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對當總統還重要嗎?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基督郵報或其編輯的意見。)
在大選之前,52%的美國人說希拉里·克林頓並沒有太強的道德品質,還有多達66%的人是這麼說特朗普的。然而,出口民調錶明,81%的「白人福音派」和58%的「新教/其他教派基督徒」以及52%的天主教徒投票給了特朗普,71%的猶太裔選民、45%天主教徒和39%的「新教/其他教派基督徒」投票給了克林頓。
在權力交接過渡的幾個月中,選民們對品德問題的擔憂應驗了:國務卿克林頓使用了私人的電子郵件服務器,按照國務院調查者的說法:「並不符合國務院的政策……以及聯邦檔案操作規範。」更糟糕的是,她指使雇員刪除被取證的電子郵件證據。對特朗普總統來說,我們知道他有過相當數量,嗯嗯,相當差勁的僱傭和解僱經歷,同時擁有「492項虛假或誤導性的說辭」。現在,他的內閣正面臨極大的醜聞、國會調查、獨立檢察官質詢,甚至有人已經提出彈劾的建議了。
這些數據和事實帶來了幾個問題:品德還重要嗎?我們是否生活在一個「後品德」時代的美國?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基督徒們該怎麼辦?
反思
「品德(character)」這詞是說「每個個人所擁有的道德品質」,其詞源是希臘語kharakter:一個「被鐫刻的記號」,是「靈魂的標誌或印記」。
當然,唯有神能看到人的內心。所以,評估別人的品德是一件棘手的任務。然而,箴言書27章給出了一些指導「水中照臉,彼此相符;人與人,心也相對。」換言之:要明白某人的心、知道此人品德如何,就要看他如何生活。
這就是1992年時當州長比爾·克林頓參與總統競選活動中,有許多信仰的人向他們的同胞們提出的要求。當時,許多基督徒擔心候選人克林頓的品德缺陷會給克林頓總統自己和國家帶來麻煩。
結果證實他們是對的。到了1990年代後期,在克林頓總統與實習生的緋聞曝光,然後他作偽證、妨礙司法試圖掩蓋真相之後,華盛頓就被政治醜聞和憲法危機籠罩。聯邦政府的三個分支都被停擺所困擾。美國外交政策和安全決策疑雲密布。在家裡,孩子們被迫太快早熟——家長們被迫過多談論不該談論的事情,太快了——晚間新聞變成了成人限制級節目。正如許多人警告過那樣,白宮並沒有改變克林頓總統的品德,國家也未對他的品德缺陷免疫。
然而2016年的出口民調依然表明在基督徒選民中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是如何發生的呢?為何發生?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實用主義式的投票。邁克爾·戈爾森(Michael Gerson)曾擔任過小布什總統的演講詞撰稿人,他的結論是許多基督徒「感受到來自法學院自由主義對他們體制的真實敵意」,這敵意在奧巴馬總統和克林頓國務卿的一系列做法中有所體現。
戈爾森也許說對了一部分。在8年以鐵腕政策要求基督徒僱主無視自己的良心,政府下狠手剝奪宗教自由,重新定義婚姻和跨性別衛生間之後——還要許願這一切會加速——許多虔誠的人肯定會選擇做些什麼,他們會做一切讓這個國家從滑坡上扭轉過來的事情。所以,他們捏着鼻子投票給有着重大缺陷的候選人。
這可以理解、情有可原。然而,實用主義也會帶來自身的滑坡。每次我們認同這個什麼事或者將那個什麼事合理化,降低我們的標準,被候選人的行為所嚇倒然後卻告訴自己「沒有誰是完美的」,緊盯不放一個候選人的道德瑕疵,卻對其餘候選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些做法都讓我們繼續在重要因素排行榜上降低品德的排位。
朋友與敵人
事實就是品德永遠很重要——無論我們對自己說什麼。
這麼想吧:即便我們中間最不願判斷是非區直,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們培養出美好的品德。所以,他們要求孩子們努力工作學習、做出好的選擇,從壞的選擇中汲取教訓,信守承諾,承認錯誤,以尊嚴和尊重對待他人。
即便我們中間最不願判斷是非區直,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都想要自己孩子的老師、教練、保姆和朋友擁有良好的品德,因為品德會從一個人傳播給另一個人。「靈魂的印記」難以磨滅。
即便我們中間最不願判斷是非區直,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都想要他們的醫生、鄰居、會計和修車工有好的品德,因為如若這些人沒有好的品德,那就會帶來傷害。
因為上述所有原因,還有幾個其他的原因,品德在我們選舉的領域依然重要。
總統的品德為年輕人設立榜樣。如果總統——美國最知名的人——是個不虔誠、愛說謊、不仁慈或鮮廉寡恥的人,那向孩子們傳遞的信息就會與我們想要教孩子們的內容大相徑庭。我們需要領袖是有品德的人,因為非其如此,那就會對品德尚未定型的人產生腐蝕作用。
此外,我們所選舉的人所反映的乃是我們自己。總統的品德能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展示美國的品德。如果總統有重大、顯著的品德缺陷,盟國也許會擔心他是否信守承諾,敵人則會利用他的品德缺陷以贏得上風。
最終,美國總統的品德會以其他領袖的所不能的方式來影響我們和我們的世界。我們在這裡並不是說什麼加拿大總理或沃爾瑪總裁。考慮到美國的影響力、角色和資源,美國總統每天都在創造歷史,行使巨大的政治、軍事和監管力量,影響數十億人的生命。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因為總統被賦予了如此大的權力,因為他們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是要尋找最不壞的決策,因為我們信任他們「佩劍」——他們必須擁有良好的品德。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箴言書16章告訴我們「國位」——權力的寶座——「靠公義堅立」。箴言書29章還說「義人執政,人民就喜樂。」(呂振中譯本聖經,箴言29章2節)
基礎
政治的紛紛擾擾足以讓我們把腳上的塵土抖落,從世界離開。但如果神想要的不是這樣呢?如果他想要我們在一個後品德的世界裡成為「基督的使者」呢?
我們是生活在如此世界的第一代人。
大衛王同樣有品德上問題,但也一顆追尋神的心,他曾問到:「根基若毀壞,」——當我們建立自身文化不再被看重——「義人還能做什麼呢?」
在聖靈啟示下,大衛的回答清晰明了而又安慰人心:要記住神依然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王並不在華盛頓——要記住「他喜愛公義。」
還有描述品德的另一個詞。創世記曾描述了一個世界曾「敗壞」的時代。然而挪亞出淤泥不染。「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他擁有良好的品德。當周圍一切如此不堪,挪亞又如何獨善其身呢?「挪亞與神同行。」明白很簡單,但做起來很難,尤其當我們周圍的世界一團糟的時候。但挪亞做到了——與神同行,我們也能做到。
亞伯拉罕周圍的文化也是不屬神的。但神在與亞伯拉罕的對話中表明,他將為僅僅十個義人就拯救一座汲汲於作惡的城市。為什麼?也許是因為他知道只需要通過一個擁有美德的人,他就能改變世界。這就是他通過亞伯拉罕做的事情。
摩西也受召成為面對法老的天國使者。神選擇他因為他「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這會讓一切有所不同。神通過摩西說話,用那句在今天的世界上也會被視作瘋話的「不可隨眾行惡」來挑戰他的民,讓他們在世界上興起。
許多年之後,又有一個神的孩子接受了這些話語。末底改並未隨眾行惡,他為他的民求情,用這段在今天依然能觸及我們內心的話語說服了以斯帖:「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希律王自私到鬼迷心竅,在瘋狂中殺害了許多嬰兒,只是為了消除對自己權力的威脅。但神有更好的計劃,他使用馬利亞(「在婦女中是有福」)以及約瑟(「義人」)來執行那些計劃。馬利亞和約瑟確實是將福音帶到世界上,那個時代不像我們這個品德似乎無足輕重的時代。
這些英雄中的每一位都要面對政治-文化-政府對自己信仰的挑戰。其中沒有任何一個在世界面前退縮,也沒有誰向世界投降。
光
當我們努力效法他們的榜樣,還有一件必須做的事情。
當約翰·亞當斯總統搬進白宮的時候,他做了這樣一個禱告:「願在這屋檐之下進行統治的只有誠實與智慧人。」他寫到。同樣,保羅也要求信徒為「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奉上「懇求、禱告、代求」。
這些人都明白,我們的領袖需要我們的禱告。神以奧妙的方式,用代禱來幫助那些有所需求的人——用新的光芒來幫住我們看到那些有需求的人。這在今天似乎尤其重要。
(翻譯: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