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聖瓦倫丁是誰?聖經中關於愛的說法是什麼?

文化和聖經中關於愛之改變的思考

聖瓦倫丁是誰?聖經中關於愛的說法是什麼?

去年,消費者在聖瓦倫丁日(情人節)當天花費了274億美元。對一個生平至今有爭議的聖徒而言,這節日還算不錯。

有一些記載說,聖瓦倫丁(St. Valentine)是位羅馬神父、醫生,在主後270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二世 (Claudius Gothicus)在位時殉道。聖瓦倫丁被埋葬在弗拉尼米亞大道(Via Flaminia),據說教宗儒略一世(Julius I)曾在其墳墓上建造過一間教堂。

還有其他消息源認為聖瓦倫丁是意大利特爾尼(Terni)的主教。他顯然是在羅馬殉道的,遺骸後來被帶回特爾尼。

這些不同版本的記載,都是說的同一個人。

按照傳說,聖瓦倫丁治癒了獄卒的盲女兒,然後在在被處決那天留了張紙條給她,簽名「你的瓦倫丁。」

主後496年,教宗哲拉旭一世 (Pope Gelasius I)以2月14日為紀念日,緬懷聖瓦倫丁的生平和信仰。在今天,聖瓦倫丁被尊為養蜂人、癲癇症患者,當然,還有訂婚情侶並幸福婚姻的主保聖徒。

因聖瓦倫丁而命名的情人日,我們則要歸功於英國詩人傑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在喬叟於1375年前後寫下題為《眾鳥之會(The Parliament of Fowls)》的詩作之前,沒有這節日於浪漫之事相關的記載。在詩中,喬叟將典雅之愛與聖瓦倫丁日關聯起來,在喬叟詩歌獲得廣為流布之前,這傳統並不存在。

最終,這傳統也傳播到了新大陸。作為工業革命產物的工廠製作的卡片,開始在19世紀大行其道。1913年的時候,密蘇里州堪薩斯市的霍爾馬克卡片(Hallmark Cards)公司開始大規模製作情人節卡片。

之後的事情,按照那句俗話說,就史有明文了。

「通往幸福的道路只有一條」

無論我們如何看待聖瓦倫丁及其紀念日,顯而易見的是,愛別人是神對我們的用意所在。

當耶穌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章39節)時,他重複了利未記19章18節以及聖經中層出迭見的教導(參見約翰福音13章34節,羅馬書13章10節,哥林多前書13章,約翰福音4章16節)。

然而,我們主呼召我們愛鄰舍如愛自己一般,我們如何做到呢?

我們不可能給別人沒有的東西,也不可能把別人帶得比我們願意走的更遠。在我能好好愛別人之前,我必須學會好好愛自己。這個決定的關鍵是學會像神看我一樣看自己,這樣我才能像神愛我一樣愛自己。

然而,這樣的自身觀在今天是極其反文化的。

福布斯雜誌上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介紹了「2020年拼命想教給我們的十堂課」 (Ten Lessons The Year 2020 Is Desperately Trying To Teach Us)。作者鼓勵我們給自己恩典,選擇真實,與他人為友,尋求感恩和堅持的生活,選擇你的戰役,從科學和專業知識中學習,在當下,並保持社交聯繫。他還包括這樣一句話:「信仰和希望不可分割」。

然而,除了這一觀點之外,他的建議還敦促我們做一些我們可以做的事情,通過我們個人的主動性和資源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和世界。

這種自力更生的觀點在我們的文化中有着悠久的歷史。蘇格拉底教導我們,「認識自己」是知識的基礎性關鍵——而不是「認識上帝」或「認識神聖的啟示」。從那時到今天,西方文化將自我和自我認識置於我們哲學和心理宇宙的中心。

斯多噶派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主後50-135年)建議我們:「通往幸福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放棄你選擇範圍之外的一切」(《語錄》34.4.39)。他教導說:「心靈的適當工作」是「行使選擇、拒絕、渴望、排斥、準備、目的和同意」(《語錄》4.11.6-7)。

羅馬演說家和悲劇作家塞內卡(Seneca,死於主後65年)認為:「靈魂的偉大在於......除非把暴民認為最理想的東西看成是小事,否則無法脫穎而出」(《道德書信》74.12b-13)。在《皆大歡喜》中,莎士比亞讓他的一個角色宣稱:「全世界都是一個舞台/而所有的男男女女只是演員」。我們的工作是儘可能地扮演好我們的角色,只要我們能做到。

巴拉圭沒有說「明天」的詞

今天,我們可以得到的自力更生的建議是沒有盡頭的。

從年初開始,我就一直在收集提供這種指導的新聞報道。下面是一些例子。

  • 以巴拉圭為榜樣,關注今天的積極因素,巴拉圭沒有表示明天的詞語,被評為全球最積極的國家。
  • 通過確定你所知道的、能夠指明前進方向的「第一原則」來解決問題。
  • 通過對標資源,強調符合自己目標的東西,排除其他一切,從而更有效地學習。
  • 通過製造「摩擦」來打破壞習慣,讓它們變得更不方便,用更健康的獎勵代替錯誤行為提供的獎勵。
  • 尋找更多的方式來笑,因為笑能與他人建立聯繫,產生積極的情緒,導致蓬勃發展,提高生活滿意度。
  • 設定目標,確定新的習慣,在困難時期對自己進行投資。
  • 遏制破壞性的 "自言自語",就像給朋友提建議一樣對自己說話。
  • 面對挑戰時問自己:「如果我不害怕,我會怎麼做?」

一位作家列舉出了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後就不再追逐的東西」:證明別人錯了,幸福,未來,不愛你的人,以及為求成功的「拼搏」。

研究還表明,長壽和生活滿意度的一個重要關鍵是確定一個賦予我們意義和目的的生活理由。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指出:「一個人如果不知道宇宙是什麼,就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一個不知道自己人生目的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也不知道宇宙是什麼」(《沉思錄》8:52)。

都是金玉良言。

然而,正如《紐約客》的這篇文章所指出的那樣,自助指導似乎對我們很多人並不奏效。如今有了大量的自我提升建議,為什麼我們還在努力尋找幸福?

甚至在2020年疫情之前,世界衛生組織就將抑鬱症描述為「全球致殘的主要原因」和「造成全球疾病總體負擔的主要因素」。2017年,美國衛生部(HHS)宣布鴉片類藥物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從1999年到2017年,美國的自殺率增加了33%。

而這還是是加劇了我們的身體、精神和情感上的挑戰已超越言語所能表述的冠狀病毒大流行之前。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看來,學會好好愛自己,並不是我們自己能做到的。

神的話語說出了這簡單而又意味深長的事實:「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我們愛神和鄰舍的方式,也適用於我們愛自己的方式。

換言之,我們越了解神愛我們的深度,我們就越有能力像他看我們一樣看自己,像他愛我們一樣愛自己。

想想這些相互關聯的聖經事實吧:

一:上帝愛你,就像他愛所有活着的人一樣。

聖經中最著名的經文宣告:「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章16節)。神愛你正如他愛摩西、大衛、彼得、約翰、聖奧古斯丁和葛培理一樣。他愛你正如他愛世間最虔誠的傳道人、殉道者一樣。正如奧古斯丁所演:「神愛我們每一個人,仿佛世間只有我們一個。」這事實通往第二個。

二:神愛你正如他愛他的兒子一樣。

約翰福音17章中,耶穌禱告說:「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23節)。「如同」意味着「同等程度」。想想吧:父愛你正如他愛他完美、無罪的兒子一樣。這是因為我們第三個事實。

三:神愛你因為他就是愛。

聖經寫得清楚:神就是愛(約翰一書4章8節)。愛不僅僅是神的感受或舉動——而是描述其根本的本性。在每時每處,神就時愛。他做的一切都由愛驅動。坦白地說:神不可能不愛你。他愛你因為他的品格要求他愛你。他愛你不是因為你值得愛,而是因為他就是愛。這帶來第四個事實。

四:神對你的愛毫不取決於你。

聖經教導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章8節)。從字面意義上說,無論你做什麼都不能讓神愛你更多或更少於他已然對你的愛。

意識到三個「P」

上面這些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絕大多數基督徒都能引用我剛剛引述的這幾條經文。那麼,為什麼我們中有如此多的人難於從神的角度看待我們自己,像神愛我們那樣愛自己呢?

我們生活在一個用三「P」來衡量我們的文化中:財富(possessions)、受歡迎度(popularity)和表現(performance)

  •  一個建立在消費主義經濟基礎上的世俗社會,必然會以財富來定義成功。我們擁有的越多,我們就越有價值。
  • 財產往往會導致受歡迎度。越多越好。
  • 這種受歡迎程度往往是基於我們的表現。越好,越好。

一位心理諮詢師曾經和我分享過這樣一句格言,切中要害:「我不是我認為的那個人。我不是你認為我是誰。我是我認為你認為我是誰。」

我們努力愛自己,部分原因是我們不確定別人是否真正愛我們。而且因為我們知道在我們私下的自我中,我們是多麼的不可愛。

約翰·鮑威爾(John Powell)的名著《Why Am I Afraid To Tell You Who I Am?》有一個深刻而簡單的答案:我怕我說了你會不喜歡我。我們都親身體會到「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3章23節)的事實。我們知道,我們不是我們所希望的人,也不是我們認為神和別人所希望的人。

正因為如此,我們每天都要記住這樣一個事實:神愛我們不是因為我們可愛,而是因為他就是愛。也許退一步講,就能明白這個道理。

神有多愛你?

我有幸帶領過三十多次的聖地考察團。每次,我們都會去耶路撒冷老城東面橄欖山的斜坡上的客西馬尼園。

客西馬尼來自兩個希伯來語單詞,意思是「橄欖壓榨」。在耶穌的時代,這是一個很大的區域。我們的主選擇在這裡為我們而死。

他知道,他將面臨猶太當局的三次非法審判,以及羅馬的三次審判,最終他將被定罪。他將遭受十字架的折磨,這是有史以來最殘酷的處決方式。他那完美無罪的靈魂將承受我們的罪,使他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馬太福音27章46節)。而他願意去死,使我們可以活。

在這個園子裡,耶穌做了決定,要把我們的罪背在十字架上,進入我們的墳墓。在這個園子裡,他的父親選擇了把他的愛子送上十字架,讓他在那裡痛苦地掙扎,用他無罪的靈魂來承擔我們的罪。

為了說明他們的選擇:故事講的是有一天,吊橋工程師帶着他的小兒子來工作。他向兒子展示了他是如何拉動槓桿,將吊橋升起,讓船隻可以從吊橋下通過,然後將吊橋降下,讓火車可以從吊橋上通過。

工程師聽到有船駛來的氣笛聲,便操縱操縱杆抬起吊橋。當船駛過升起的橋時,他發現兒子不在身邊。從窗外望去,他發現他的小男孩正在齒輪上攀爬玩耍。

他開始出去接他時,聽到了刺耳的火車駛來的汽笛聲。必須降橋,立即降橋。

那一刻,他意識到:如果他救出兒子,火車上的乘客就會墜落而死。如果他把橋降下來,乘客會活下來,但他的兒子會被壓死。這是最可怕的兩難選擇。

父親拉動了槓桿。

這就是你天父派他的兒子為你而死時為你所做的事。

請不要再懷疑上帝是否愛你。

此文源自吉姆·丹尼遜博士(Jim Denison)的每日文化評論(www.denisonforu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