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生活 |
智能手機導致心理健康危機 家長要為孩子立界限

智能手機導致心理健康危機 家長要為孩子立界限

一家知名心理學刊物報道,高科技的廣泛使用給美國年輕人帶來心理健康危機。但是如果家庭有意減少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使用,並一起慶祝人生的話,這一危機是可以避免的。

調查顯示,約有一半的青少年——這一代人被稱為Z世代或i一代——沉迷於手機,《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7月23日發表的文章解釋說。

這篇文章的作者格倫·蓋海爾(Glenn Geher)最近和自己的一名學生進行調查,他在這次調查中訪問了200名學生。令人吃驚的是,他們中59%的人稱被診斷患有某種程度的心理障礙,他說。蓋海爾是紐約州立大學新帕爾茲分校 (SUNY-New Paltz)心理學系主任,他指出該校校園輔導中心與全美多家中心一樣,「絕對始終爆滿」。

他認為,這部分是由科技造成的:手機上進行的交流通常都是卑劣且具傷害性的,手機確實會令人上癮,科技讓孩子遠離戶外活動,所以這一切都讓問題更加複雜。

「在社會心理學文獻中發現的標準是,當人們的身份被掩蓋起來——他們匿名時,人們相對進行的是反社交行為,」蓋海爾說,並補充到這在網上多麼容易做到。

丹尼·韋爾塔(Danny Huerta),持證臨床社會工作者,愛家協會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斯普林斯市育兒與青少年副主席,他告訴基督郵報,社交媒體和科技在大腦中激發反饋迴路。他呼籲家長建立那種希望孩子們效仿的健康科技使用習慣。

韋爾塔說:如此頻繁地使用科技,「我們在尋求真實性,我們的大腦並不會把網上的東西看做真實,人類靈魂深處有着許多比較」。他補充說,這種不斷的精神比較「造成抑鬱、焦慮、壓力」。

女孩更有可能會沉迷於像Instagram、臉書和推特等社交媒體,男兒則更可能會沉迷於網絡遊戲,通常是因為從中而來的權力感,他繼續解釋說。

但所有這些事情都無法令人滿意地取代人際關係。權力、身份,甚至友誼——可能隨着一次點擊而失去——社交媒體和科技讓我們扭曲對現實的認知,並造成心理健康崩潰不斷攀升。

「人們發布最亮點,最美好的生活,最有趣的事,最出眾的東西。大腦難以處理,因為我們的生活並不全是亮點。有許多瑣碎,但那沒關係,」韋爾塔說。

「我們很難接受這一點,因為我們覺得我們應該[總是積極向上]。」

他補充說,再加上生活節奏,睡眠不足,人們經常吃飯的方式,他們總是在使用科技,毫不奇怪心理健康崩潰會大規模發生。

韋爾塔認為,家長必須找到一種平衡,限制兒童對科技的使用,他告訴基督郵報,在自己的家裡,孩子知道使用他或妻子的手機是一種「特權」,而不是「權利」。

「他們越多依賴網上的世界,他們就越會發現真實的世界有點無聊,」他說,並強調考慮到科技如此快速的變化,這一點尤為重要。

「事實是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近在咫尺,蘋果、谷歌和每個人都在為此努力工作,因為那是下一次賺錢的機器,我們必須要做家長,我認為,讓孩子能夠思考並理解為什麼要設立界限。」

他建議一家人緊緊抓住手機偷走的東西:聯繫與團結,家人每周的慶祝活動。

「如果家庭關注團結而不是娛樂,那麼當你不斷這樣做的時候,就真的會帶來成就感。」

當一家人努力為一些事情慶祝時,即使沒有什麼具體要慶祝的,如果沒有什麼別的,那麼就一起生活,他們會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他的話與科學發現相一致,科學記錄了科技對關係的腐蝕作用。

2016年,英國著名作家休·帕嫚(Sue Palmer)在2006年出版的書籍《有毒的童年:現代世界如何傷害孩子及我們要怎麼做》(Toxic Childhood: How the Modern World is Damaging Our Children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更新中解釋說,21世紀初,許多書都是關於人類的幸福,這都證實了大量科學研究所表明的:幸福並不是來自擁有更多金錢,而是來自於與朋友家人以及當地社群中成功的人際關係。

「這個發現,當然,違背全球企業的利益。為了增加財富和權力,他們需要我們相信,走向幸福的真正途徑是透過購物。因此,藉助市場營銷的驅動力,透過無所不在的屏幕傳遞『完美的』生活方式,讓給我們依據外貌、財產和物質財富的其他指標來判斷對方的價值。」

「透過讓我們脫離社群和家庭,吸引每個男男女女和孩子的個性化虛擬現實,廣告商可以在此利用他們特定的心理脆弱點,在市場創造條件銷售更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