于他为自己对世人的要求做出了榜样并且展示给了世人。换句话说,他“践行了自己所传的道”。

耶稣为了我们的生命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后被天父高举在他的右边(使徒行传5章31节)。如此,这一悖论就得以清晰地证明出来。

尽管看起来可能不像这么回事,但是真正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的确就是服务他人。就像现如今经济行业中的数字营销人员,他们总是会把效益和“销售即服务”的口号联系在一起。

2. 爱自己,还要爱别人

我长大的时候,曾经学过用缩略词的方法把我与外界的关系分出优先级,那就是J.O.Y.(快乐)——Jesus(耶稣),Others(他人),You(自己)。你是否也听说过这个方法呢?

而我们的爱也应该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分配。表面上,人人都知道应该这样做。但是深入思考一下,我渐渐开始怀疑这种做法是不是正确。

仔细想想在马太福音22章36-39节中耶稣与法利赛人的对话:

“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

显然,没有比爱神更大的诫命了。但是,接下来我们应该爱他人。如何爱他人呢?要爱人如己。

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恨自己,那将会怎样?

尽管很悲哀,但事实是有很大一部分人(甚至包括基督徒)都对自己的生活极其不满。

对生活不满的原因有很多,这一点毋庸置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电子设备的使用量急剧增长,人们在日常活动中越来越跟得上潮流的时候,苦恼也随之越来越快地蔓延开来。

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一位研究员写道,

我们从1991年开始,在全国八年级、十年级、十二年级的学生中进行了一项一年一度的,很有代表性的调查。在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从这个调查中所得到的数据。

这项调查每年都会询问这些学生关于一般幸福度的问题,以及他们平时都干些什么。我们发现那些花更多时间和朋友面对面交流,一起锻炼,做运动,参加宗教服务,读书甚至一起做作业的孩子们会感到更快乐。然而,那些花更多时间上网,玩电子游戏,在社交媒体上聊天,视频聊天或看电视的孩子们却不那么快乐。

换句话说,每一项不涉及到电子产品的活动都会使人更快乐,而每项涉及到电子产品的活动都会让人更不快乐。这其中的区别是很明显的:那些每天上网超过五个小时的孩子与每天上网不到一个小时的孩子相比,前者不快乐的可能性是后者的两倍。

导致这个问题的一个可能的关键点在于攀比生活的流行,毕竟大家都想要通过说人人都熟悉的流行语来让自己跟得上周围人的步伐。

然而,作为儿童和青少年,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可能看上去只是对虚拟世界(如电子游戏等)的天真探索。最终,这种探索却会演变为他们长大后学习如何将自己的生活和财产与别人攀比的工具。

而这恰恰就是真正危险的地方。

如果你喜欢上邻居家的那辆车,那你会不会有一天也喜欢上邻居的妻子呢?我希望我可以说这个例子举得有点极端,但事实却是这种事情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

但是如果耶稣是对的,那么爱自己就不只是一件得体的事,更是我们在学会更好地爱他人之前必须要做的事。

这里我说的爱自己指的不是行为上;每一天我们都在亏缺神的荣耀(罗马书3章23节)。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明确我们在基督里的身份,还要知道我们因这身份而变得宝贵并受到珍爱。

只有当我们开始沿着这个路径——以我们在基督里的身份寻找满足——才能开始体会到上帝的福音充实着我们,才能拥抱基督对我们的满满的爱并通过爱他人来具体地践行上帝的戒律。

3. 寻求上帝,然后再寻求物质需求

上文中提到了我们的文化沉浸于自命不凡的优越感之中,而且现在看来,我们的文化似乎也沉浸在自我满足之中。

你曾经表现得卑微过吗?你一定曾经刻意让自己看起来很卑微,这样其他人就会认为你是个很谦逊的人吧?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如此安慰自己:“看我多么谦逊啊!”

你可能不会为此感到愧疚,你一定很乐意成为第一个站出来这么说的人。因为无论什么情况下,你都想要成为最好的。

但是耶稣的教诲却反对这样的想法。我们旁若无人的干着自己想干的事。我们生活总是活得像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一边说着相信上帝,一边又在行为上抗议他所赐的不够。

你曾想到过百合花吗?

听听世上最伟大的布道师在解释上帝至高的恩赐时所说的:

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 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 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马太福音6章28节至33节)

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提出后来被人们称为生物进化论的理论——这一理论告诉人们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尽管这一理论复杂深奥,但我们还是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事实并非如此——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很难同时将这一理论和圣经中的起源描述联系起来。

如此看来,我们置身于一个如此残酷的世界也就不足为奇了。骄傲总是人类自我毁灭的根源(见创世记3章;箴言16章18节),达尔文最终所传达给我们的是,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剥夺一个人生存的机会,另一个人才有机会生存。

所以,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地想要超越别人。我们想买大房子,买跑车,想要更好的工作,总想再多挣几千块钱,还想要一个装满了华服的衣柜,等等。

尽管这些做法都没有坏处,但是这种自给自足的错误意识只会增强我们的骄傲心理,而这种骄傲心理除了在日后毁灭我们之外没有任何用处。

我们在寻求更好自我的徒劳尝试中毁灭自己。

正如在其他所有的困境中一样,耶稣在这个问题上依旧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法。先追寻上帝,然后再做其他事。物质需求可以有,但我们的物质需求必须要次于上帝旨意的要求,而且要由上帝赐予。

首先要追寻上帝,然后我们的其他需求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满足。但这是为什么呢?需求是怎样的到满足的?我们如何才能理解其中的机制呢?

很简单,但也很深刻:上帝想赐予我们最好的。只要我们想着上帝,他就会不求回报地赐予我们在他那里最好的东西。

上帝有一个限制——但只有一个,上帝自我限制,以使作为他的造物的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我们可以选择遵循上帝的意愿还是遵循自己的意愿。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古典作家和护教论者C·S·路易斯才得出这一结论:

归根究底只有两种人:一种人对上帝说:“愿你的旨意成就。”另一种人上帝最后对他们说:“随便你去做。”

所以,当我们自身的目标和行为与上帝(对我们生命)的旨意相一致时,我们就是行在神学上所说的“上帝的旨意”里。人们通常觉得“上帝的旨意”是很神秘的,虚无缥缈的概念,但其实并非如此。

遵从上帝的意愿很简单:要想上帝所想,其余的会随之而来。

虽然这些悖论的确存在经文中(你是否注意到这些悖论的内容有所重叠?),从中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上帝想赐予我们——他的造物——以最好的一切。他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按照他的旨意生活,我们便能实现自己最终的目标。

当我们死掉自我,活在神和他的旨意中,一切都会妥当。

这就是基督徒的生活,这就是上帝的旨意。这些悖论中所蕴藏的深刻道理,正是我们应该活在基督里的真正方式。

(翻译:楚楚)

史蒂夫·施拉姆(Steve Schramm)是一位牧师,护教论者和作家。他不仅就我们文化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向宗教怀疑主义者给出了可靠的答案,还致力于帮助基督徒清晰捍卫信仰。他的第一本书Truth Be Told: An Apologetics Primer for Independent Baptists(暂译为“说出真相:独立浸信会教徒的护教学初级读本”)将于2019年出版。史蒂夫还是艺术幼儿园创造学院(The Creation Academy)的创始人兼主席。了解史蒂夫的每周博客文章,播客和视频,请浏览他的牧师网站:steveschram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