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當前頁面: 觀點與評論 |
就人類而言:悲傷不是一種精神疾病

就人類而言:悲傷不是一種精神疾病

去年,瑪西婭·安吉爾博士(Dr. Marcia Angell )在《紐約書評》上開始寫了一個由兩部分組成的系列文章。「看起來美國人正處在一種流行性精神疾病的肆虐中,至少可以通過正在接受治療的人的數目看得出來。」她用了「看來」這個詞是要告訴讀者,安吉爾,在哈佛醫學院任教的教授對此持懷疑態度。

這樣的形容讓此種情況變得不那麼讓人覺得恐懼。很明顯,安吉爾沒有懷疑精神疾病的現實或者人們因此而付出的代價。她關注的是這種情況「越來越難變得正常」。

案例分析:美國精神病學協會一份對成人的抽樣調查顯示,46%的人在他們的人生的某個時期是滿足美國心理學會(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對於精神疾病的標準的。安吉爾稱這個發現是「令人驚訝的」並且問了最明顯的問題:「為什麼?」

一個答案是不斷擴大的「精神疾病」定義。就像安吉爾指出的那樣,當我們追溯到1968年,在大多數美國人壽命、診斷和統計手冊里,即所謂的「精神病學的聖經」中只記載了185種診斷。

到1980年,已經增加到265種。2000年的版本中已經有365種,在下一個計劃2013年出版的版本中,毫無疑問肯定會更多。在很多可能新出現的條目中,有一種被稱為「悲傷障礙」。

想想看,悲傷作為精神疾病的想法是很荒謬的。正如英國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所說的那樣,「悲傷不是一種疾病,作為人的一部分那是有益的一種思考,而且是對於愛的人死去所表現出的正常反應。」

悲傷是我們對失去的一種反應,也是對我們有限性的一種提醒。我們悲傷因為我們處在好的東西不能永遠存在的這一邊,既不悲傷也不失去是好的,但是經歷他們的好處是你會有一些收穫:它能幫助你擁有一種視角並且讓我們更加有韌性。我並不否認其中有真實的痛苦,即使我們只是矇混過關也能變得很強壯。我給很多正處在悲傷中的朋友推薦一本由C. S. Lewis寫的書《悲傷觀察》(A Grief Observed)。

當然很多悲傷的人最後變成了惡性循環。他們需要得到專業的幫助。很多人可能需要藥物,但是《柳葉刀》說的很對,在多數情況下,如果醫生肯花時間,並且同情他們,對他們投入感情的話,那這比藥丸更有效。

這個雜誌對於將悲傷分類為一種精神疾病是每天經歷的一種更大的」醫療化」模式的一部分的說法也是正確的。不是害羞和「社交恐懼症」,而是一度被人們稱為「壞蛋」的人現在被人稱為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

正如安吉爾告訴我們的,有部分原因是由於我們對藥物的迷戀而造成的。精神病學的標籤意味着這粒藥丸可能會讓一切變得好一點,電視廣告也經常進行宣傳這些。

真正的問題是我們越來越把自己看成是有大腦的生化機,而不是一個靈魂。我們所想的所感覺到的東西是大腦的化學產物,並且調整我們得病的事情就是用一件化學品修修補補的事情。

這種世界觀沒有同情、沒有感情投入,最終沒有給人類預留空間,特別是正常人。