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陳恩藩答問:致教會的信

陳恩藩答問:致教會的信

陳恩藩(Francis Chan)所著Letters to the Church(暫譯為《致教會的信》)將於2018年9月上市。

問:你看美國教會未來如何? 

答:這本書寫作於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光之一。我不記得以前有沒有這樣為事工、教會未來高興過。我從來沒有像這樣宣告:「復興正來臨!」但現在就是這個感覺。

整個國度,處處有星火燎原的苗頭,其中一些確實是不太常見的批評,不過呢,真心熱愛教會的人、教會的真僕人們的確太優秀了。我為美國教會中消費者心態的消失這種可能性而激動。我夢想這能在我有生之年發生,激動到願意為此放棄殘生。我覺得我們所有人的起點都在於提問、禱告並應對這個問題:神想要他的教會如何?這問題能改變一切。

問:你的書迷們也許沒意識到,你正進行新一階段的事工和植堂工作。進展如何?

 答:一切都很棒。有完美的教會嗎?沒有——我們都是人。但我覺得我們正要達成一些事情。

儘管我也相信,我已經愛耶穌很多年了,但現在覺得完全不一樣,我很喜歡這感覺。我人生這階段最奇特的部分就在於,我與神的親近直接將我與教會緊密聯繫起來。對我而言這很不尋常,因為多少年了,我都覺得自己只有在人群之外、孤身獨處的禱告室內時才是與神親近。

這是我人生頭一遭,真正在與我教會家人們一同禱告的時候覺得自己是與神更親近了!感覺就是我能感受到神在房間裡與我們真正同在。這讓我想要和他們所有人都停留在房間裡,因為我想要儘可能地靠近耶穌。有那麼一次,原本一小時的教導學習時間自發變成了13個小時的禱告!我們如此享受神的同在,甚至沒人打算離開!

與滿滿一屋真正愛神之人同時經歷神的存在,這體驗太棒了。

問:你的新書《致教會的信》反思了美國福音派教會的狀態——也包括了從你自己錯誤中學到的教訓。

 答:是的。神以恩典向我展現了我自己在基石(Cornerstone)教會時所結出的好果子,也向我展示了我自己早年犯的一些根本性錯誤。我想要幫助他人,別重蹈我的覆轍。我現在意識到,我當時所建立的教會,其設計是圍繞着我想要在教會達成的那些東西。

坦白說,寫作這本書時候,我很掙扎,因為教會是一個很神聖的題目。我並不總是這麼對待教會的。有那麼一些年,我曾「不擇手段」攫取人們的注意力。我和幾百萬美國人一樣,說的太快、對自己的觀點太過肯定。過去幾年裡,我有很多時間在神面前痛哭,為自己的傲慢而懺悔。在啟動第一個教會後25年,我問我自己:「誰在乎陳恩藩想要什麼呢?」至於教會應該如何,還有什麼比我的意見更無足輕重的事情嗎?相比我想要創造哪個類型的教會,還有什麼更無關緊要的事情嗎?

好消息是,依靠神的恩典,我們中有一些人現在就看到了自己的過錯,正訓練自己把神的渴望放在第一位。聖經是我們的起點,而非意願或傳統。與其思考我們要如何享受或者問別人想要什麼,我們還是問個簡單的問題吧:如何才能最取悅神呢?

問:你熱情洋溢地寫了神對他教會的渴望。30年的事工生涯是否改變了你的急迫感呢?

 答:是的,我相信是這樣。30年事工生涯中,我見得太多,經歷了太多。我最近剛剛當上了爺爺。(在這裡說這個好像很奇怪哦。)年紀越大,我越意識到自己已臨近終點。沒有時間去關心自己想要教會怎麼樣了。沒有時間去擔心其他人在教會中尋求什麼了。

通常情況下,當我在一個會議上發言,總會有一個倒計時時鐘來告訴我還能在講台上停留多久。有時候我就設想那是我人生的倒計時。我想象自己站在神前,與他面對面,而時間越來越少,我想要說出神要我說的一切。如果真是人之將亡,那我很少會在乎別人抱怨什麼了。

我現在也這麼想的。如果我知道自己在寫完這本書之後就要離世,那我會寫什麼呢?即便活得更久一些,啟示錄里的警告也非常真切,我們需要嚴肅對待。一次又一次,神的信息就是要悔改、改邪歸正。悔改、改邪歸正。

耶穌正要再臨。我們應該對永恆的事情更有緊迫感。我想要從這個視角來寫作這本書。

問:你指出使徒行傳4章里有一個能改造美國眾教會的模式。為我們介紹一下吧。

 答:是的,早期教會有一個明確模式普遍存在。

神存在於他的話語中:當我們閱讀,我們就遇到神,並讓別人做同樣的事情。

神存在於團契中:當我們共同傳道,人們就看到了神。

神存在與聖餐中:當我們一起掰餅,我們就是在宣揚耶穌的犧牲。

當我們禱告時,神存在:當我們跪着哭喊,我們會看到神的作為。

這模式很簡單,在今天和在使徒行傳的時代一樣充滿能力。

我們的工作就是向人們展示神。神存在於他的話語中,存在於團契、聖餐和禱告中。與其創造我們自己的賽前動員會,我們的呼召是簡單的,那就是展示神,然後看着神將人吸引到他自己面前。如果他們對神不感興趣,我們要是用別的手段來試圖吸引他們,那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在做什麼呢?我們必須接受的事實就是並非每個人都對神感興趣。我們需要的只是確保自己所展示呈現的乃是真正的神。否則的話,我們所冒風險就是讓那些出席我們禮拜的人僅僅是愛上我們自己。

問:這模式今天有用嗎?

答:你的意思是,會有人在禮拜日去教會嗎?我們被問這問題太多次了,但這是個錯誤的問題。其實保羅告訴提摩太的是教導正確的教義並沒有「用」,事實上反而會讓人遠離(提摩太後書4章1-5節)。然而,他所受的命令是傳揚真理,因為這才是神想要的!記住,這不在於我喜歡什麼,別人喜歡什麼,或者有什麼「用」。教會是為神而建的。

話雖如此,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有所驚訝。我們也許會發現,人們確實被吸引到一個獻身於神之存在的團體。歸根結底,在中國,這足以吸引1億人參加地下教會。這是神等着一群人來丟掉一切他們覺得會有用的東西,然後將自己獻身於神的命令。

問:你走訪了一些在中國和其他受迫害地區的教會。他們教會的經歷與我們有何不同?

 答:我回想起了幾年前和女兒一起在中國參加地下教會聚會的情形。年輕人熱忱地禱告,祈求神將他們派遣到最危險的地方。他們真心希望成為殉道者!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情形。我依然無法忘卻這教會所展現出這種對耶穌的無畏熱忱。

當他們分享受逼迫的經歷時,我很驚奇,想要聽到更多故事。過了一會,他們問我為何如此着迷。我告訴他們,美國的教會完全不是這樣。我沒辦法告訴你,當自己想要向他們解釋人們每周一次在教堂出席90分鐘禮拜的情形時,我有多尷尬,而那就是我們所謂的「教會。」我告訴他們,如果有人發現了更好的教導、更激動人心的音樂或者為孩子找到更好的成長課程時,就會更換教會。

當我描述美國的教會生活時,他們開始笑了。不是小聲微笑——而是哄堂大笑。我覺得自己像個脫口秀藝人,但我是如實描述自己所經歷的美國教會。他們覺得可笑之處就在於我們和他們閱讀同樣的聖經,卻創造出如此不同的東西來。

印度也如此。多年前,我一個來自印度的朋友開車送我去達拉斯的一個演講聚會活動。在聽到音樂、看到燈光時,他說:「你們美國人真有趣。沒有優秀的講者或樂隊,你們就不來了。在印度,人們激動是因為禱告。」他繼續告訴我在印度的一些信徒如何愛聖餐,如何湧向簡單的禱告會。我想象神俯視地球,看到星球這邊的人,無論禱告何時發生,就充滿期待地聚會。與此同時,在星球另一邊,人們只在最有才華的人和「氛圍」中才出現。

這太令人汗顏。我們在美國的教會,應該比「需要氛圍」做的更好。我們應該渴慕遇到神勝過一切。

問:你在舊金山地區植堂時使用了「churchBNB」(教會愛彼迎)模式。這些是小型的家庭教會,然後成長並有意識地拆分並拓展。你覺得這個模式在其他地區有效嗎?

答:首先,新約並沒有預設了教會應如何構建。聖經的作者在這點上很明確,相反,他們給我們留足了自由空間。我覺得這很重要,這是在保存教會的奧秘。在我們舊金山有效的方法,也許並不對基督肢體的每個教會都有效。

所以,我並不主張所有教會都應該小型化。我感謝神,當前存在許多大型教會,我希望這些教會能興旺發達。我也有許多並不認識耶穌的朋友。有些人也許不會參加在某人家裡舉行的聚會,但很願意去參與一個大型的集會。我只是想要他們得到拯救。

然而,我也相信,神真在這個國家帶領一個教會往簡單、更小規模發展的運動,我渴望這個運動獲得更多關注。當我夢見教會以小型、充滿活力、如同早期教會那樣的方式進行傳播時,我非常激動。我也想幫助他人來開始這個夢想。

(翻譯:尤里)

陳恩藩是牧師,演講家,也是《瘋狂愛上神》、《被遺忘的神》(Forgotten God)、《破解地獄》等暢銷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