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基督教:基督教領袖們給出一些解毒劑,但沒那麼簡單
基督郵報的「離開基督教」系列文章旨在探究為何如此多的美國人拒絕他們生長於斯的信仰。在這八篇文章中,我們將刊載見證並觀察潮流趨勢、教會的失敗以及基督徒們如何回應質疑他們信仰的人。這是第6部分。點擊這裡閱讀本文第1、2、3、4、5、7a、7b、8部分。
從小到大,艾茜·霍恩(Essie Horn)和在福音派基督教家庭中長大的其他許多年輕女孩沒什麼太大不同。
她去教會做禮拜,有時候是長老會派教會,還有一些則是不分宗派的,和全家人一起去,此外還在一個小的基督教學校接受了標準的12年級教育。她在田納西州山區的一所私立基督教學院接受大學教育,在那裡,她覺得在自己明白了「自己的墮落和恩典」之後,信仰發生了「真正成長」。
「我想我會一輩子都是基督徒了。」艾茜回憶到。
但隨着艾茜進入成年生活,事情起了變化。
「我越研讀聖經,我越不喜歡基督教里上帝的性格。」她說。
「在我內心深處發生了這樣基督教道德和我內心所感受善惡之間的衝突。類似的,我也發現在福音派基督教和聖經實際所寫那些內容之間的斷裂。我覺得福音派是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從聖經里拼接起來,然後去掉了那些他們不喜歡的,然後還把很多情緒性的東西摻和進來。」
「就是這個,」她補充道,「讓我很不感冒。我覺得如果你相信聖經里的一部分,那你必須相信全部。」
今天,艾茜不再自認為基督徒。
「現在我覺得更快樂、更加平安了——我不再試圖調和自己的罪感與神的品德,」她說,「我依然相信神,但不是基督教的神。我依然尊敬教會,而且我也不恨基督徒。我只是不能愛一個我如此厭煩的一個神。」
這些內容常常被稱為「離教故事」,在基督教教會中並不罕見。追溯到舊約時代,教會歷史就班駁夾雜着那些放棄自己曾經虔誠信仰之宗教的人們。
最近幾個月,因為名人離教,這樣的故事不斷登上頭條。無論何時,當一個人公開背離自己曾經公開信仰的宗教,總有來自基督教社區的廣泛回應。
一些人匆匆譴責那些冒犯人的群體,在「他們從一開始就不是什麼基督徒」這樣的信念中找到安慰(在聽到這樣的回應時,艾茜告訴記者,這是『離開教會後發生最傷心的事情』)。
還有一些人則回應以恐懼、悲哀甚至憤怒,覺得自己被曾經與之類似的人背叛。
但神學家歐斯·葛尼斯(Os Guinness)卻認為,我們不必對叛教事件大驚小怪,這些就是新約聖經早就告訴我們正在發生——將來也會發生的事情。比如在馬太福音24章12節被問及末日的標記時,耶穌說不法的事情會越來越多,導致「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
「聖經告訴我們,可以預料到許多人會離開,」他告訴基督郵報,「我們不必詫異於『離教』這詞,他們只是按照聖經所說那樣離開了。舊約時代發生過,新約時代也發生過。他們就是蘇聯所謂的『變節者』。」
「在許多情況下,他們對福音的理解相當淺薄。你會發現他們對福音沒有穩定的理解。所以當考驗來臨,就垮掉了。這是悲劇。」
對於這些離教之人,正確的回應應該是什麼呢?從長計議,教會又能從那些離開基督教的人這裡學到什麼呢?
護教學的重要性
The Case for Christ (重申基督)一書的作者史特博(Lee Strobel)原先是無神論者,他告訴基督郵報,最近這一連串的離教事件凸顯了護教學在教會內部的必要性——護教學是一門以理性為基督教辯護的操練。
「許多人的信仰都是基於感情的,」他說,「他們遇見了改變他們的神,然後很可能是真正遇見了活的神。但當問題湧現、懷疑興起,就像每個人生活中會遇到那樣,如果他們沒有為應對這問題做好預備,那就是給信仰釜底抽薪了。」
教會必須培養出強大的護教學項目,以幫助人們理解自己的信仰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以及歷史真理之上,史特博表示。
「我們需要教導人們在懷疑來臨時如何去尋求答案,」他說,「當皈依信仰的狂喜隨着時間消散,他們需要明白,對我們信仰而言,還有許多別的內容。」
然而,史特博也清楚表示,基督徒不應該忽視或者壓制情感,他警告「在另一個方向上也可能走得太遠。」
「在另一端同樣存在着危險,就是我們有太多理智型的信仰,」他認為,「信仰不是一堆事實,而是個人與神所發生的關聯。我認為我們必須明白,我們的信仰是基於事實而且是基於可靠的真實基礎上,但也涉及到與神的個人關聯。這是經驗性的知識,這不是抽象認知。我們可以從個人角度認識神,而這是取決於我們的信仰。」
史特博認為,護教學給基督徒戰勝黑暗力量的能力。他援引約翰福音,說10章10節的內容很清楚表明魔鬼會來「要偷竊、殺害、毀壞。」
「路易斯(C.S. Lewis)說過,在惡魔和撒旦這方面,我們犯過兩種錯誤:我們看到魔鬼藏在每件事幕後,但我們假裝他並不在那裡。真理在於,那是惡的人格化存在,但他並沒有某些能力和權能,而我們需要對此有所意識。當我們所擁有的是由可靠事實所支持的信仰,這就給我們信心以對抗這些攻擊,並且讓信仰變得更加強大。」
「當我們理解了我們為何要信、信的究竟為何時,我們都能從中獲益。」他強調,「這是我們信仰的基本組成部分,但在許多教會教導中缺失了。教會必須培養護教事工,一次加固其信眾的信仰。」
懷疑的安全區
巴納調查集團(Barna Research Group)2017年所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絕大多數基督徒都曾在被問及他們關於宗教和神所信的是什麼這一點上經歷過屬靈疑惑。
千禧一代在一個世俗並多元化的文化中長大成人,其中有38%經歷過比其他幾代人群多兩倍的疑惑。大約每8個人中有一個(12%)因為這些疑惑而徹底丟失信仰。
然而,只有18%的屬靈疑惑者轉向牧師或者屬靈領袖以尋求答案,這反映了「就此問題向個人和機構推心置腹進行討論的尷尬以及教會領袖們為疑惑創造安全空間的挑戰。」 巴納的報告表示。
歌手/作曲家艾麗·霍康姆(Ellie Holcomb)告訴基督郵報,教會必須成為個人探究信仰方面疑惑和問題的安全空間。從歷史角度而言,艾麗認為,教會在接受這一大堆問題和掙扎方面做的很糟糕。
「教會應該要成為醫院,不是博物館。」她說,「有時候,教會變成了這樣的地方,就是你看着別人都很虔誠,揮灑着自己的天賦才能,真的,這應該是這麼一個地方,就是我們破碎、崩潰而來以求得基督的美好擁抱。」
她說,教會需要在苦難、懷疑和痛苦的事實面前變得更加「舒適」一些。她還補充說,通覽詩篇,大衛不斷向將他的問題和懷疑擺到神面前,而以賽亞則將耶穌描述為「經常憂患」的人。此外,聖經還記載了耶穌鼓勵過3個來到他這裡的懷疑者。
艾麗說這表明神「在苦難中對我們有很長的牽絆,而當我們走過死亡的幽谷時,則有很大的耐心。」
「我們需要從講壇上聽到,感覺不好才是正常的。」她說,「我想,太多情況下,在布道和禮拜音樂中都是在假裝,福音是關於成為善的、愛神與其他人。而這一切都與好與善相關,但這不是完全的福音。」
「神並沒有遠離我們的痛苦,他理解我們的悲與苦難。我們因為耶穌所做的和這一切而來到他面前。僅僅因為你在受苦並不意味着福音書不能運用到這方面。」
讚美詩創作人馬特·鮑斯維爾(Matt Boswell)告訴基督郵報,「縮水」的基督教常常來自於教會被娛樂化而非屬靈操練所驅動。其損害在於,他說,太多教會根本就不允許問題、疑惑和悲哀的空間存在——這在禮拜詩歌中有反映。
「我們所唱的歌,並沒有給我們空間來應對懷疑、痛苦或我們的遭遇。我們還沒學會在歌聲中哀痛,我們也沒學會與懷疑角力。」他說,「當讚美詩歌本的後半部被拿走,我們只是開始去唱那些我們想要唱的內容,而且我們傾向於逃避有些東西,因為那些東西唱起來沒意思,但他們是基督徒們不可不唱的必要內容。」
「在西方福音派中我們有這樣的傾向,就是厭煩了我們的信仰,無論是東部還是被迫害的教會中都這樣,他們對此很執着。歌曲只是我們幫助別人依附他們所信事情並且理解他們所信事情的辦法之一。」
屬靈門徒操練的重要性
聖經說得很清楚,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馬書10章17節)。然而,根據歐斯·葛尼斯的說法,許多教堂為了變得對求助者友好和時髦,已經「縮小」了福音的範圍。這樣做,他們阻礙了許多成員的屬靈成長和發展。
「如果你只關注『相關的』和真正吸引觀眾的東西,你就會忽略路易斯所說的『抵抗性材料』,」他說,「福音書總是與每個時代的某些事物相符合,但完整的福音書在特定時期會與特定事物相牴觸。」
為虔誠於「完整的福音」,教會必須「既宣講讓人舒適的福音,也宣教讓人不舒適的福音」 葛尼斯強調。教會領袖有「神賜責任」來引導他們的信徒完成屬靈的旅程,以造就能堅強屹立的基督徒。
他強調:「我們必須找到在一個日益後基督教和反基督教的文化中,什麼是虔誠,由此才能在其中生存下去。」他強調。他說,未能將完整的福音書都傳講下去,會給那些試圖探究後現代文化的人帶來「悲劇性」後果。
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市希洛大都會浸信會(Shiloh Metropolitan Baptist Church)的牧師H.B.小查爾斯(H.B. Charles Jr.)告訴基督郵報,最近發生的大量公共衝突應該會對教會構成挑戰,要求他們在壓力下保持虔誠,以淡化教義,使之符合文化上可接受的標準。
「對基督教信仰日益增長的敵意給教會敲響了警鐘,教會要成為教會,要認識到我們被召喚成為世上之光、世上之鹽。」他說,「我們生活在一個黑暗的時代,我們的文化正在衰敗,需要耶穌基督福音的真理。」
然而,教會不必為離教事件而泄氣,查爾斯援引以賽亞書40章8節:「草必枯乾,花必凋殘;惟有我們神的話必永遠立定!」
他說:「教會有理由關注我們所處的時代,但不必驚慌。」「我相信聖經對當今文化中所爭論的問題都有答案。我相信這些答案是正確的,不會改變。」
他說,屬靈門徒的訓練來自禱告、經常聚會、聖經和侍奉。
「問題是,教會是忠實地為上帝向文化說話,還是只是加入這個聲音來表達當今隨便那些觀點?」
轉折點(Turning Point)電台和電視台事工的牧師大衛·耶利米(David Jeremiah)告訴基督郵報,教會在很多方面「忘記了自己應該做什麼」,這對會眾造成了傷害。他說,教堂的出席率在全國範圍內下降,這並不奇怪。
「基督徒在他們的生活中有兩個主要的標誌:當他們成為基督徒,當他們去天堂。但大多數基督徒不知道如何在這兩個標誌之間做什麼,這是因為教堂不教他們,」耶利米說。「對於很多人來說,上帝希望我們在生活中塑造性格的整個想法都是陌生的,因為沒有人在我們的講壇上傳授和解釋過。」
操練下一代人
給孩子傳授正確教義和精神健康是從家裡開始的——根據葛尼斯的說法,父母有上帝賦予的使命來努力加強他們自己孩子的信仰,與同時要理解,只有上帝才能真正改變人們的心。
「在千禧一代中有一種危機,他們真正開始接受信仰的最初事物;傳播中斷了。必須有代代相傳的傳播,否則我們就有麻煩了。可悲的是,在教會中存在着對聖經令人震驚的無知。」
「家庭出現了危機,」他強調。「父親們不確定自己如何成為男性,如此結果就順理成章了。家庭中出現了不可思議的危機,這是很有目的導向的。聖經的核心是人際關係;聖經更關心關係和政體。我們必須反文化,從關係開始。」
福音聯盟的創始人、神學家唐·卡森(Don Carson)建議家庭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導他們奉獻和祈禱時間,以此成為其信仰基礎。
「我認為重要的是給他們好的讀物,讓他們在年輕時接受好的文學作品,在他們年輕時學習聖經和家庭祈禱。」他說,「我發現很多基督教家庭沒有家庭祈禱,這讓我很震驚。」
「表里一致真的很有用,」他補充道。「父母必須按照他們所教的去生活。沒有什麼比一個騙子、一個冒牌貨、一個贗品更能讓孩子們倒胃口的了。」
「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向孩子們展示你對窮人和窮人的關心。帶着孩子去完成短期的任務,而不僅僅是送他們去,而是帶着他們一起去,這樣他們就能看到你對承諾的興趣,而不僅僅是在白人、中上階層的郊區。」
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
個人離教沒有單一的,容易辨認的原因。沒有簡單,容易的解決方案來結束「叛教流行病」。聖經說,在新天新地建立之前,在教會的歷史中,離教的事情將不斷出現。
卡森告訴基督郵報,人們「常常希望對所有棘手的問題都有一個解決方案;『要是他們受過正規的神學教育,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了;要是發生了這樣或那樣的事,他們就不會放棄信仰了。』」
他分享了一個前學生的故事——一個「聰明、勤奮的人」——他在攻讀新約博士學位時被發現通姦行為。從教會辭職後,他開始寫博客,「他的觀點顯然開始左傾」。
「在『驕傲周』,他基本上是說,『我接受的神學教育比這個國家99.9%的人都多。所以讓我直截了當地告訴你,對聖經說的那些東西,你無法肯定什麼。』」卡森介紹。
「他基本上是在做一種後現代詮釋學。他受過很好的神學訓練。當你偏離足夠遠的時候,你總是可以用你的聰明才智來編造解釋學上的藉口來為任何事情辯護。」
卡森告誡那些試圖評判那些離教並要求明辨是非的人,提醒他們「就像人們可能對那些墮落的人形成固定看法一樣,人們也可能把那些說自己是失敗者的人形成偏見。」
「他們的額頭上沒有標籤,」卡森說,「所以他們可能需要傾聽、為他們祈禱、與他們一起禱告等等。他們可能會回來。我可以給你們講一些不同尋常的故事,關於人們的偏離正途以及和我們所說的倒退的事情,但他們在幾十年後還是回到了主的身邊。所以你要承認這種可能性,無論如何,不要目空一切或居高臨下。」
「這些都是不加辨析的好人壞人故事,而聖經的視角卻逐漸消失,在多許多類型事情中都不一致。」 這位神學家補充道,「悔改是可能的,也可以重新承諾遵守聖約。結果不一定是壞事。」
按照卡森的說法,對這種離教的事情,正確的回應是謙卑和祈禱,承認「要不是上帝的恩典,我也會這樣吧。」
「在末後的日子,如果沒有了神的恩典,」卡森說,「我們都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