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教會&事工 |
勞格里:如果美國沒有屬靈覺醒,可能會發生什麼?

勞格里:如果美國沒有屬靈覺醒,可能會發生什麼?

2017?6?11

加州布道家勞格里認為,美國「遲遲未有」下一次屬靈覺醒和基督教復興,這可能會讓該國變得像許多歐洲國家一樣,成為後基督教國家。

勞格里,現年64歲,加州河濱市豐收基督徒團契主任牧師、布道家、暢銷書作家。多年來,他在全美各地舉行福音特會,引數十萬人歸主。

勞格里上周日在亞利桑那州舉行豐收美國特會前接受基督郵報採訪時表示,該國是「陷入危機的國家」,因為遠離了國家「美德」,這美德是相信基督的人活出來的。

勞格里告誡說,「我們遠離了那些道德絕對觀,因為我們遠離了神的話語,我們遠離了神本身。我們是有需要的國家,我們是陷入危機的國家,家庭破碎的國家,街頭動亂、種族衝突的國家。答案是我們需要再來一場屬靈覺醒。」

勞格里稱美國歷史上有四場「屬靈覺醒」,上一場覺醒是耶穌運動,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他就是在那時信主。

他說:「我們國家歷史上有四場,我覺得我們遲遲未有下一場。我禱告我們會迎來下一場耶穌運動,下一場耶穌變革。那是美國上一次的復興——耶穌變革。」

牧師堅稱世界各地有着恐懼與焦慮,這是諸多不同因素造成的,包括全球恐怖襲擊增多,以及朝鮮的核威脅。

「最近,我讀到谷歌搜索引擎中輸入最多的短語是『第三次世界大戰近了嗎?』,因為像朝鮮這樣的國家威脅要攻擊我們。我覺得人們很焦慮,他們很擔心,他們想知道這些古老問題的答案。我認為我們需要在聖經中找到答案。」

勞格里認為,儘管有些人相信教導西方價值觀會解決激進的伊斯蘭恐怖問題,但他們必須理解今天被認為是西方價值觀背後的靈感來自於「聖經和福音的土壤」。

他說,許多人認為的美國價值觀的基礎是像喬治·懷特菲爾德(George Whitefield)這樣的布道家奠定的,他們在十七世紀從英國來美國殖民地傳教。

據勞格里說,截至1770年,那時生活在美國殖民地的80%的人都聽過懷特菲爾德講道。

「他是一位布道家。他是當時的葛培理。他呼籲人們歸向基督,成千上萬人回應了,復興橫掃大陸。就是那場復興創造了環境,播撒了我們國家的種子,因為自由的種子就埋在美德的土壤中,那是人們相信耶穌基督的結果。」

據報道,曾有學者研究美國強大的秘訣,發現美國的成功和基督教有深深的連帶關係。「我在美國的河流和海港尋找美國成功的原因,發現不在那裡;我在美麗的草原和田地當中尋找,發現不在那裡;在金礦和貿易當中尋找,發現不在那裡;直到我進入了美國的教堂,聽到公義和火熱的信息的時候,我才發現了美國強盛的原因,那是他們用基督教的原則來指導生活。」

然而,他指出,許多美國人已經遠離了這種美德。

基督郵報問,如果沒有發生他所認為遲延的屬靈覺醒,那美國可能會發生什麼?儘管他說他不能肯定地回答這個問題,但他表示美國可能會發生什麼,現在的歐洲很能說明問題。

他說:「我認為我們可以把歐洲視為可能的範例。歐洲變得如此關心政治正確,已經發展成為常說的『後基督教』國家了,教會出席率達到歷史最低點。我想如果英國和歐洲的人都轉向神,他們會獲得力量和真理,這會幫助他們抗擊恐怖主義,以及一般的文化。」

「所以,我覺得他們比我們走得更遠。我希望我們不要再走下去了,因為美國是偉大的,因為美國一直很好,就像以前所說的那樣。但是,真正的美好是我們信仰的結果,」勞格里繼續說。「我認為,如果我們堅定信仰,不是信仰其他神,而是信仰聖經中的神,我們會更加強大。我們越遠離信仰,我們會越軟弱。聖經說:『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

勞格里還表示,儘管軍隊和執法隊是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的關鍵,但意識形態必須以意識形態來克服。

「他們有着激進的伊斯蘭教思想體系,我們有福音,」他說。「所以我覺得我們需要呼籲所有人接受基督,用耶穌基督的好消息吸引人。」

今年早些時候,勞格里宣布2017年為「好消息之年」。許多知名基督教領袖簽署了這一宣言,包括葛福臨、傑克·格拉姆、葛安妮·洛茨、克里斯·湯姆林、詹姆斯·杜布森、喬治·伍德、拉塞爾·摩爾、阿爾·莫勒、蘭迪‧奧爾康、陸可鐸等等。

「我所要求的是,如果你簽署了這份文件,要積極尋求機會讓人們接受福音信息,」勞里告訴基督郵報說。 「這可能是從講道到面對面談話的任何事,去尋找這些機會。」

為了幫助促進基督教合一和國家復興,勞格里本周早些時候宣布,他的豐收基督徒團契正式加入了美南浸信會,這是全美最大的教派。

「我知道我們直接追求復興的影響,因為我在上一次美國大復興中接受基督,那經常被稱為『耶穌運動』。那次復興主要來自南加州的各各他教會,我在各各他運動中,在查克·史密斯牧師榜樣的帶領下學習傳講福音和教導神的話語,」勞格里在給基督郵報的聲明中寫道。

「從那時起,我把生命投入到各各他的教會團契中,並與幾乎所有其他教派的無數基督徒一起工作。我會繼續這樣做,我也期待着繼續在我們之間建立橋樑。我也非常欽佩美南浸信會的傳教和救援事工,這每天以重要的方式觸動我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