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当前页面: 观点与评论 |
为何那么多千禧一代基督徒迷惑于同性恋问题

为何那么多千禧一代基督徒迷惑于同性恋问题

(图片:路透社/Joshua Roberts)
(图片:路透社/Joshua Roberts)

圣经对一个特定问题的立场如此明确——这里是说对同性恋行为——怎么可能还有一些基督徒对圣经怎么说却并不明白呢?为什么千禧一代尤其在圣经与同性恋关系上如此糊涂呢?

如下是一些主要原因,有些是正面的(这是说,即便结论是错误的,本意还是好的)而有些则是负面的(这是说,有些错误的结论源自不怎么好的原因)。

首先,许多千禧一代基督徒有朋友或者家人自认是男/女同性恋。

这些朋友与所爱之人都是好人,友善、正派、努力工作、忠诚。他们并不是性滥交者,他们似乎在别的方面是完全正常的。

他们的关系似乎与异性恋关系非常相似,从这些朋友与所爱之人的角度而言,他们天生如此。

同性恋怎么可能是罪呢?

第二,这些千禧一代成长在同性恋被妖魔化的教会环境中。

这种做法只会强化他们父母所说的和年轻人所体会到内容之间的对比。为什么呢,这些千禧一代会想,当我父母说的明显是偏颇、固执己见的东西时,我该相信吗?

第三,许多千禧一代都有追求公正之心。

他们想要对抗暴君和压迫。他们想要每个人都有一个公平环境。尤其而言,他们想要和那些被不公正对待、被排斥、被污名化的人在一起。

还有谁比同性恋(以及LGBT谱系上其他人)更被污名化的呢?

第四,有相当比例的千禧一代来自破碎家庭,他们对一般意义上的婚姻并不太感兴趣,当然不会把异性婚姻视为特别美好的存在。

同性恋怎么不该也结个婚试试呢?也许吧,有些千禧一代会自忖,他们应该比我父母做的更好。

第五,许多千禧一代把福音等同于对人好,而伤害别人的情感肯定不是对人好。

如果他们说,同性恋的做法有罪,毫无疑问,那他们会伤害自己的同性恋朋友们。耶稣怎么会要他们做这个事情呢?

第六,许多千禧一代(现在自称是“不信者”)被传统宗教所伤害过。

他们见识过太多伪善、太少的奉献与真诚,甚至质疑起“宗教的”教义,包括传统的对性方面的教导。

这些都是对同性恋得出错误结论的“正面”原因。

作为回应,我要针对每一点说:

1)有一些和善、勤奋、正派的穆斯林、无神论者、佛教徒和其他宗教信徒,然而,作为耶稣的信徒我们依然相信他们需要耶稣。论及天生同性恋者,还有许多可靠科学证据表明这并不真实。即便是真的,耶稣告诉我们说,我们需要重生。我们所有人都是天生有罪的。

2)过去,教会的一项可耻之处就在于妖魔化同性恋。我们也不要犯下反面的错误,去否认圣经关于同性恋关系的论述。

3)为受压迫者而战很棒,但追求公正的热忱如果忘记其他、甚至更大的图景则是短视之举,比如忘记了神对婚姻的用意以及LGBT激进主义是对良心自由、言论自由并宗教自由的重大威胁。我们不要在用爱并尊重对待他人的同时毁损了社会持存的重要基础。

4)解决破碎家庭的办法不是重新定义婚姻,而是要让婚姻的神圣本性再度显现,这包括婚姻是在神面前创立并持守的终生、充满爱、牺牲式的关系。

5)友善待人很好,但不用以不讲真理为代价。有些东西可能听上去不错,但未必是爱。

5)教会里的人也许会失败,但耶稣永远是真实的,他的话永不改变。

如下还有一些许多千禧一代对同性恋得出的“负面”原因。

第一是对经文无知。

对今天的美国教会而言,存在着对圣经知识难以置信的无知,在千禧一代中尤其如此。我们可以讨论这错误是不是在于他们的父母,还是错在教会、他们自身,或者仅仅是因为他们成长在一个数字化、只言片语化的世界中。

无论原因如何,几乎无可争议事实是,有一些最根本的真理在今天很少有人知道,以至于圣经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让许多人困惑不已。

过去几代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今天不再能想当然了。我们必须回归神的话语!

第二是道德相对主义。

这些年轻人都成长在一切都被认为是相对的环境中——我说的可不仅仅是道德。

有相对的真理,比如“你的真理”和“我的真理”之类。

甚至还有相对的现实,常见的说法是,“我自认我部分是人、部分是鹦鹉。”或者“我自认是黑人,虽说我皮肤是白色的。”

学校系统引入了这种欺骗,并将此作为其神圣的福音。毫无疑问,那些在这种教育瘟疫中长大的人会变得如此迷惑。(而在大学层面,那走得更远,更激进、更反对神。)

因此我们必须坚守绝对道德、绝对真理并绝对现实。重申一下,我们这么做是立足于神圣道德并现实之中。我们这么做是建立在真理之上。

所以,年长的与年轻的要携起手来,一起学习、用一个心思意念向LGBT人群发声。耶稣为他们而死,这是我们为他们所能做最起码的事。

(翻译:尤里)

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拥有纽约大学近东语言和文学博士学位,在多个神学院担任教授。他著有25本书,并且主持一个全国性的每日广播脱口秀《Line of F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