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福音派當如何回應言論審查的威脅?

福音派當如何回應言論審查的威脅?

最近,臉書和推特在1月6日國會騷亂後將特朗普總統從他們的平台上封殺,聲稱他的帖子違反了他們禁止煽動暴力規定一事引起了爭議。

Jim Denison

上周,保守派社交媒體平台Parler被亞馬遜網絡服務公司下架,理由是「帖子明顯鼓勵和煽動暴力」。蘋果和谷歌也加入了封殺該平台的行列。

這些行動對美國媒體的未來意味着什麼?它們在未來幾年會對福音派基督徒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應該如何從聖經上回應這個分裂性的緊急問題?

發布者還是平台?

讓我們先了解一些背景情況。辯論的核心是一個問題。社交媒體公司,如推特和臉書,是發布者還是平台?

如果他們是發布者,就必須對他們出版的內容負責。例如,如果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誹謗某人的報道,就可以以誹謗罪起訴它。

相比之下,如果它們是平台,則不需要對他人在其網站上發布的內容負責。如果有人在臉書上發布了對一家餐廳的差評,餐廳不能起訴臉書。否則如果可以,那社交媒體平台就會被訴訟淹沒,並可能停止運作。

不過,這些平台在必要時可以對內容進行監管,而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1996年《通信規範法》第230條規定:「交互式計算機服務的提供者或用戶,不得因善意地自願採取任何行動限制獲取或提供者或用戶認為淫穢、猥褻、淫蕩、骯髒、過分暴力、騷擾或以其他方式令人反感的材料而被追究責任,無論這種材料是否受憲法保護。」

這一規定允許社交媒體平台限制兒童色情,舉例來說。

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都批評了社交媒體平台利用這種保護的方式。前者稱保守派言論受到審查;後者稱仇恨言論和虛假信息受到保護和宣傳。

問題的危險範圍

這是我們所有人的問題:福音派會不會成為未來社交媒體公司審查制度的受害者?比如說,如果他們認為我們對同性婚姻的立場是「騷擾」或「令人反感」,他們會不會屏蔽我們的內容?

這個問題比社交媒體平台更大。電子郵件分銷商可以決定屏蔽他們認為令人反感的內容,這將使我難以向我們的30萬訂閱者發送The Daily Article(《每日文章》)。保守派的聲音會被主流媒體的自由主義偏見邊緣化或屏蔽。

這場辯論涉及到我們民主實驗的核心。保守派評論員喬納·戈德堡(Jonah Goldberg)說得對:「民主應該是關於分歧,而不是協議。在戰爭或其他國家緊急狀態之外,強行團結是與民主背道而馳的,是對文明的毒害。說我們生活在兩個美國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每個國家的媒體負責人都有義務做更多的事情,而不僅僅是靠妖魔化另一個國家來生活。」

審查制度升級的三個原因

在我們作出有效的反應之前,必須了解為什麼今天會發生這種情況。考慮三個文化因素。

一:我們國家面臨真正的威脅。性奴買賣正在上升到「可怕的程度」。兒童色情製品在網上爆炸式增長。網絡恐怖主義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威脅。因此,我們可以預期,要求媒體出版商和平台監管內容以保護其讀者和更大社會的呼聲會不斷升級。

二:許多非福音派教徒認為聖經中的道德觀念是可恨的、有偏見的。例如,他們認為聖經中禁止同性戀活動的規定是恐同。他們認為我們在受孕時對生命的捍衛是對女性身體和權利的戰爭。如果「仇恨言論」包括聖經真理,我們可以預料到聖經真理會被一些人審查。

三:我們的文化沒有客觀的依據來判斷。我們的文化沒有確定真理的客觀基礎。後現代相對主義使我們的文化相信,所有的真理主張都是個人的、主觀的。因此,我們對LGBTQ權利和宗教自由並列等問題進行客觀推理的能力有限。作家、編輯和出版商可以被期待去做能推進其個人議程和經濟利益的事情。

福音派信徒應該如何回應?

在這樣的日子裡,基督徒以勇氣、熱情和恩典講出聖經真理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的文化越是拒絕聖經真理,就越是需要聽到聖經真理。在愛中講真理越難,我們就越要做到這兩點(以弗所書4:15)。

但是,我們不能把自己沒有的東西給人。為了分享神的真理,我們必須與真理之神保持聯繫。

耶穌宣稱:「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8章31-32節)要注意順序:「遵守」,也就是停留在神的道中,成為他的「門徒」(全然獻身的追隨者),然後我們就「曉得」(親身體驗)真理,然後就因此得自由。然後我們就於那些我們所能影響的人分享,讓他們也能在基督里體驗到同樣的自由(馬太福音4章19節,彼得前書3章15節)。

為此,我邀請你將蘇格蘭牧師約翰·貝利(John Baillie)的這段禱告作為你的禱告。「靠着你的恩典,哦,上帝,今天我不會去任何你不能來的地方, 也不會尋求任何人的存在,那會奪走我對你的愛。靠着你的恩典,我不會讓任何可能阻礙我與你親近的念頭進入我的心裡,也不會讓任何不適合你聽的話語從我口中說出。因此,我的勇氣將是堅定的,我的心是平靜的。」

本文首發於Denison Forum

今天你的心還平安嗎?

此文源自吉姆·丹尼遜博士(Jim Denison)的每日文化評論(www.denisonforu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