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我如何知道神的旨意?

我如何知道神的旨意?

1870年時,印第安納州的循道宗信徒們舉行年會,在此過程中,舉行會議所在學院的校長說:「我覺得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

主持會議的主教問他:「你如何看待未來?」

學院的校長回答:「我相信我們正進入一個偉大發明的時代。舉例而言,我相信,人將會像鳥一樣在天上飛。」

主教說:「這是異端!聖經說飛翔是只有天使能做的。我們在這裡不允許再有這樣的談話。」

當年會結束後,懷特主教(Bishop Wright)回到家裡兩個兒子身邊。

他們的名字就是奧威爾(Orville)和威爾伯(Wilbur)。

神的旨意遠比我們對自己想象的要更大、更激動人心(參見哥林多前書2章9節)。活在神的旨意中是活出耶穌降世所賜豐盛人生(約翰福音10章10節)的關鍵所在。

作為牧師,我最常被問及這切合實際而又緊迫無比的題目:我如何才能曉得神對我人生的旨意呢?

神對我們有一個計劃嗎?

第一,我們必須相信,神確確實實對我們的人生有計劃安排。

一些進化論者說,生命起源於純粹巧合,根本就沒有什麼特別計劃或者目的。

存在主義者說,今生就是一切的一切,人生皆混亂。比方說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就寫到,我們是舞台上的演員,沒有劇本,沒有導演,也沒有觀眾,勇氣就在於如其所是地面對人生。

後現代主義者說,真理是相對的,人生沒有什麼高於一切的目標。

所以說,神真對我們有計劃安排,抑或人生只是隨機巧合?用莎士比亞的話來說——「充滿了喧鬧和狂躁,然而卻毫無意義」?

這是神的回答:「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29章11節)

神對他們應該生活在哪裡、如何生活有計劃:「你們要蓋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種田園,吃其中所產的」(5節)。
神對他們應有的家庭有計劃:「娶妻生兒女」(6節)。
他甚至對奴役他們的國家有計劃:「我所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着得平安。」(7節)
這是為我們在何處生活、如何生活、我們所養育的家庭、我們所定居的國家的計劃——還有什麼沒包括在內的嗎?

神對我們人生每一部分都有計劃。羅馬書12章2節說神的旨意是「善良、純全、可喜悅的。」

我們如何知曉這計劃?

我們的父甚至比我們自己更想要我們知道他的計劃。他是這樣透露這信息的:「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章1-2節)

第一,讓耶穌成為你的救主。

保羅的話語是對他的「弟兄們」所說的,這些人也都擁有保羅在基督里的信仰。神對你的第一旨意就是你要因信他兒子為你救主而接受他的救恩。

第二,將神放在你人生寶座上。

保羅告訴我們要「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獻上」是犧牲獻祭的術語。「身體」意思是說整個人生。不僅僅是在禮拜日,也包括禮拜一;不僅僅是我們十分之一的錢,而是所有都要順服神的旨意;不僅僅是我們在教會裡的倫理,還有在工作、學習中的。這麼做是要「活祭」——每日、定期的奉獻。

換言之,要將神放在你人生的寶座上。這空間只有一個空位。寫一張空白支票給神——承諾你會做他要你所的任何事。除非我們順服,否則神就不會展示他的旨意。現在就讓神坐在你人生的寶座上。

第三,拒絕世界的影響。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2節)。不要再被我們的世俗文化及其價值觀所塑造。要問問自己,文化在你面前都說了哪些事情,然後拒絕其中與聖經真理相矛盾的內容。

最後,尋求神的心意。

要「變化」,重塑你最深處的本性。「要心意更新」——花時間與神在一起,這樣能讓他通過聖經和禱告(2節)來改變你的心意。要通過禱告和敬拜來尋求神的心意、神在聖經中的指導,神之聖靈的帶領。

當你讓神掌主權,拒絕世界的標準,並且尋求他的心思,你會感受到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2節)。「善良」意思是說在實踐體驗中運行良好。「可喜悅」是說在情感體驗上帶來愉悅、喜樂。「純全」意味着帶來在個人經歷上完全實現你的目標。

現在,你就身處尋求神對你特別問題、決定的特別旨意的位置上。他會通過聖經真理、打開或關閉的機會和各樣處境、屬神朋友的諮詢、以及聖靈在你內心的激勵來引導你。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去做什麼。而且他的旨意總是為了你的益處並他的榮耀。

創立耶穌會的依納爵·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將下面這段禱告作為整個耶穌會的禱告詞:

主啊,請教導我們按你當得的來侍奉你,

奉獻而不計代價,

戰鬥而不念傷痛,

奮力而不求休息,

勞作而不問回報,

只求曉得所行的乃是你的旨意。

阿們。

此文源自吉姆·丹尼遜(Jim Denison)博士的每日文化評論(www.denisonforum.org)。吉姆·丹尼遜,哲學博士、文化型護教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