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被回應的禱告是別人的

被回應的禱告是別人的

坦白這點令人羞愧,但我還是要承認我自己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也許你也有過。

你有一個基督徒朋友,把他所有從上帝那裡得到回應禱告的事情告訴你。大事。小事。一切事。

在表面上,你和他們一起歡慶,感謝上帝在他們人生中的作為,但內心卻有一絲……某種感覺。你不會稱之為嫉妒或憤怒;更像是一種苦澀和被遺忘、失望的混合,感覺被忽視、被無視。

為什麼?

因為在你的生活中,在禱告方面,你沒有任何類似的經歷。也許你甚至已經到了谷底,現在你相信被回應的禱告是為他人而不是為你存在。

基督徒生活中這種穀底狀態並非因為你為小事禱告,比如在考試中得到滿分或者是晴天而不是雨天這類事情沒有發生。當你所愛之人或唯一的孩子被癌症奪去生命時;當你失去了工作,前途未卜又被趕出家門時;當你為父母、兄弟姐妹或親密朋友的得救而祈禱,卻眼睜睜看着他們失喪而離世時,你就會陷入這種境地。

有過這種感覺嗎?也許沒有。也許你是擁有一本禱告台賬,幾乎所有重大祈禱都得到了回應的人。但就我生活經驗和我認識其他基督徒們而言,並出現過這種祈禱領域的順風順水。

你不需要所有的禱告都得到了完美的回應才能知道,未得到回應的禱告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是信仰有效性的一個重大障礙。這也是基督教的敵人在抨擊信仰時經常指出的事情。

例如,在珍珠果醬樂隊 (Pearl Jam)歌曲《平流》(Even Flow)中,歌詞談到了一個在街上掙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向各個方向呼求幫助,其中一句歌詞說:「哦,正在祈禱,向一些從來沒向他顯示過任何東西的對象禱告」。

然後,我們有一個名為「godisimaginary」的網站,它以「試着祈禱」開始反駁上帝的存在,並在該部分結束時得出結論:「我們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表明,對禱告信仰只不過是純粹的迷信。」

一個未獲答覆禱告對人負面影響的完美而生動例證出現在電影《上帝不死》(God’s Not Dead)的結尾,一位無神論大學教授在整部電影中攻擊並嘲弄他基督徒學生的信仰,卻承認是他年輕時母親因病去世和他為她療愈祈禱未得回應,驅使他成為了無神論者。當他與一位試圖幫助他的牧師交談時,牧師說上帝有時會對我們的祈禱說「不」。教授帶着痛苦的聲音說:「他說了太多的不。」

有時的確是這樣。沒有答案,只有沉默。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基督教作家菲利普·楊希(Philip Yancey)曾經懷疑禱告是不是只是「一種經過神聖化的與自己對話」。

存在上的不匹配

未獲回應禱告的問題與許多人掙扎於上帝和邪惡現實的情況相似。聖經說上帝全能、全愛,然而我們在今生中卻一次又一次遭遇恐怖事件。這是怎麼回事?

同樣,經文清楚地陳述了「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着。」(馬太福音21:22),還有「並且我們一切所求的,就從他得着,因為我們遵守他的命令,行他所喜悅的事」(約翰一書3:22)。但就是有那麼多基督徒的禱告似乎都進入了一個黑洞。這是怎麼回事?

問題似乎在於,我們在聖經中關於邪惡和祈禱的陳述與生活中實際發生的事情之間存在着不匹配——它們是明擺着的矛盾,直接面對我們,讓我們停下來思考(或更糟)。但實際上不應該是這樣,下面是為什麼。

如果聖經中的每個主要人物都被神聖的保護氣泡所包裹而免受邪惡侵襲,生活在一個充滿彩虹和棒棒糖的世界中,那麼我們可能有理由把聖經扔進垃圾桶。如果那些同樣的人只從他們的禱告中得到了滿足願望的回應,我們會有更多的理由放棄基督教的道路。

相反,很多時候我們得到完全相反的結果。我是說完全相反。以下只是一些例子。

耶穌在十字架上引用大衛著名的詩篇22篇的禱告,第2節說:「我的神啊,我白日呼求,你不應允;夜間呼求,並不住聲。」在詩篇的其他地方,我們讀到:「耶和華啊,你忘記我要到幾時呢?要到永遠嗎?你掩面不顧我要到幾時呢?」(詩篇13:1);「我晝夜以眼淚當飲食,人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詩篇42:3);「我算和下坑的人同列,如同無力的人一樣。我被丟在死人中,好像被殺的人躺在墳墓里。他們是你不再記念的,與你隔絕了。」(詩篇88:4–5)。

約伯肯定認為上帝忽視了他,他說:「主啊,我呼求你,你不應允我;我站起來,你就定睛看我」(約伯記30:20),還說:「我因委曲呼叫,卻不蒙應允;我呼求,卻不得公斷」(約伯記19:7)。

耶利米抱怨說:「我哀號求救;他使我的禱告不得上達。」(耶利米哀歌3:8),還說:「你以黑雲遮蔽自己,以致禱告不得透入。」(耶利米哀歌3:44)。

在新約中,我們有不少未獲答覆禱告的例子,其中最著名的兩個是保羅請求除去他肉體的刺(哥林多後書12:8)和那位木匠免去十字架的祈求(路加福音22:42)。

當談到未獲答覆的禱告對我們的負面影響時,我最喜歡的新約例子是在使徒行傳16章中找到的,我們在那裡讀到:「於是彼得被囚在監里;教會卻為他切切地禱告神」(使徒行傳12:5)。如果你知道這個故事,你會記得上帝以神跡釋放了彼得,然後他出現在一個「在那裡有好些人聚集禱告」的房子門口。(使徒行傳12:12)。

彼得敲門,一個名叫羅大的女孩聽到是他後,去通知其他人,他們震驚地告訴她:「你是瘋了!」(使徒行傳12:15)。不是「讚美上帝——這是禱告的回應!」而是「姑娘,你瘋了!」現在,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反應呢?

也許是因為在同一章的早些時候,我們讀到:「那時,希律王[就是抓彼得的的同一個人]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使徒行傳12:1–2)。

你不認為那些為彼得生命禱告的人也為雅各禱告了同樣的事嗎?但雅各被謀殺了,他們的禱告沒得到回應。你可以想象,為什麼他們會認為同樣的事會發生在彼得身上,儘管他們正在為他禱告。

禱告中的重大失望會讓你有這種感覺。

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是令人費解並挑戰信仰的時刻。當然,還有一些較小而未獲答覆的禱告情況,我們可以回顧,並理解為什麼上帝保持沉默——像加斯·布魯克(Garth Brook)在他的歌曲《為未獲答覆的禱告感謝上帝》(Thank God for Unanswered Prayers)中唱到的那樣,或者是蒂姆·凱勒(Tim Keller)牧師所說的那種,他估計他年輕時代的禱告中有75%都是愚蠢的請求。

但是還有「大的事情」。那些拒絕是很難接受的。而所有那些善意的信徒說你的禱告之所以未獲回答,是因為你生活中的罪(詩篇66:18),或者是你缺乏堅持(路加福音18:1-8),或者是信心(雅各書1:6-8),或者是自私的欲望(雅各書4:3)的話,在這些情況下似乎都不太合適。

路易斯(C.S. Lewis)似乎在他的短文《禱告的功效》(The Efficacy of Prayer)中理解這一點。他在文中寫道:

「我見過許多引人注目被回答的禱告,以及我認為是奇蹟的也不止一個。但它們通常發生在開始時:在轉變之前,或者緊隨轉變之後。隨着基督徒生活的進行,它們變得越來越稀有。拒絕也是如此,它們不僅更頻繁,而且更加明顯,更加堅決……與此同時,像你我這樣的小人物,如果我們的禱告有時超出了所有希望和可能,最好不要草率得出有利於自己的結論。如果我們更堅強,我們可能會受到更少關照。如果我們更勇敢,我們可能會被派去在這場偉大戰鬥中捍衛更令人絕望的陣地,而幫助更少。」

然而,約翰仍然提醒我們:「我們若照他的旨意求什麼,他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他所存坦然無懼的心。既然知道他聽我們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們所求於他的,無不得着。」(約翰一書5:14–15)。

但是擁有那種「信心」到底意味着什麼呢?起初聽起來並不令人安慰,但蒂姆·凱勒對此進行了一番探討;讓它慢慢地滲透到你的頭腦中,因為在面對上帝的旨意和未獲答覆的禱告時,這確實能夠帶來安慰:「每次禱告時,你必須擁有這種信心。上帝將給你任何若你像他一樣全知時想要的東西。」

羅賓·舒馬赫(Robin Schumacher)是一名軟件主管和基督教護教學家,他撰寫過許多護教文章,擁有基督教護教學碩士學位和新約聖經研究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