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拒絕基督教的三大理由

拒絕基督教的三大理由

在我看來,基督教有三個最頂級的絆腳石或者說「關機鍵」,我時不時從非基督徒和掙扎於信仰的基督徒中間會看到。當然,也還會出現其他一些理由——從最無關緊要到問題最嚴重的——這些我見識的實在太多了。

未被回應的禱告

在電影《上帝未死》(God’s Not Dead)中,有一個一直在攻擊並嘲弄自己信基督教學生的無神論者大學教授,教授承認,母親病故而當時還是孩子的自己祈求她治癒的禱告未得回應,這是讓他成為無神論者的原因。當他與一個想要安慰他的牧師交流時,牧師說,神有時會對我們的禱告說「不」。然後,苦惱的教授說出了對我來說這部電影裡最深刻的一句話:

「祂說不說太多了。」

如果只是禱告祈求得到一輛新車、考試成績好,與你想要在一起的人出去約會,這樣的禱告未得回應是一碼事。但當你的靈魂伴侶或孩子得了癌症,當你要供養全家而失業很久,當你所愛之人似乎註定為了某些東西的濫用問題而毀掉人生,你反覆、深切地尋求神的幫助,卻在隧道盡頭一點光亮都沒有,這又是另一碼事了。

如果聖經不包含神說他是一個慈愛之父會滿足每一種需要、及時回應他兒女們的懇求並且他的旨意無法被撼動這樣的應許,那也就不同了。

但當聖經說不要誤會神的意思時(馬太福音10章29節),說神迅速給他所愛的人申冤時(路加福音18章6-8節)、宣稱沒有什麼能阻擋神的旨意時(約伯記42章2節),不信的人和基督徒們一樣,當自己已經禱告交託到神面前、然而從天上等到的似乎只有沉默後,他們有時會有存在主義式地掙扎,並把這些艱難、痛苦拼成一個完整畫面。

這樣的事情也讓像菲利普·燕希(Philip Yancey)這樣的基督徒作家猶豫躊躇,他曾經好奇,禱告是否僅僅是「一種被神聖化了的自言自語。」

發生了一些邪惡的事情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泰德·特納(Ted Turner)和巴特·埃爾曼(Bart Ehrman)有什麼共同點?

儘管職業不同,但他們都聰慧過人,也都公開承認自己要麼完全拒絕神、要麼對神存在持不可知態度的理由就在於,他們無法將自己人生中所經歷之惡或世界舞台上所展示之惡與最高之神存在這理念相調和。

對特納而言,就是看着自己的妹妹死去,對達爾文而言,就是自己小女兒安妮之死,對埃爾曼而言,則是一般意義上的神正論。

如何將全能/全善神和生活中所發生邪惡與悲劇調和起來的問題,在非信徒和信徒之間引發了無休無止的討論。沒有哪個思考着的人能否認這題目中所暴露出的荊棘,當你孩子偶然中被殺害或慢慢死於疾病惡化時,或者你的特定族群被政治暴君系統化摧殘或滅絕時尤其如此。

當惡觸及自身,人們開始質疑神的存在並開始相信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們給出的無神論選項:「在一個由電子和自私基因、盲目的物理力量和基因替代所組成的宇宙中,有些人就是要被傷害,其他一些人則幸運一些,你在其中找不到任何邏輯或理由,也沒有任何公正可言。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所擁有的恰恰就是我們所應該期待的特性,如果這玩意真存在的話,從根本上說,就是沒有設計、沒有目的、沒有邪惡、沒有善、除了盲目的無情的無動於衷,什麼都沒有。」

公開自己身份的基督徒們

美國只有30%的成年人對福音派有「正面」印象,這是巴納集團(Barna Group)的調研結果。這樣的結果也和甘地(Ganhi)著名的說法一致,他宣稱他愛基督卻不愛基督徒,因為他們的舉動並沒有反映出耶穌的樣式。

基督教護教學家拉維·撒迦利亞(Ravi Zacharias)說過,在被問過那成千上萬挑戰基督教的問題中,最讓他憂心的就是印度教徒朋友曾問他:「如果你所說這內容真是超自然的,那為什麼在我認識如此多基督徒的生活中見識不到呢?」換言之,能讓改變發生的神,應該讓人擁有被改變的人生。

別誤會,我們並不是說關於整體的基督教會。儘管有人試圖重寫歷史,但無可計數的醫院、孤兒院、學校、拯救災難與饑荒組織、無家可歸者的避難所、衣食供應者等等,都是由基督徒創立並運營,這些都給出了基督教向大眾之愛的證據,並且以彼得早就說過的方式駁斥了那些批評:「因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彼得前書2章15節)。

不,與此相反的是,給人們帶來壞印象的是那些人個人的行為,就像電視裡的福音傳道者,當腐敗和盜竊的指控被證實時窮人的公開眼淚就流幹了,還有那些在辦公室誹謗人、背後捅刀子的基督徒,被指控犯下兒童色情與性虐罪的神職人員,打廣告說自己是「基督徒擁有並運營」卻經常賣假冒偽劣的公司,還有那些有霸凌行為、欺騙並對自己妻子惡言惡語的教會執事們。

聖經里通篇都是這三類事情

面對這三個基督教的阻礙時,我想提出一些建議供大家參考,我還沒有看到其他人提出與這些問題有關的說法。

每個阻礙的部分問題在於,它們似乎以與聖經所教導內容相矛盾的方式存在。從本質上說,人們在聖經和我們所經歷的生活中看到了不相匹配的內容。但這樣的想法本身就錯了。請停下想想……

在聖經里,有時好弟弟被壞哥哥所殺(創世記4章8節),饑荒會發生(創世記41章27節),像拉結那樣受寵愛的妻子會難產而死(創世記35章19節),民族會被自己更邪惡的國家所征服(但以理書1章1-2節),神所說活着人中最偉大的人卻被一個邪惡女人謀殺在監獄裡(馬太福音11章11節,14章1-12節),公義之人講述真理的布道卻被世俗文化所拒絕,甚至還將這人殺害(使徒行傳7章),有一些禱告被聽取,拯救了一些偉大基督徒的生命(使徒行傳12章5節、12節),還有一些禱告則未得聽取(使徒行傳12章2節)。

我們也別忘記這些內容,那就是一個無辜、無罪之人想要避免死亡的禱告似乎是被忽視了(馬太福音26章42節),而他最後被與一個知名的殺人犯所交換(馬太福音27章21節),然後就被釘十字架了。

論及神/基督信徒們的生活方式,聖經也毫不掩飾裡面「英雄」並其他公開信仰者的行為,比如亞伯拉罕因自己的妻子說謊(說謊兩次,創世記12章13節、20章2節),雅各欺騙自己的父親以奪取以掃的祝福(創世記27章),大衛承認犯姦淫的罪然後謀殺了情婦的丈夫(撒母耳記下11章),猶大出賣耶穌(馬太福音26章47-50節),門徒離棄耶穌(馬太福音26章56節),彼得不認耶穌(馬太福音26章69-75節),約翰-馬可離開自己傳教的同伴(使徒行傳13章13節),底馬離開保羅(提摩太後書4章10節)等,還有很多。

這可不完全是你在兒童童話中看到的那種糖衣包裹的幸福生活和毫無瑕疵的角色。

關鍵點在於,惡的存在,沒有得到人所渴望的禱告結果,神之信徒有缺陷的品德,這些內容遍布聖經。聖經中確實講述了許多——有時毫無遮攔地——講述了我們每天所見識那些看似不公平的現實。聖經與人生不存在不匹配的問題。

既然這是真的,那我們該怎麼想?我的答案是,聖經與我們現實這種一致性應該給我們希望。在聖經里,我們看到上帝從邪惡中施行救贖這偉大的善,在一些情況下,比如一個無辜無罪的人的救贖祈禱沒有得到回應,他的親密朋友背叛他,而他也似乎成了邪惡的悲劇受害者。

聖經告訴我們,三天後,為什麼一切都發生了。

在聖經書頁上,我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惡為什麼存在以及神終有一天會消滅惡,禱告為什麼不像一台自動售貨機一樣運作,為什麼有些人公開說自己是基督徒卻並不是他們自己所宣稱那樣,以及為什麼那些真信徒的行為並非像他們應有那樣。

問題在於,我們會接受那些答案嗎?最終,有時真的需要靠信心而行,而不是靠眼見而行,因為我們無法像神那樣看到路的盡頭究竟如何。

有時很費勁?你說的對。克服這些問題還有更多問題的關鍵在於,當這些問題發生在我們身上時,我們要將的目光聚焦於基督,他在自己的人生中擔負着基督教這「大三樣」問題,而且我們要帶着對於比這一切都大的神的盼望與信心,堅持下去。 

羅賓·舒馬赫(Robin Schumacher)是一名軟件主管和基督教護教學家,他撰寫過許多護教文章,擁有基督教護教學碩士學位和新約研究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