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教會&事工 |
基督徒領袖對話:傷痛、COVID-19、福傳

基督徒領袖對話:傷痛、COVID-19、福傳

(圖片: Q Conference)
(圖片: Q Conference)

上周,許多著名的基督徒牧師、思想領袖和作家齊聚一堂,參加 「Q 2020線上峰會」(Q 2020 Virtual Summit)。

4月22-23日舉行的Q 2020線上峰會,包括來自陳恩藩(Francis Chan)、普里西拉·夏勒(Priscilla Shirer)、蒂姆·凱勒(Tim Keller)、比爾·約翰遜(Bill Johnson)等人的教育講座。

該年度活動由里昂夫婦於2007年創辦,旨在培養基督徒領袖從基督教世界觀出發參與文化建設。

加布·里昂(Gabe Lyons)說,「我們試圖儘可能理解當前文化,而要這樣做,我們需要依靠聖靈的引導……聖靈的大能對我們的理解至關重要。這就是我們作為基督徒與世上其他不信、不明白之人的區別。我們有耳朵可聽,有眼可看。」

「我希望我們都能以謙卑的姿態對待這一切,」他補充說。「以一種我們不全知道的姿態,我們不全都知道,但我們確實知道神祂了解和知道未來,我們仰望祂。」

以下是今年Q 2020線上峰會上幾位演講者的分享。

普里西拉·夏勒談到信徒在低谷中的堅韌

夏勒是著名牧師托尼·埃文斯(Tony Evans)的女兒,也是專注於解釋性教導聖經的「Going Beyond」事工創始人。她透露,她的家庭經歷了艱難的一年,七名家庭成員——包括媽媽——相繼去世。今年早些時候,夏勒因為疾病需,不得不接受肺部手術。

「這是一場巨大的颶風,」她說。「所以我們現在正在進行情感的恢復,緩慢但在恢復中,對我自己來說也包括身體的康復。」

夏勒說,在痛苦中,她感到「詢問上帝但不質疑上帝」的自由。

「我們可以向上帝提出我們的問題,把我們的脆弱帶到祂面前。我們能如此做卻不質疑祂的品格,」這位參演《戰勝自我》女演員說。「我相信上帝的良善。我相信祂對我的生活和我的家庭有計劃和目的。我關於祂所相信的一切——在我們失去這七位親人之後——沒有改變。祂並沒有因為我處在在低谷而有所改變。事實上,我現在比以前更能體驗到他的良善。」

「一旦我發現自己步入那種質疑上帝的良善,或者上帝是否愛我,或者上帝是否在掌管察看的範疇,那時候我就停下來然後說:'那不是我們要做的,我們知道上帝所是,祂在我的生命中,祂在我家人的生活中,我們要堅定地站在這一點上,因為那是我們得救的盼望。」

夏勒說,西方的基督徒常常祈求上帝帶走他們的苦難,而不是祈求:「主啊,當我受苦時,求你仍使我有忠心。」

「這就是得勝的定義,」她說。「我陷入掙扎之中,我在苦難之中,我在痛苦之中。淚水從我眼眶流下。但因為我知道我屬於誰,也因為我知道這不是故事的結局……我仍然可以勇敢的生活,擁有超越人所能理解的平安。我知道死亡真實存在,但死亡已經失去了刺痛,它不會控制我,它不會讓我焦慮,不會讓我恐懼。我知道我的生命和我所愛之人的生命都在祂手中。」

「這並不意味着我不會受苦。這只是意味着,當我經歷苦難時,我禱告,『主啊,當我受苦時,求你仍使我有忠心,幫助我更多地得勝,因為我知道你的同在,也知道你的靈在加添給我力量。』」

尼克·霍爾談COVID-19如何在青少年中掀起傳福音熱潮

尼克·霍爾是一名布道家,也是青少年事工Pulse創始人。霍爾指出,由於智能手機和其他形式技術的興起,年輕人已經習慣遠離社交「大約十年了」。

霍爾透露,Pulse的數字門徒培訓平台 「Move Closer 」,在過去兩周內的下載量超過1萬次。他補充說,「從線上層面來說,我們在過去兩周內接觸到的人比我們過去15年的總和還要多。」

「我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饑渴,」他繼續說。「這周末在俄羅斯和東歐,我們看到1.7萬人決志信主。在聖周的前一周,有10萬多來自印度、非洲地區的人參加我們的線上外展活動。」

蒂姆·凱勒談到以新方式教授兒童基督教教義的重要性

在與Q會議主持人加布·里昂的對話中,救贖主長老教會的前主任牧師、福音聯盟(The Gospel Coalition)的聯合創始人凱勒談到,現在的年輕人正在被社交媒體 「教導」。

「我們現在對孩子們聽到的內容沒有那麼多的控制權,」凱勒說。「社交媒體把那些問答——做自己意味着什麼,自由是什麼意思,快樂是什麼——教給孩子。因此,基本上,他們正在接受慕課教育,如果你只是帶他們去教堂上主日學,或者去青年團契,那些和他們在社交媒體上得到的東西比起來根本不足為道。」

根據凱勒的說法,我們周圍的文化越是後基督教和反基督教,像改革宗古老的《海德堡要理問答》、《威敏斯特小要理問答》古老的教義問答書那樣呈現信息就越難對抗現代社會的異端和錯誤的信仰方式。

「現在我們所有的教義問答書和聖經教義,實際上……只是在那……但你沒有把它們和我剛才描述的那些提問連接起來,所以你沒有把它們種進孩子的生活里,」他解釋說。

「換句話說,當耶穌說,你必須喪失自己才能找到自己,你必須背起你的十字架跟從我——這直接違背了文化對身份的敘述。這應該是我們做教義的核心,但現實卻不是這樣。換句話說,我們實際上並沒有幫助孩子們分析文化。我們給他們的是這種抽象的教義,是三四百年前制定的。」

這位《新城要理問答》作者澄清說,他 「不是改變教義因為 「聖經就是聖經」。

「教義都是一樣的,但你呈現它的方式必須改變,」凱勒強調說。「否則,我們沒有真正地把基督教文化灌輸給孩子們,並沒有把他們培養成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