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當耶穌未能治癒

當耶穌未能治癒

這是耶穌生平中的一個事件,令一些頂尖神學家感到困惑,聳肩坦承他們不清楚發生了什麼。

例如,亨德里克森和基斯特馬克(Hendriksen & Kistemaker)編寫的《貝克新約注釋系列》(Baker’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series,公認最好的注經書之一)提到,這件事發生的原因「尚未向我們揭示」。《聖經解經者注釋》(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另一部優秀的作品——基本上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約翰·加爾文認為,耶穌之所以這樣做,「……很可能是為了證明他在行事方式上擁有完全的自由,並不局限於某種固定的規則,因此可以採用多種方式行使他的能力。」

那麼,我在說福音書中的哪一段呢?你可以在馬可福音8:22-26中讀到這段經歷。研讀完這段經文後,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耶穌第一次沒能完全治癒在伯賽大被帶到他面前的那個盲人?

這確實讓人撓頭。

一些現代的信仰治療者用這個例子來為他們的失敗辯解,並讓人多次回到他們面前接受治療。還有一些人引用這一點來質疑神人耶穌身上有多少「神性」。

讓我們看看發生了什麼,並試圖弄清楚。

你到底有多「盲」呢?

這段有疑問的經文是這樣的:

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耶穌拉着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問他說:「你看見什麼了?」他就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隨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復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了。耶穌打發他回家,說:「連這村子你也不要進去。」 (馬可福音 8:22-26)

你不得不承認,整件事似乎有些奇怪。

耶穌其他所有的醫治都很徹底並即時。然而,這一次,他為什麼要問這個人醫治是否有效?難道全知的神子不應該知道嗎?

一些解經者認為,瞎子信心微弱,因此需要隨着醫治的進展而增長。例如,英國牧師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在他的釋經中表示,耶穌的神跡需要兩次嘗試,「因為這應該根據患者的信心而定;也許這個人的信心起初很弱,但隨後增強了,因而他的治癒也是如此。」

雖然這是可能的,但請允許我提出一個關於聖經中唯一一次兩階段神跡的不同解釋。

首先請記住,聖經解釋學(即釋經學)的一個部分是考察文本的背景和上下文。聖經作者在聖靈的啟示下,往往會以相互聯繫的方式安排內容,使得一部分經文可以基於之前的內容進行延展或解釋。我認為這裡就是這樣。

在伯賽大的神跡之前的幾節經文中,耶穌責備門徒沒有理解他說的話或他是誰:「你們為什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馬可福音 8:17-18)。

緊接着,出現了一個瞎子的故事,他看不見。這是巧合嗎?我認為不是。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視力」在當時常被用作理解的比喻,而門徒在理解耶穌的身份上一直存在困難。因此,我認為可以合理地得出結論:這段經文中的瞎子與門徒之間存在某種對比。

注意到耶穌首先「領他到村外」,這表明接下來的神跡並不是耶穌用來公開展示其彌賽亞身份的,而是一個針對門徒的私密教學時刻。

開始時,瞎子的狀態與門徒初次遇見基督時的狀態完全相同——兩者都處於盲目狀態,一個是身體上的盲,另一個是屬靈上對耶穌是誰的無知。耶穌的第一次醫治使瞎子進入了「看見」的狀態,這與門徒當時對基督的「看見」狀態相同。

耶穌的第一次「觸摸」使門徒部分地認識到他,但並不完全,就像福音書中多次證明的那樣。像這個部分被醫治的瞎子一樣,他們看到耶穌「好像樹木,並且行走」。

耶穌對瞎子的反常問題——「你看見什麼了?」——完美對應了幾節經文前他對門徒提出的問題:「你們還是不明白嗎?」

最後,正如基督第二次觸摸瞎子完全治癒了他的視力問題,他也將在未來第二次「觸摸」門徒(通過他的復活和聖靈降臨),使他們真正認識他。然後,他們會自信地站在以色列的領袖們面前,領袖們「看出他們原是沒有學問的小民,就希奇,認明他們是跟過耶穌的。」(使徒行傳 4:13)。

當然,在那個時候他們就「看」得非常清楚了。

今天,許多人對耶穌的認識就「好像樹木」,因此飽受恐懼、懷疑、憂慮和其他負面情緒的困擾。如果你是這樣,我鼓勵你重讀福音書,並祈求上帝再次觸摸你,使你真正看見神的兒子是誰。

羅賓·舒馬赫(Robin Schumacher)是一名軟件主管和基督教護教學家,他撰寫過許多護教文章,擁有基督教護教學碩士學位和新約聖經研究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