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教會&事工 |
千禧一代占多數的教會詳解其挑戰以及在成長和財務方面的成功故事

千禧一代占多數的教會詳解其挑戰以及在成長和財務方面的成功故事

正如許多調查所說,美國最年輕的兩代人正大批大批離開教會,其中有許多人接受了不涉宗教、「不信者」的標籤。

千禧一代,包括1980和1990年代出生的美國人,以其比人口平均水平更高比例不信教率而聞名。

公共宗教研究所(The Public Religion Research Institute)於2016年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年齡在18-29歲的美國人中有39%的人並不屬於任何一家教會,哪怕其中有許多人是在基督教背景下長大。

Z一代,也就是21世紀初及其後出生的一代人中,同樣以對有組織宗教的不信仰而聞名。

1月時,巴納集團(The Barna Group)發布的一份報告說,35%的青少年把自己定位為無神論、不可知論或及與宗教無關者,這比例比千禧一代更高。

話雖如此,在華盛頓特區的桌台(The Table),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真理之城(City of Truth),以及華盛頓特區的恩典首都(Grace Capital City)這類教會中,千禧一代不僅僅是教會的一部分,他們就是教會本身。

近些年,一些教會在植堂之初或者通過調整敬拜形式,反映了更年輕一代的偏好,以此寄希望於接觸這些原本與宗教無關的人群。

基督郵報採訪了參與到這些教會中的人,以了解如何成為讓千禧一代占絕大多數的教會、也了解他們所經歷的挑戰以及他們對其他正考慮走上同樣道路的教會有何建議。

真理之城

(圖片: STEVEN CLINES)密蘇里州堪薩斯市,真理之城教會舉行的敬拜儀式
(圖片: STEVEN CLINES)密蘇里州堪薩斯市,真理之城教會舉行的敬拜儀式

真理之城教會原名派克威浸信(Parkway Baptist Church),由一個更為傳統的教會改變而來,在阿穆爾·史蒂芬森三世(Armour D. Stephenson III,常被稱為AD3)成為牧師後,現在已成為一家頗反映當前潮流的教會。

昆西·傑克遜(Quincee Jackson)是真理之城教會文化事工部門的主任,他告訴基督郵報說,改變包括「細微」和「劇烈」的改變,包括音樂的風格,更多的布道系列,更多的社交媒體,取消「着裝要求」,以及把禮拜時間縮減到一小時半左右。

「我們扔掉了套裝,穿上T恤和牛仔褲。基本上,如果我們沒有故意裝模作樣高門大嗓,出席教會的人就不會用某種特定方式來看待我們,這樣我們所傳遞的信息就更容易比接受。」傑克遜表示。

「我們做出的另一項改變就是縮短禮拜時間。當然,我們不會取消必要的部分……我們只是覺得重要的是消除那些對我們禮拜並不增加任何價值的部分。我們發現這樣就能更有效地去做那些重要的事情了。」

不過,真理之城教會因為這樣的改變而經歷了成員人數的劇增。

按照《堪薩斯之星》(The Kansas City Star)去年所刊一篇文章的說法,真理之城教會起初發現人數從300人左右縮水到了85。然而在2017年,教會增長到了1000人左右的規模。

傑克遜對基督郵報說,財務問題依然存在,在為教會找一個「永久會址」過程中尤其如此,他們當前在一所高中的大禮堂里聚會。

「坦白地說,我並不只將(財務困難)歸咎為我們是千禧一代占大多數的教會這一事實。是的,我肯定這有影響,但我也肯定這是由其他幾個因素共同帶來的。」傑克遜說。

「我們是位於城市核心地區的教會。我們以侍奉城市中資源匱乏地區為己任。歸根結底,神是信實的,我們的成員也很投身於我們的使命。」

作家沃倫·博得(Warren Bird)是領導力網絡(Leadership Network)的調研主任,他告訴基督郵報,在財務捐獻的數量上,千禧一代「在奉獻教會方面並不比之前任何一代少。」

「通常他們現在的收入相比人生今後幾個階段要低一些,因此他們按比例的捐獻也低,不過他們對為所在教會的願景而出資奉獻的投入程度並不少。」博得解釋到。

「當然,捐獻的形式發生了改變,隨着千禧一代主導的教會,全部捐獻中有50%到90%來自於電子支付的十一奉獻,而不是歷史傳統的手寫支票。」

在談論其他想要和真理之城一樣做出同樣改變的其他教會時,傑克遜建議「在改變時要儘可能地精心計劃。」

「更好的做法是將改變教導給你需要抓住的那些人。這有助於嘗試、並且抓住那些人,讓他們一起參與進來,塑造一個有競爭力、明確的願景,講清我們如果不改變會遇到哪些風險。」傑克遜說。

「生活總有風險。一切想要成長的東西都必須改變。」

恩典首都

(圖片:臉書//GRACE CAPITAL CITY)恩典首都,絕大多數由千禧一代組成的教會,在華盛頓特區的朝聖者教堂(Church of the Pilgrims)聚會
(圖片:臉書//GRACE CAPITAL CITY)恩典首都,絕大多數由千禧一代組成的教會,在華盛頓特區的朝聖者教堂(Church of the Pilgrims)聚會

恩典首都教會在華盛頓特區的朝聖者教堂聚會,這是另一個增長中的教會,其帶領牧師克里斯·摩爾曼(Chris Moerman)估算80%的成員是千禧一代。

在接受基督郵報採訪中,摩爾曼說他並不認為自己教會主要關注於接觸千禧一代,儘管其主體成員確實屬於這代人,摩爾曼還說更年長的幾代人也很受歡迎,也鼓勵他們出席。

「我們的願景就是成為一個完全的、多代人的教會。每代人都需要其他幾代人的鼓勵、操練和支持,」摩爾曼說。

「我想,很容易就太過關注於接觸某個特定的人口群體而錯失更廣泛人群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我們一直在禱告祈求神能在我們教會中興起屬靈的母親、父親們,祈求神能賜予我們各年齡段的群體,這對基督的肢體都非常重要。」

儘管摩爾曼承認「一個教會以千禧一代為主要成員,那當然會帶來一些財務上的挑戰」,然而他也說恩典首都教會正在成長。

博得告訴基督郵報,他相信千禧一代為主要成員的教會有機會在年輕的美國人中獲得成長。

「絕大多數來到教會的人都是受到了夥伴的邀請。既然『不信者』(沒有宗教歸屬者)在年輕人中多的不成比例,那麼,最能接觸到他們的就是他們的夥伴們了——千禧一代,也包括Z一代。」博得說。

論及教會成功的原因,摩爾曼回答說他相信主要在於「神給予我們教會每個人的虔誠與多結果子。」

「我想把這成長歸功於幾方面因素的結合,包括真實真切關係、因着敬拜而表現出充滿生命力的靈性、教導與社群、熱忱於給人帶去神在他們人生中做工的異象,不僅僅影響他們禮拜日在教會中的他們產生影響,而是影響到他們每天的存在。」摩爾曼說。

桌台教會

(圖片:臉書/THE TABLE CHURCH華盛頓特區桌台教會的禮拜
(圖片:臉書/THE TABLE CHURCH華盛頓特區桌台教會的禮拜

同樣,首都地區的「桌台教會」也沒有把自己視為專門瞄準千禧一代的教會,儘管其本身如其領袖牧師凱文·魯姆(Kevin Lum)所說那樣:「主要由千禧一代組成。」

「我們發現,千禧一代所尋找的許多東西與其他人口群體不同。他們所尋找的是使命明確的教會,參與到社區的方式也要簡單、容易。」魯姆對基督郵報說。

「在桌台教會,我們為耶穌而充滿熱忱,圍繞人的恩賜來建立事工,並且讓他們有能力將恩賜落實到行動中。我們也很活潑,盡力去愛人,我們也忙着讓人們感受社群生活。這一切都得到了千禧一代的響應,但我認為每個人都渴望同樣的事情。」

從2013年啟動伊始,桌台教會每年增長20%-25%,當前擁有約400位成員。

該教會擁有兩個會址,一個於禮拜日晨間在哥倫比亞高地(Columbia Heights)聚會,另一個則在禮拜日晚間於地鐵中心(Metro Center)聚會。

魯姆相信,大量千禧一代來到桌台教會的原因在於這代人是「搬遷到我們城市最大的人群。」

「過去幾年中,華盛頓特區的千禧一代人口激增。當我們剛剛植堂時,我們更關注於接觸年輕人,但我們也意識到,只瞄準一個年齡層群體並不是以福音為中心的願景。」魯姆解釋到。

「相反,我們相信福音呼召我們來反映出神安排我們所在這社區的複雜樣式。這意味着我們教會的多樣性應該符合我們城市的多樣性,而這也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魯姆告訴基督郵報,「使命明確」並且幫助人們「在社區背景下利用好自己的天賦」讓他的教會保持勃勃生機。

「教會應該就像神安置他們所在城市那樣。如果你所在城市裡的青年人數眾多,那你的教會當然應該去接觸青年人。」魯姆說。

「教牧千禧一代需要不同的捐獻方法,但我覺得這很健康,而且確實有改變的需要。千禧一代不會因為負罪感或義務感而捐獻,不過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想要知道,自己的慷慨在發揮着作用。」

魯姆還說,捐獻的一個關鍵要素是他的教會「全然透明,」還說「一切都有據可查。」

「我們每個季度都提供財務報告,強調會眾對我們教會和社區投資所產生的影響。」他說。

「有些時候,我們確實做不到更好。」

儘管一些千禧一代為占多數的教會欣欣向榮,還有一些則引起關注,因為一些人相信太過於關注接觸一代人則過猶不及。

傑西卡·賴爾(Jessica Lair)來自新季教會(New Season church),該教會由多年齡段、多種族的成員組成,位於加州薩克拉門托,她告訴基督郵報有一次她與加州以千禧一代為中心一家教會合作過。

在她以好萊塢為基地的植堂過程中,傑西卡注意到該教會主要是引進千禧一代的「創意」,並以此來設計敬拜儀式、舞台效果以及社交媒體,通過這些手段來迎合「當下千禧一代的潮流。」

「從此我離開那家教會,但我知道該教會依然按此方式繼續進行下去。每周出席人數上限是101-150,」賴爾說,她依然與該教會幾名成員保持聯繫。

「我明白……這家教會在財務獨立方面有所掙扎,作為千禧一代,尤其考慮坐落於洛杉磯,這並沒有在財務上對教會有所助益,他們沒有穩定的工作,也沒看到十一奉獻和捐獻的目的。」

賴爾在4月時發布了一篇博客文章,解釋了她為什麼不能「支援」千禧一代為中心的教會,部分理由在於這種教會的植堂風險就在剝奪了自己從其他年齡段之人獲得優質屬靈智慧的可能性。

「作為一代人,我們需要放棄那種認為『我們能做得更好』的立場,因為有些時候,我們確實做不到更好,」賴爾寫到,而她本人也是千禧一代。

「作為千禧一代,我們需要之前的幾代人。我在7個月的時間內從擁有多代人教會中學到的人生經驗遠比我在千禧一代教會裡兩年內學到的更多。」

賴爾也說年長的那幾代人想要「聆聽我們千禧一代的聲音」,提到他這代人也擁有「想法和熱忱」,並且「想要被你們聽到,被欣賞,被尊重。」

「我們想要被認真對待,而且我們渴望學習,只要我們不會因為臉上有個疤或身上有紋身而被隔絕開就行。」賴爾說。

(翻譯: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