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國際 |
基督教援助組織幫助羅興亞人 服侍打開福音大門

基督教援助組織幫助羅興亞人 服侍打開福音大門

撒瑪利亞救援會(Samaritan's Purse)的一位工作人員詳述該機構正在加大對羅興亞穆斯林難民的援助,表示他們在孟加拉國與羅興亞人有積極的互動,看到他們對福音開放。

撒瑪利亞救援會目前在孟加拉國為羅興亞人提供藥物和其他援助,其項目和政府關係副主席肯·以撒(Ken Isaacs)剛從那裡返回,上周五接受了基督郵報的採訪,他說基督徒援助人員的目標是成為耶穌基督的手和腳。

「我認為他們非常感恩,他們似乎沒有什麼問題。營地氣氛平靜,沒有敵意。」以撒說到穆斯林難民對受到基督教人道主義組織援助的反應。

「我認為那裡有對福音的敞開。我認為,在封閉的群體中,你需要尊重,你不想要不友好。但人們回應愛,他們感受到愛,如果這種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種由基督驅動的愛,他們會看到,並且會好奇。這些東西打開了大門,無人能關上,」他補充說。

以撒解釋說,他有機會與那裡的難民分享福音的部份信息。他還告訴他們有關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耶穌基督和撒瑪利亞救援會的使命。

「我認為現在重要的是要在場,成為耶穌的手腳,我覺得上帝給了機會和平台,」他說,即使「對今天、明天、下周或下個月而言還不是一個平台。」

以撒擁有29餘年的國際救援經驗,他透露孟加拉國境內的一些基督徒「為羅興亞人祈禱已經快50年了」。

「這是一件長期的事,現在羅興亞人已經進入孟加拉國,上帝有一個計劃。這就是我所知道的,」他說。

過去三個月來,因為遭到酷刑、殺戮和強暴,62,000多名羅興亞人從緬甸逃到孟加拉國。聯合國和世界各國政府認為,羅興亞人正在遭受的似乎是種族清洗。

受害者包括男性、女性和兒童,人權組織說,緬甸軍隊燒毀了該少數族群的家園,將他們趕出國門。

教宗方濟等信仰領袖也反對暴力,把穆斯林難民稱為「我們的羅興亞兄弟姐妹」。

但正如《衛報》所報道的,教宗方濟在緬甸的訪問,面臨着困難的局面。

該佛教國家否認羅興亞人遭到種族清洗,政府甚至反對使用「羅興亞」一詞。

但該穆斯林少數群體在緬甸沒有公民權,幾十年來受到歧視。

8月以來雙方的緊張局勢加劇,當時武裝組織若開羅興亞救世軍(Arakan Rohingya Salvation Army,ARSA)襲擊了警方和一個軍事基地,引發緬甸安全部隊報復性的鎮壓。

以撒說,該救援組織從難民口中聽到悲慘的故事,他們說軍隊燒毀了他們的市場和村莊。

他還聽到親人遭殺害或被燒死的故事,以及十二三四歲兒童被擄走。

「我不知道他們是被販賣還是遭奴役,」或者發生了其他遭遇,他說到這些孩子。

撒瑪利亞救援會與其他人道團體包括基督教組織世界救援會(World Relief)在該地區展開工作,幫助羅興亞人。

以撒告訴基督郵報,撒瑪利亞救援會正在一家醫院為逃至鄰國孟加拉國的羅興亞難民提供重要的醫療幫助,並準備開設一個外科病房,以治療更多需要緊急幫助的人。

「我們正在做幾件事。Malumghat區有一家基督教醫院,具有做複雜手術的能力。」

他補充說:「營地里的人有各種外傷,」並指出許多人受到車撞擊,或者有骨感染等疾病。

當地醫院無法處理的複雜病例被轉移到基督徒紀念醫院(Memorial Christian Hospital)。

「我們為羅興亞人建造了有24張病床的病房,現在我們正在建造第二個病房,我們正在派遣外科醫生、醫生和護士以增加做手術的能力,」以撒解釋說。

最近的項目在12個星期前開始,他指出,自從8月25日難民湧入以來,他們接受的許多患者有槍傷和地雷造成的傷口。

「現在病人已經減少了,但是仍然有很多複雜的骨科病例,他們髖部骨折,或者膝蓋、手臂骨折,所以醫院是唯一真正能夠提供幫助的地方。」

以撒指出,撒瑪利亞救援會正在與國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和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協談,以接管難民營的兩個區域,這些難民營總共容納4萬到6萬人。

撒瑪利亞救援會將能夠提供許多難民急需的醫療和營養護理。

孟加拉國政府在收容難民方面做得「非常好」,以撒評論道,軍隊一直在那裡修建道路並提供其他幫助。

上周五有消息稱孟加拉國與緬甸簽署協議,在未來兩個月開始遣返數十萬難民回緬甸,此舉加劇了人權組織對羅興亞人命運的擔心。

國際特赦組織質疑能否保證難民安全返回。聯合國難民署表示,希望任何協議「將尊重難民安全、有尊嚴、自願和可持續的方式回緬甸」。

以撒說,「我很難相信這些人會這樣回去,因為他們受到了很大的創傷。」

他不相信這些難民會被強行遣返回緬甸,但會受到壓力。

他堅持認為,安全和其他重大問題需要解決,因為羅興亞人幾十年來一直受到歧視,不僅面臨軍事暴力,也有來自佛教徒平民的暴力。

他談到聯合國和其他有關各方時說:「我不知道他們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但這將會變得很複雜。他們需要創造出一種使人願意回去的環境,而不是強迫他們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