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為何那麼多千禧一代基督徒迷惑於同性戀問題

為何那麼多千禧一代基督徒迷惑於同性戀問題

(圖片:路透社/Joshua Roberts)
(圖片:路透社/Joshua Roberts)

聖經對一個特定問題的立場如此明確——這裡是說對同性戀行為——怎麼可能還有一些基督徒對聖經怎麼說卻並不明白呢?為什麼千禧一代尤其在聖經與同性戀關係上如此糊塗呢?

如下是一些主要原因,有些是正面的(這是說,即便結論是錯誤的,本意還是好的)而有些則是負面的(這是說,有些錯誤的結論源自不怎麼好的原因)。

首先,許多千禧一代基督徒有朋友或者家人自認是男/女同性戀。

這些朋友與所愛之人都是好人,友善、正派、努力工作、忠誠。他們並不是性濫交者,他們似乎在別的方面是完全正常的。

他們的關係似乎與異性戀關係非常相似,從這些朋友與所愛之人的角度而言,他們天生如此。

同性戀怎麼可能是罪呢?

第二,這些千禧一代成長在同性戀被妖魔化的教會環境中。

這種做法只會強化他們父母所說的和年輕人所體會到內容之間的對比。為什麼呢,這些千禧一代會想,當我父母說的明顯是偏頗、固執己見的東西時,我該相信嗎?

第三,許多千禧一代都有追求公正之心。

他們想要對抗暴君和壓迫。他們想要每個人都有一個公平環境。尤其而言,他們想要和那些被不公正對待、被排斥、被污名化的人在一起。

還有誰比同性戀(以及LGBT譜系上其他人)更被污名化的呢?

第四,有相當比例的千禧一代來自破碎家庭,他們對一般意義上的婚姻並不太感興趣,當然不會把異性婚姻視為特別美好的存在。

同性戀怎麼不該也結個婚試試呢?也許吧,有些千禧一代會自忖,他們應該比我父母做的更好。

第五,許多千禧一代把福音等同於對人好,而傷害別人的情感肯定不是對人好。

如果他們說,同性戀的做法有罪,毫無疑問,那他們會傷害自己的同性戀朋友們。耶穌怎麼會要他們做這個事情呢?

第六,許多千禧一代(現在自稱是「不信者」)被傳統宗教所傷害過。

他們見識過太多偽善、太少的奉獻與真誠,甚至質疑起「宗教的」教義,包括傳統的對性方面的教導。

這些都是對同性戀得出錯誤結論的「正面」原因。

作為回應,我要針對每一點說:

1)有一些和善、勤奮、正派的穆斯林、無神論者、佛教徒和其他宗教信徒,然而,作為耶穌的信徒我們依然相信他們需要耶穌。論及天生同性戀者,還有許多可靠科學證據表明這並不真實。即便是真的,耶穌告訴我們說,我們需要重生。我們所有人都是天生有罪的。

2)過去,教會的一項可恥之處就在於妖魔化同性戀。我們也不要犯下反面的錯誤,去否認聖經關於同性戀關係的論述。

3)為受壓迫者而戰很棒,但追求公正的熱忱如果忘記其他、甚至更大的圖景則是短視之舉,比如忘記了神對婚姻的用意以及LGBT激進主義是對良心自由、言論自由並宗教自由的重大威脅。我們不要在用愛並尊重對待他人的同時毀損了社會持存的重要基礎。

4)解決破碎家庭的辦法不是重新定義婚姻,而是要讓婚姻的神聖本性再度顯現,這包括婚姻是在神面前創立並持守的終生、充滿愛、犧牲式的關係。

5)友善待人很好,但不用以不講真理為代價。有些東西可能聽上去不錯,但未必是愛。

5)教會裡的人也許會失敗,但耶穌永遠是真實的,他的話永不改變。

如下還有一些許多千禧一代對同性戀得出的「負面」原因。

第一是對經文無知。

對今天的美國教會而言,存在着對聖經知識難以置信的無知,在千禧一代中尤其如此。我們可以討論這錯誤是不是在於他們的父母,還是錯在教會、他們自身,或者僅僅是因為他們成長在一個數字化、隻言片語化的世界中。

無論原因如何,幾乎無可爭議事實是,有一些最根本的真理在今天很少有人知道,以至於聖經中的一些基本問題讓許多人困惑不已。

過去幾代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今天不再能想當然了。我們必須回歸神的話語!

第二是道德相對主義。

這些年輕人都成長在一切都被認為是相對的環境中——我說的可不僅僅是道德。

有相對的真理,比如「你的真理」和「我的真理」之類。

甚至還有相對的現實,常見的說法是,「我自認我部分是人、部分是鸚鵡。」或者「我自認是黑人,雖說我皮膚是白色的。」

學校系統引入了這種欺騙,並將此作為其神聖的福音。毫無疑問,那些在這種教育瘟疫中長大的人會變得如此迷惑。(而在大學層面,那走得更遠,更激進、更反對神。)

因此我們必須堅守絕對道德、絕對真理並絕對現實。重申一下,我們這麼做是立足於神聖道德並現實之中。我們這麼做是建立在真理之上。

所以,年長的與年輕的要攜起手來,一起學習、用一個心思意念向LGBT人群發聲。耶穌為他們而死,這是我們為他們所能做最起碼的事。

(翻譯:尤里)

邁克爾·布朗(Michael Brown)擁有紐約大學近東語言和文學博士學位,在多個神學院擔任教授。他著有25本書,並且主持一個全國性的每日廣播脫口秀《Line of F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