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哈佛研究怎麼說教會中長大的孩子

哈佛研究怎麼說教會中長大的孩子

哈佛大學一項新研究的調查對象是在宗教、屬靈環境中長大兒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狀況。他們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每周至少參加一次宗教禮拜的人,他們在20歲時比從未出席這類活動的人感到幸福的比例高出18%。參與志願義工的比例高出30%,在20多歲時濫用藥物的比例則下降了33%。

此外,每天進行個人禱告、默想的人對生活更為滿意,更能夠控制情緒、更寬容。他們不太會在過早的年紀發生性行為,也不容易感染性傳播疾病。

刊載於《福布斯》雜誌上這篇文章對該研究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一些傳承久遠的基本做法(禱告、默想)也許確實比我們所認為的要更有價值。」

靠着神的設計,神人之間的夥伴關係對人類的蓬勃發展不可或缺。想想如下這個例子吧!

「耶和華和基甸的刀!」

以色列的未來風雨飄搖。135000人的米甸大軍(士師記8章10節)想要消滅以色列的力量。基甸召集了32000名士兵,不過神帶領他解散了其中的絕大多數,只留下300人(士師記7章2-8節)。神的目標是想要向以色列表明,他們拯救來自於神而非以色列人自己之手。

古代軍隊用「角」(通常是羊角號)來傳遞信號。他們常常在夜間靠火把照明行軍。基甸原先的軍隊有300個號角、火把。火把放在了陶瓶中以免被敵人發現,等進攻開始時再把瓶子打碎。角是向軍隊發號施令的。

基甸的軍隊向着米甸大軍前進,每個人都一手拿着火把一手拿着角(士師記7章16節)。注意,他們再沒有辦法拿刀、矛或盾牌了。他們毫無防禦地向着全副武裝的龐大敵軍前進。

然後,基甸一聲令下,他們打破了瓶子,吹響號角,高呼「耶和華和基甸的刀! 」(20節)。然後,「耶和華使全營的人用刀互相擊殺」(22節)。在黑暗並一片混亂中,米甸大軍相互殘殺,然後以色列士兵擒獲了米甸人的首領(25節),大獲全勝。

這是軍事史上最不可思議的結果之一。完全取決於基甸麾下之人對神和他們指揮官的信心。

今天,神為何不像曾在聖經里那樣做工呢?

查爾斯·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寫到:「如果我們只呼喊『耶和華的刀!』我們可能會因毫無依據的臆想而犯罪;如果我們只呼喊『基甸的刀!』,那我們所展示的乃是對屬肉體力量偶像崇拜般的依靠:我們必須讓兩者和諧共生:『耶和華和基甸的刀!』」

我們要相信神會做唯有他能做到的事情,然後通過做只有我們能做的事情來與他同工。

有時有人問我,為什麼我們看不到神在今天用他在聖經里的那些方式做工呢。神的本性不會改變——作為最高的存在,他顯然是至高無比的。對神而言,「在他並沒有改變」(雅各書1章17節),同樣,「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希伯來書13章8節)。

人的本性也未改變。我們所面對的「如神」誘惑也是如同亞當夏娃在伊甸園裡所面對的一樣(創世記3章5節)。我們感受到同樣的恐懼、珍視同樣的希望。儘管技術改變比以往更迅速,但發明並運用技術的人類並沒改變。

如此,為什麼我們在今天看不到如同擊敗米甸拯救以色列那時神那奇妙大能的顯現呢?想想這三個事實。

一:神用我們看不見的方式做工。

在全球出席人數最多的教會排名表上,前17名中沒有一家教會是在美國。美國最大教會的規模僅僅是南朝鮮最大教會規模的十分之一。神依然用聖經里的方式做工,無論我們是否在自己的文化中看到神做工與否。

二:神在人期待他的地方做工

楊腓力(Philip Yancey)說:「當我一邊旅行,一邊閱讀教會歷史,我發現這麼一個模式,一個陌生的歷史現象,也就是神在地理意義上從一個地區『移動』到另一個:從中東到歐洲到北美到發展中世界。我的解釋是:神去他人們想要他的地方。」

我在古巴見識過新約式的基督教——奇蹟般的治癒、充滿能力的禮拜儀式、破碎的生命被福音所改變。古巴和美國基督徒的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古巴人知道他們多需要神。所以他們帶着熱切的依賴來禱告,期待神能按照他完美的意志來回應。

我們是這樣嗎? 

三:神在我們與他一起做工的地方做工

挪亞建造了方舟,摩西向紅海伸杖,祭司們涉足踏入約旦河,彼得在五旬節講道,約翰在拔摩島敬拜神。他們做了按照神意志能做的事情,而神做了神的事情。神帶領了,他們跟隨了。

有一次在古巴的時候,我頭痛欲裂。當地沒有藥物。但牧師帶來了一位百歲高齡的教會成員來看我,他叫本傑明。

本傑明為我禱告,他用油膏我的額頭。我的頭痛消失了,這讓我無比驚奇,但本傑明卻並非如此。他做了他能做的,神做了神能做的。

今天,誰需要你成為他的本傑明呢?

(翻譯:尤里)

此文源自吉姆·丹尼遜(Jim Denison)博士的每日文化評論(www.denisonforum.org)。吉姆·丹尼遜,哲學博士、文化型護教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