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的美國成年人稱去教會並不重要
什麼能幫助你在信仰上不斷成長?基督教民意調查組織巴納集團就這個問題問了許多美國成年人。他們列出了禱告、家庭、朋友、閱讀聖經、甚至有個孩子。但是去教會沒有擠入前十名。
當中的一半(49%)說,參加教會」有一點」或」非常」重要,但是另一半(51%)的人說,參加教會」不太」或」根本」不重要。越年輕的人群中,這個數字比例就越糟。30歲以下的成年人中,僅僅1/5的人相信教會是重要的;多於1/3的人採取反對教會的立場。
此外,去做禮拜的實質開始改變。經常去教會的人過去是指那些一周3次或者更多次去教會的人。現在那些每四到六周去一次教會的人也認為他們自己是經常去做禮拜的人。然而去做禮拜的人中,43%的人說他們去「親近神」,不去做禮拜的人中有40%常說,「我發現神在別處」,35%常稱「教會與我個人並不相關。」
這些都不使我感到驚奇。每個年齡段的人們都有他們的個性,由他的經歷所塑造的個性。我爺爺那一代人被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所塑造,他們學會珍惜家庭和信仰,超過對物質的擁有。我的父親那一代被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塑造,忠於他們冒死保衛的國家和制度。我這一代(我55歲)被越南戰爭、伍德斯托、水門事件所塑造,學會向當局挑戰,同時追求物質上的成功。我們是消費者,去教會是因為教會能給我們利益。
我兒子這一代被學術上的後現代主義和對反對固定真理與客觀倫理所塑造。他們反對絕對化,並且珍視忍耐。結果,在教會長大的成年人中,有59%的人退出了教會。他們稱因為教會的不相干、偽善、和教會領袖道德上的失敗。1/3離開教會的年輕成年人指責教會的反同性戀政策。很多人稱神失蹤了,還說不允許懷疑。
我們怎樣使他們回來?我相信那是一個錯誤的問題。不應該用多少人去教會來衡量教會的成功,讓我們以教會多麼有效地接近人來衡量教會的成功。耶穌沒有等着用他的文化來尋找人。「於是在加利利全地,進了會堂,傳道,趕鬼」(馬可福音1章39節)。他滿足一種感覺,這種感覺用來滿足屬靈上的需求。
我們的神開展了一項運動,不是一個組織。他的教會是一個襲擊地獄大門的軍隊,不是一個用來平安度過暴風雨的方舟,耶穌沒有告訴我們到處建立教堂。如果我們通過把耶穌帶進我們的文化來建立王國,那麼,他將建造他的教會。(馬太福音16章18節)
當無神論的文化看見我們的信仰與現實中的同情心的相關性時,他們會想要我們所有的一切。如果我們把基督擺在第一位,基督就會為我們而工作。你今天將做些什麼來分享耶穌的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