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真正在乎窮人?
如果你稍微觀察一下我們周圍的文化,你可能會認為進步人士是極富有同情心的,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的政治家在經濟問題、赤字、稅收減稅、權利等上面互相扯皮,大部分爭論最終都歸結到與照顧窮人有關的問題上。
幾年前,我採訪了阿瑟·布魯克斯博士(Dr. Arthur Brooks),他是美國企業家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的總裁以及《Who Really Cares》的一書作者,他曾花費多年時間研究了慈善捐贈方面的問題。
他告訴我,對於「你有多慷慨?」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一個問題則比其他任何答案都更好,那就是:「你多久去一次教堂?」相比其他考慮的因素,信仰在我們決定是否要幫助他人時所產生的影響更大。
布魯克斯博士補充說:」想象一下有兩類人:一類是世俗的,擁有社會主義的觀點,認為幫助別人是政府的工作;而另一類是有信仰的人,認為幫助別人是他們自己要做的,與建議政府去幫助他人的人截然相反。你會發現第二類人會比第一類人多拿出2倍的錢,並且每年平均會向慈善機構捐款100次,其中50次很明確不是因為宗教的原因。」
在我們這個社會,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在基督教與幫助窮人之間的強有力的聯繫。
耶穌告訴他的門徒,當他們給飢餓的人食物或者給赤身露體的人衣服的時候,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就是做在主身上了。在耶穌基督的那個時代,撒瑪利亞人是「混血兒」,因此他們被以色列同胞所憎惡。然而耶穌卻給我們講了一個在這些「混血兒」中的一個富有同情心的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今天,我們常常用「好撒瑪利亞人「來代表好行善的人。耶穌在路加福音10章中所講的這個好心的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就是來幫助釋放出慈善的力量。
今天很多人與耶穌和教會本身沒有什麼關係,然而他們卻擁有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理想,那就是「愛人如己」,努力地去幫助困苦的人。
我個人認為,我更相信要去禱告「我們在天上的父」,而不是在華盛頓的(政府)。
今天,很多政客都在推進對慈善捐助稅收優惠的遏制政策,我想這是個悲劇,當越來越多的窮人需要得到幫助,而教會和教會機構也能夠去幫助的時候,社會精英階層卻想要將它斷掉。
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政府政策趨向於製造出更多的窮人,因為他們懲罰正常健康的家庭,資助非婚出的子女,這樣將會出現更多的窮人。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指出,你有98%的機會避免貧窮,只要你做三件事:首先高中畢業,其次找一個全職工作,最後在你有孩子之前結婚。這樣做之後還是很窮的人,比例只有2%。
正如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的羅伯特·芮克特(Robert Rector)說的那樣:婚姻最終是單身的人與貧困鬥爭的最大武器,然而美國政府現在對扶貧計劃卻漸漸地破壞了家庭,非但沒有解決貧困的問題,社會的病情還加重了。憤世嫉俗者說這是有預謀的,因為這樣可以讓精英們保住他們的政治權利。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這將意味着數以萬計的美國人陷入了永久的貧困循環,而只有幾個政客過的很舒服,這樣他們就可以來統治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就製造了一個美國版的「動物莊園」。
不管這是否真實,幾十年的數據已經表明政府的扶貧計劃讓窮人長時間地處於貧困中,比如,資助私生子,這是導致貧困的最大原因。
正如參議員吉姆·德銘特(Jim DeMint)(即將成為美國傳統基金會總裁)在訪問中告訴我說:「每次我帶着東西去華盛頓,我們都製造了不正當的獎勵措施。我們試圖幫助未婚出生的孩子,我們做到了,現在,我們國家的這些人從過去的7%或則8%增長到了現在的40%。這和政府的不正當激勵措施有直接的關係。
我們只能說,華盛頓很愛窮人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但套用林肯的話就是這樣,因為他們製造了很多這樣的人。
與此同時,在聖誕季期間,為那些有需要的人準備的救世軍的暖壺、各種各樣的玩具,天使樹項目以及撒瑪利亞救援會的鞋盒等,都是對我們非常好的提醒。如果我們能幫助周圍處於掙扎中的人們,那是一種多麼美好的感覺。無論在什麼時候,主說的都是對的:施比受的確更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