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成為世上的鹽
在著名的登山寶訓里,耶穌對他的門徒們(也拓展到他今天的信徒們)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馬太福音5章13節;他在這段之後說我們要成為世上的光。)
但是,成為世上的鹽究竟意味着什麼?失了味又意味着什麼?
許多新約學者解釋說,在沒有冰箱的古代世界,鹽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保存食物以防腐。
將這一點應用到主的話語上,一種注釋解釋說:
「耶穌的跟隨者是人類的拯救元素……他們有一種保存的力量,可以抵制腐爛和衰敗……就像鹽可以防止食物變質一樣,門徒們也要防止道德敗壞。門徒的存在推遲了世界敗壞和隨之而來的審判。」
還有人強調「鹽能改善食物的味道,」因此,「門徒要改善他們所處社會的質量。」
還有人指出:「既要保存又要調味……門徒們使世界更純淨,使它成為更好的生活場所。」(夏季語言學研究所: 登山寶訓注釋性摘要SIL: An Exegetical Summary of The Sermon on the Mount;我已經刪除了這段話中的注釋性參考資料)。
可以說,我們成為世上之鹽的呼召絕非微不足道。我們受召「防止道德的敗壞……提高人的素質……改善他們所處社會的質量……[使]地球更純潔,使它成為更好的生活場所。」事關重大!
把我們從這個世界中帶走,那麼腐敗、墮落、頹廢和瘋狂只會增加。把我們帶出世界,一切都會分崩離析。
但這隻適用於我們自己真的是鹽,真與世界不同的生活(在道德和精神方面),真是作為社會的道德良知發揮作用。
正如卡森(D. A. Carson)在他的EBC馬太福音評論中所指出的:
「關鍵在於,如果耶穌的門徒要通過遵守天國的規範在這個世界上充當防腐劑,如果他們受召在一個道德標準低下、不斷變化或根本不存在的世界上充當道德消毒劑……他們只有在自己保持美德的情況下才能履行這一職能'。」(引自塔斯克R. V. Tasker的話)。
而這確實是問題關鍵所在。如果我們自己是壞的,我們就不能修復其他東西。如果我們自己腐敗了,我們就不能防止腐敗蔓延。如果我們自己失去了鹹味,我們就不能發揮鹽的作用。
諷刺的是,無論咸或者不咸,鹽看起來還是一樣的,這意味着我們可以通過外表來欺騙自己。外表上,我們可能看起來很好。但我們的靈魂是什麼狀態?我們的生活質量是什麼?我們的婚姻和家庭的健康狀況如何?我們更像誰呢,是世界還是主?
事實是,在過去的一代人以上的時間裡,與其說我們通過把光照進黑暗的地方,通過以善勝惡,通過贏得失喪的人和讓人做門徒,通過把自己從社會的罪惡和污染中分離出來以求改變世界,不如說是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
感謝上帝,感謝那些燃燒發光並保留鹽味的人。但是有太多人沒有,這有助於解釋我們國家的現狀。因此,正如「政治是文化的下游」,在一個基督教信仰應該占主導地位的國家,文化是教會的下游。
這意味着,如果你回溯社會的道德和精神衰退,你會發現大部分都是從我們這些信奉耶穌的人開始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被嘲笑、譏諷、詆毀,甚至被忽視。這並不是因為我們因信仰而受到迫害,是因為我們失去了鹹味而被 「被人踐踏了」(耶穌原話)。
當然,耶穌在這裡只是提出一個屬靈的觀點,而不是討論鹽的品質。(SIL的注釋指出:「古代不純的和高度摻雜的鹽可能會失去鹹味,因為氯化鈉在潮濕的天氣中會浸出或溶解,只留下無味的晶體,不再有鹽的味道」。否則,一般來說,鹽不會失去其味道。)
但是,如果鹽會失了味(從屬靈上講當然是這樣),我們該如何理解主的問題:「怎能叫它再咸呢?」
從自然角度來說,無藥可救。失去鹹味的鹽根本就沒有任何用途。
感謝主,整本聖經都呼籲迷途信徒在悔改中回到上帝身邊,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主自己就會寬恕、恢復和更新。
「神啊,讓我們再次成為鹽吧!」美國的命運取決於此。
邁克爾·布朗(Michael Brown)擁有紐約大學近東語言和文學博士學位,在多個神學院擔任教授。他著有25本書,並且主持一個全國性的每日廣播脫口秀《Line of F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