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当耶稣未能治愈

当耶稣未能治愈

这是耶稣生平中的一个事件,令一些顶尖神学家感到困惑,耸肩坦承他们不清楚发生了什么。

例如,亨德里克森和基斯特马克(Hendriksen & Kistemaker)编写的《贝克新约注释系列》(Baker’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series,公认最好的注经书之一)提到,这件事发生的原因“尚未向我们揭示”。《圣经解经者注释》(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另一部优秀的作品——基本上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约翰·加尔文认为,耶稣之所以这样做,“……很可能是为了证明他在行事方式上拥有完全的自由,并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规则,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行使他的能力。”

那么,我在说福音书中的哪一段呢?你可以在马可福音8:22-26中读到这段经历。研读完这段经文后,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耶稣第一次没能完全治愈在伯赛大被带到他面前的那个盲人?

这确实让人挠头。

一些现代的信仰治疗者用这个例子来为他们的失败辩解,并让人多次回到他们面前接受治疗。还有一些人引用这一点来质疑神人耶稣身上有多少“神性”。

让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并试图弄清楚。

你到底有多“盲”呢?

这段有疑问的经文是这样的:

他们来到伯赛大,有人带一个瞎子来,求耶稣摸他。耶稣拉着瞎子的手,领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问他说:“你看见什么了?”他就抬头一看,说:“我看见人了,他们好像树木,并且行走。”随后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复了原,样样都看得清楚了。耶稣打发他回家,说:“连这村子你也不要进去。” (马可福音 8:22-26)

你不得不承认,整件事似乎有些奇怪。

耶稣其他所有的医治都很彻底并即时。然而,这一次,他为什么要问这个人医治是否有效?难道全知的神子不应该知道吗?

一些解经者认为,瞎子信心微弱,因此需要随着医治的进展而增长。例如,英国牧师马太·亨利(Matthew Henry)在他的释经中表示,耶稣的神迹需要两次尝试,“因为这应该根据患者的信心而定;也许这个人的信心起初很弱,但随后增强了,因而他的治愈也是如此。”

虽然这是可能的,但请允许我提出一个关于圣经中唯一一次两阶段神迹的不同解释。

首先请记住,圣经解释学(即释经学)的一个部分是考察文本的背景和上下文。圣经作者在圣灵的启示下,往往会以相互联系的方式安排内容,使得一部分经文可以基于之前的内容进行延展或解释。我认为这里就是这样。

在伯赛大的神迹之前的几节经文中,耶稣责备门徒没有理解他说的话或他是谁:“你们为什么因为没有饼就议论呢?你们还不省悟,还不明白吗?你们的心还是愚顽吗?你们有眼睛,看不见吗?……”(马可福音 8:17-18)。

紧接着,出现了一个瞎子的故事,他看不见。这是巧合吗?我认为不是。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视力”在当时常被用作理解的比喻,而门徒在理解耶稣的身份上一直存在困难。因此,我认为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这段经文中的瞎子与门徒之间存在某种对比。

注意到耶稣首先“领他到村外”,这表明接下来的神迹并不是耶稣用来公开展示其弥赛亚身份的,而是一个针对门徒的私密教学时刻。

开始时,瞎子的状态与门徒初次遇见基督时的状态完全相同——两者都处于盲目状态,一个是身体上的盲,另一个是属灵上对耶稣是谁的无知。耶稣的第一次医治使瞎子进入了“看见”的状态,这与门徒当时对基督的“看见”状态相同。

耶稣的第一次“触摸”使门徒部分地认识到他,但并不完全,就像福音书中多次证明的那样。像这个部分被医治的瞎子一样,他们看到耶稣“好像树木,并且行走”。

耶稣对瞎子的反常问题——“你看见什么了?”——完美对应了几节经文前他对门徒提出的问题:“你们还是不明白吗?”

最后,正如基督第二次触摸瞎子完全治愈了他的视力问题,他也将在未来第二次“触摸”门徒(通过他的复活和圣灵降临),使他们真正认识他。然后,他们会自信地站在以色列的领袖们面前,领袖们“看出他们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就希奇,认明他们是跟过耶稣的。”(使徒行传 4:13)。

当然,在那个时候他们就“看”得非常清楚了。

今天,许多人对耶稣的认识就“好像树木”,因此饱受恐惧、怀疑、忧虑和其他负面情绪的困扰。如果你是这样,我鼓励你重读福音书,并祈求上帝再次触摸你,使你真正看见神的儿子是谁。

罗宾·舒马赫(Robin Schumacher)是一名软件主管和基督教护教学家,他撰写过许多护教文章,拥有基督教护教学硕士学位和新约圣经研究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