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100篇教導我們如何行出真正的感恩
我們一直在研讀詩篇第100篇,思考信耶穌的人在反思主呼召向他感恩時,需要理解的五個關鍵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宣告感恩。第二個是實踐感恩。
請注意第2節:「你們當樂意事奉耶和華,當來向他歌唱!」然後在第4節末尾:「當感謝他,稱頌他的名。」儘管在我們的翻譯中可能不太明顯,但這兩個陳述背後都有正式的宗教侍奉理念。這就是為什麼新國際版本(NIV)第2節字面翻譯為「當樂意崇拜耶和華」,以認識到侍奉背後的正式崇拜。表達感謝同樣具有正式感恩宣告的意思,這兩個詞共同指向感恩的祭品。這個理念是真心感恩的人在對得勝君王崇拜中實踐的宗教儀式。
當我們思考這一點時,新約信徒當然不再獻祭,因為耶穌是一次為所有人最後、完美的犧牲。獻上其他帶血祭品,或者重新採用摩西律法中命令的祭品,都會對基督的寶血構成侮辱。但新約中有很多關於我們侍奉行為如何反映感恩的內容。例如,在希伯來書13:15-16中,我們讀到:「我們應當靠着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神」考慮到希伯來書一直是反對摩西律法的長篇大論,因為基督帶着一個更好的約、更好的祭司職任、更好的一切來了!因此,作者立即澄清了他所說以頌讚為神獻祭的含義:「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神所喜悅的。」
在這裡,我們看到新約信徒向神獻上感恩的祭品。這發生在團體中,因為我們不能在沒有其他人的情況下行善,我們需要一個受益於我們善行和分享的弟兄或姊妹。新約信徒的感恩祭品不是公羊、公牛、山羊或穀物祭品,而是在聖約團體中大聲感謝上帝的嘴唇,以及通過慷慨捐獻表達感激的人生。這就是感恩的實踐:感激以言語和行為的方式反映出來。
詩篇第100篇中包含的第三個原則是感恩的地方。
這是非常迷人的。再次注意第2節:「你們當樂意事奉耶和華,當來向他歌唱!」而與之相對應的是第4節:「當稱謝進入他的門,當讚美進入他的院」這是一個強有力的真理。簡而言之,感恩的地方就是在上帝的面前——在他的同在中。
當詩人在第2節說:「當來向他歌唱」,毫無疑問他是在想象聖殿。這就是為什麼在對應的地方,他提到上帝的門和上帝的院,這清楚地指的是以色列的聖殿崇拜。至少有兩個原因很重要。首先,要記得在第1節的呼召是向全地的所有國度發出的。上帝呼召所有國度來到他的殿中敬拜他,感謝他,並讚美他,榮耀他,頌揚他。
其次,我們在舊約中面對了一個直到基督降世才能完全理解的謎。外邦人如何能進入耶和華殿的門和院子來敬拜他呢?他們不是被視為不潔、局外之人嗎?然而在這裡,我們看到上帝呼召全地來到他的殿,進入他的面前,踏入只有聖潔之人才能進入的地方,以讚美和感謝他。
再次,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它提醒我們,當我們感謝上帝時,我們是在他的面前這麼做。上帝並不遙遠,在異次元的世界,遙遠的地方,從遠處注視我們感謝他。完全不是!相反,當我們聚集在一起敬拜並感謝他,當我們抽出時間表達對上帝的感激之情時,我們是在他的同在中,置身於他的面前。主在近旁。他聽見我們,他與我們同在。感謝上帝是與活着的神進行的一次聖潔、個人的交流。這是在上帝面前一段歡樂、充滿歌聲、讚美和感恩的時光。
這引出了與聖殿有關的問題。我們這些不潔的罪人如何能夠以令他悅納的方式進到上帝面前呢?特別是我們這些外邦人,如何能夠進入上帝的院子和他的門呢?當約翰寫他的福音書時,耶路撒冷的聖殿已不復存在,根據約翰所寫,似乎在許多人心中,沒有了聖殿的崇拜成了一個問題,不論在教會內外都是如此。這在約翰福音第4章中耶穌與撒馬利亞婦人的討論中出現,耶穌宣布將來崇拜將不再發生在撒馬利亞或耶路撒冷,而是在心靈和誠實中拜他,幾乎好像心靈和誠實是地理位置。
在稍前的約翰福音第2章中,耶穌告訴猶太人,如果他們拆毀聖殿,他將在三天內重新建立它。猶太人難以置信,因為建造聖殿花了46年,但約翰在約翰福音2:21中指出:「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門徒花了一些時間才理解這一點。「所以到他從死里復活以後,門徒就想起他說過這話,便信了聖經和耶穌所說的。」他們直到復活後才明白。耶穌基本上是在說:「你們試圖通過進入建築物以來到上帝的面前。通往上帝面前的真正道路是我。如果你想進入上帝的門,如果你想進入他的院子,如果你想來到他面前,我是唯一道路。」
因此,感恩的地方是在上帝的面前,不是通過身處某個地理位置,而是通過身在基督中。這就是保羅在以弗所書2:18中所寫的:「因為我們兩下(猶太人和外邦人)藉着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
如果我們在基督里,我們感謝上帝的方式不是遠離他,而是在他在場的情況下,置身他的面前。通過耶穌,我們擁有通往上帝面前、進入至聖所的權柄,而且不僅如此,上帝在這篇詩篇中呼召我們進入那裡感謝他,這是何等榮耀的真理啊。
Robb Brunansky博士是亞利桑那州格倫代爾沙漠山聖經教會(Desert Hills Bible Church )的教導牧師。 歡迎在 Twitter (@RobbBrunansky)關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