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胎:即或不然
我認識這麼一個英俊的小孩子。簡直每天每天都在長高,很快就是個帥小伙了。現在他十多歲,學習成績好,非常聰明。他酷愛體育,熟知每個大學和職業球隊還有他們的球員。就這樣的年紀而言,他簡直可以說是擁有一個小小的智慧寶庫。和他在一起的時候很開心,我確信如果他沒有走彎路,那一定會有所建樹,讓許多人獲益。
孩子是媽媽的小心肝,視如珍寶。在她看來沒有什麼能與兒子相提並論。不過,只有少數幾個人和我才知道的一件事,甚至這男孩自己的都不知道。他母親在他出生前是曾認真考慮過墮胎。當這位母親懷孕時,也不過是十幾歲的年紀,未婚,沒有準備好,驚恐萬分。朋友們勸她放棄算了。但命中注定,我有許多機會就此決定與她交流,並促使她別這麼做。她也確實沒這麼做。現在,英俊的兒子每天陪在身邊,她很後悔曾經嚴肅考慮過那樣的事情。
想想她即或不然就可能失去的一切吧。
在其著作《暴風雨的警告》(Storm Warning)中,已故的葛培理博士寫到:
「幾乎毫無例外,媒體都在捍衛女性的所謂『墮胎權』。我在所有報紙上只找到幾篇有意義的反對文章,其中之一是發布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哨兵》報的社論,這文章如先知般呼喊,抨擊這個不道德的幽靈以及羅訴韋德案判決後引發的痛苦。」
「『由墮胎所引發的道德淪喪,可能而且極有可能會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其中包括鼓動濫交、導致生命概念的非人格化以及就我們所知,會按下毀滅家庭單元的按鈕……對女性自己呢?一念之間的墮胎會在未來給她帶來的悲劇後果。
生活中已經有太多無法避免的痛苦了,不必再在一個極端的時間裡,讓自己留下原本可能會成為孩子、結果卻只是一段可怕經歷的回憶』」。
這篇洞見深刻的社論所擔心伴隨墮胎而來的一切在今天都成了現實,「即或不然」便擁有的美麗、宏偉而又有益處的一切,沒有比缺失這一切更糟糕的事情了。
反墮胎活動家,蘭迪‧奧爾康(Randy Alcorn)曾從《讀者文摘》中引述過一個難以置信的故事,主人公是名叫卡圖扎(Catuzza)的意大利裔女性,生活在紐約。1950年代的某一天,卡圖扎讓鄰居11歲的小男孩和他3歲的弟弟喬伊(Joey)觸摸自己的腹部,讓他們感受自己未出生嬰兒的胎動。35年之後,喬伊在瀕死的狀況下被一位醫術精湛的醫生救活。在看到醫生姓氏之後,喬伊的哥哥將記憶的碎片連接了起來。「那時我才想了起來」,他說,「許多年前,在歐文街(Irving Street)上長大的時候,卡圖扎腹中胎動的那個嬰兒,在長大後成了拯救我弟弟生命的好醫生。」
經典影片《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常在聖誕季重播,以寓言形式描述了這一奇蹟。
詹姆斯·斯圖爾特(Jimmy Stewart)扮演喬治·貝禮(George Bailey)的人生忽然間一塌糊塗,他相信如果自己從未出生,也許會更好。
當一位天使令他確信自己人生的重要、世界如果沒有他將何等糟糕後,天使總結到:「很奇怪,不是嗎?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接觸到許多其他人生,當他並不在場,那就留下了需要填補的空洞,不是嗎?……你看到了嗎,如果就這麼放棄,是多大的錯誤?」
上星期日是全國教會的人類生命神聖主日(Sanctity of Human Life Sunday)。星期二則是美國最高法院羅訴韋德案判決的46周年紀念日——正是這個判決讓墮胎合法——也就是這個判決,在我們社會中留下了超過6000萬個空洞。
我們因此失去或丟掉了什麼,無法估量。
孩子會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喜悅。他們是我們國家最寶貴的財富。
願神能讓一個全新紀念日的黎明加速到來——也就是終止墮胎的紀念日——每一個母親都能讓美麗的兒子、女兒伴隨身邊——每一個卡圖扎未出生就在子宮中胎動的孩子都能實現他的夢想——不要再有更多的空洞了。
馬克·克里奇(Mark H. Creech)牧師是北卡基督徒行動聯盟(Christian Action League of North Carolina Inc)公司的執行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