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教會&事工 |
四旬齋期間在教堂唱的5首詩歌

四旬齋期間在教堂唱的5首詩歌

Upsplash/Michael Maason

每年復活節前,全世界的基督徒都會進行一段莊嚴的默想時間。這段時間被稱為大齋期(四旬節)。

大齋期是復活主日之前的大約40天,從周三的聖灰節開始,持續40天。兩個日期之間的星期天不包括在大齋期內。

大齋期的人們通常會放棄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從周一到周六都會禁食。一些信徒會趁這個季節進行新的屬靈操練。

以下是大齋期教會禮拜中常唱的五首傳統讚美詩,包括其歷史背景和每首歌中的一兩句歌詞。

1. 內省修身主前靜默(Again We Keep This Solemn Fast)

讚美詩《內省修身主前靜默》由教皇格里高利(又稱聖格里高利大帝)寫於六世紀末,傳統上在大齋期的第一周吟唱。

「這首寫於六世紀晚期的讚美詩引用了多段《聖經》經文: 約珥書2:12-18、馬太福音6:1-21和馬太福音9:16-18,」Aleteia網站指出。

歌詞由約翰·梅森·尼爾(John Mason Neale)於19世紀中葉翻譯。他還將歌詞配上了16世紀的曲調 《Old Hundredth》。多首讚美詩也被配上了這一曲調。

我們再次守住這莊嚴的齋戒/亘古以來信仰的恩賜/這個四旬齋將我們深情地/與信仰、希望和仁愛聯繫在一起。

2. 四十晝夜(Forty Days and Forty Nights)

讚美詩《四十晝夜》由19世紀詩人、教堂牧師喬治·亨特·斯邁坦(George Hunt Smyttan)創作,最初刊登在1856年3月的《便士郵報》上。

四十個晝夜/你在野外禁食/四十個晝夜/受到誘惑,卻未被玷污。

難道我們不應該分擔你的憂傷/遠離世俗的歡樂/禁食並不斷祈禱/與你一起堅強地承受痛苦嗎?

3. 這四十天的榮耀(The Glory of These Forty Days)

聖格雷戈里大帝是中世紀時期的教皇,他被認為寫下了讚美詩《這四十天的榮耀》,後來英國聖公會牧師莫里斯·貝爾(Maurice F. Bell)於1906年將其翻譯成了英文。

「這首讚美詩後來由英國聖公會牧師莫里斯·貝爾(Maurice F Bell)於1906年翻譯成英文。《這四十天的榮耀》是根據約瑟夫·克魯格(Joseph Klug,1523-1552年)的路德讚美詩曲調Spires(Erhalt' uns, Herr)譜寫的。這首曲子首次發表於1543年,後來由巴赫(1685-1750年)加入和聲。博客 Breviary Hymns指出:「在大齋期的禮拜中,這首曲子被使用。」 

這四十天的榮耀/我們用讚美的歌聲來慶祝/因為基督,萬物是靠他創造的/他自己禁食禱告。

4. 這四十天裡的主(Lord Who Throughout These Forty Days)

讚美詩《這四十天裡的主》最初由克勞迪婭·弗朗西斯·伊博森·赫爾納曼(Claudia Frances Ibotson Hernaman)創作,於1873年首次發表,但直到20世紀才出現在官方讚美詩中。

位於德克薩斯州達拉斯的南衛理公會大學帕金斯神學院教會音樂榮譽傑出教授邁克爾·霍恩解釋說:「《這四十天裡的主》是赫爾納曼所寫的唯一一首今天被普遍傳唱的讚美詩。」

「因為很少有讚美詩能涵蓋整個大齋期並將我們帶入復活節,所以這首讚美詩填補了讚美詩曲目中的空缺,讓我們開始了邁向聖周和復活節的旅程」。

主啊,在這四十天裡/你為我們禁食祈禱/教我們與你一起哀悼我們的罪孽/並緊緊跟隨你。

就像你與撒旦爭戰/並取得勝利/哦,賜給我們力量,在你裡面爭戰/在你裡面征服罪惡。

5. 這是何等奇妙的愛?(What Wondrous Love is This)

這是一首流行於19世紀的美國民間讚美詩,作者不詳,經常在大齋期間和耶穌受難日的教堂禮拜中演唱。

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南衛理公會大學帕金斯神學院教會音樂榮譽傑出教授邁克爾·霍恩寫道:「《這是何等奇妙的愛》從一開始就以其簡潔和持久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重複三遍地唱『這是何等奇妙的愛』。」

「這是一種重複,說出來聽起來很老套,但通過歌唱卻能獲得力量和力量。這不是神學家精心雕琢的詞句,而是直接發自內心,或者更深刻地說,發自靈魂的話語」。

這是多麼奇妙的愛啊,我的靈魂啊,我的靈魂啊/這是多麼奇妙的愛啊,我的靈魂啊!

我的靈魂啊,我的靈魂啊/這是何等奇妙的愛啊/使幸福之主/為我的靈魂,為我的靈魂/承受可怕的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